渾源:產業升級鋪就富裕路

“那咱就這麼定了。明年村裡再種2000畝,其中1500畝由村集體公司帶動村民入股種植。沒勞動能力的以地入股,種植開坡費由公司承擔。老張咱倆再去統計下剩餘的邊角地。”

10月31日,村民代表議事會一結束,裴村鄉大橋村黨支部書記郭德勝就拉著種植大戶張吉往王寨溝的黃芪坡走去。

大橋村位於渾源縣黃芪主產區,有著400多年挖採黃芪的歷史。這裡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黃芪品位高。但守著“金條條”的大橋人卻脫不掉貧困的帽子。

脫貧靠什麼?渾源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黃芪特色產業,全面推行“龍頭企業+品牌(地理標誌)+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合理流轉土地、集中連片實施、聘請專家指導和全程動態跟蹤,從種植基地選址、土地平整、行間距的控制到病蟲害的預防,全部按照國家中藥材GAP規範化生產的綜合技術要求實施。傳統黃芪種植業全面轉型,產業效益迅速顯現。

“這些年,我開坡種黃芪102畝,每畝大概能產1500斤,按今年價格每斤15元,去除人工等成本3500元,每畝收入近兩萬元。2020年後每年挖20畝,這每年小40萬元呢。”張吉掰著指頭算著。

靠著黃芪,大橋村戶均收入5萬元,2016年實現整村脫貧。目前,全縣有100多個黃芪廠家,10個鄉鎮100多個行政村參與黃芪種植加工,全縣1/3的農戶從中受益。

渾源縣將黃芪產業發展作為打造本土品牌、培育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戰略舉措實施後,黃芪也成為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2017年4月,該縣黃芪種植與加工標準化示範區被定為第九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項目。負責該項目的山西安瑞農林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渾源縣黃芪產業的領軍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公司+集體+村集體經濟+農戶+標準”的生產經營模式,在種植、管理、加工、銷售等方面建立健全標準化體系,使黃芪種植加工向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的經營方式轉變。目前,累計流轉土地9.3萬畝,發展了大仁莊、黃花灘、千佛嶺、官兒4個黃芪標準化示範種植基地。

“公司到我們村種黃芪,不僅讓那些荒坡‘活’了,還讓我有了工作。每年除了流轉坡地得的收益外,我在公司工作3個多月還有9000多元的工資。比原先每年種地的收入強多了。”黃花灘鄉蘇家坪村貧困戶張標笑著說。

“該公司計劃在縣裡種植20萬畝以上黃芪,年產值達12億元,可直接或間接提供約5000個就業崗位。僅去年就帶動千佛嶺鄉和官兒鄉20個村43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5000元。”該縣扶貧辦副主任趙湧濤介紹。

目前,該縣黃芪產業已經形成區域化佈局、標準化栽培、科學化管理、規模化發展的新格局。黃芪在貧困戶脫貧增收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如今,渾源有黃芪面積26萬畝,擁有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黃芪GMP認證”“全國道地藥材基地”“國家中藥材GAP種植基地”等金字招牌。該縣“正北芪”系列所屬的正白芪、正黑芪、副白芪、正黑芪片等4大類15個規格的品牌產品,已遠銷美國、英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了延長產業鏈條,當地深挖黃芪價值,黃芪羊、北芪菇、黃芪茶、黃芪酒、恆芪花茶等黃芪衍生產品也受到市場的熱捧。眼下,安瑞公司正在研發生產中藥飲片、黃芪口服含片、黃芪速溶沖劑、黃芪膠囊等產品。

這些衍生產品也在生產銷售鏈條上帶來了就業崗位,吸納了大量貧困戶進廠務工,助力農民增收脫貧。

與此同時,該縣還將積極打造黃芪旅遊、黃芪文化等,走黃芪產業多樣化發展的路子,進一步拓寬黃芪產業助農增收脫貧的道路。

本報記者 張麗媛 本報通訊員 安興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