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他的一生是不断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的一生,从"头角睁峰"的山地孩子到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家、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走过了他漫长的人生路。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1939年在美国出版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林语堂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赵薇主演的《京华烟云》引起很大的轰动

林语堂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与对中英文的掌握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使他能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世界间自由驰骋,游刃有余,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林语堂的文学生涯来看,他很少有翻译方面的专著或专题论文,仅为后世留下一篇《论翻译》,可谓是他关于翻译理论的重要论文。他的翻译作品从数量上看也不能算多,根据他女儿林太乙的整理,他的英译中作品有:《国民革命外纪》(原著者待查)、《女子与知识》(英国罗素夫人原著)、《卖花女》(英国萧伯纳原著)、《新俄学生日记》(俄国奥格约夫原著,与张友松合译)、《新的文凭》(英国施伯因干原著),等等。他的中译英作品有《浮生六记》(清朝沈复原著)、《冥冥子游》(明朝屠隆原著)、《古文小品》(晋朝陶渊明等著)等等。而且这些作品远不他的英文作品那样闻名。虽然林语堂完全具备进行文学翻译的能力和条件,但他把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写作而非翻译,这与他不羁的性格,敏锐的学术眼光和丰富的情感密切相关。他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诸多的感情要抒发,这就决定了他会把写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仅仅满足于在别人的字里行间做有限的创造,无怪乎他说:"我的翻译工作要到老年才做。" 虽然如此,林语堂还是在不经意之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可供研究他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资料。他对东方人讲西方文化,对西方人讲东方文化,文化间的交流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翻译领域,而且颇为频繁,如出国定居前所写的《我所得益的一部英文字典》、《旧文法之推翻与新文法之建造》、《答青崖论"幽默"译名》,定居台湾后所写的《说孽相》、《国语文法的建设》、《论译诗》、《英译黛玉葬花诗》、《尼姑思凡英译》、《译乐隐词》等等。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这些杂文有些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高屋建瓴的评述,有的从实例出发进行深刻剖析,显示了他中英文造诣的深厚。他的英文著作中往往也渗透着中文。读他的英文原著,常常会感到浓郁的中文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林语堂写了很多关于翻译的文章,但最系统、最全面阐述他翻译理论的文章还是《论翻译》,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论翻译》(1937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一书所撰写的序文。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开宗明义地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从事这门艺术的人就必须有基本的素质和遵循的准则,这篇论文就着重阐述了对译者的要求与翻译标准这两方面的问题。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方面,林语堂提出: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译事上的训练。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1933年,林语堂在《论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应当遵循的三个标准,即"忠实、通顺、美",与严复的"信、达、雅" 大体相符。不过,他在继承严复翻译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首先,林语堂拓展了"信"字的内涵,认为"忠实"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指出绝对忠实之不可能: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其意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其次,他对严复的"雅"字也有所创新,即用"美"代替雅,;理由是"雅"包含面太窄。林语堂30年代所提"美"得标准,虽然是从严复的"雅" 字生发而来,但终究第一次明确提出"翻译艺术上的问题"。他写道:"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的一面需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至于翻译诗文、小说之类,则"于达用之外,不可不注意文字之美的问题"。在美国的30年,是林语堂作品最丰的阶段,出版的30来本书几乎全是英文作品英、汉译品,包括论著、散文、小说、传记和英、汉名著翻译,包罗极广。多数作品,都有德、法西班牙等文的译本。他的最畅销的书The Importance of Living,至他逝世的1976年,在美国已经发行40版以上。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被列为美国大学用书。这一时期的作品,还包括Moment in Peking,Chinatown Family,The Wisdom ofConfucius,On the Wisdom of America,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由于这些作品的问世,林氏可谓已名闻天下。他曾被列为 20世纪世界的智慧人物之一。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