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首位抗战烈士牺牲80周年,一起“重温”唐茂山浴血奋战的故事

海门首位抗战烈士牺牲80周年,一起“重温”唐茂山浴血奋战的故事

点击上方“海门发布”关注

海门首位抗战烈士牺牲80周年,一起“重温”唐茂山浴血奋战的故事

今年是唐茂山烈士牺牲80周年。唐茂山烈士的子女及后辈在唐茂山烈士墓前,祭奠这位抗战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先烈。

英雄事迹永远被铭记,

让我们一起“重温”唐茂山的抗战故事~

海门首位抗战烈士牺牲80周年,一起“重温”唐茂山浴血奋战的故事

入新军,成家落户在海门

唐茂山,1886年出生于江苏海州小尹山(现连云港市海州区),家中排行老三,原名唐茂三。唐茂山没有上过学,为寻找出路,他参加新军也称北洋军,原系北洋军阀七十六混成旅的一个排长,驻守南通,旅长张仁奎。

张仁奎(1865~1944),字镜湖,山东滕县人。早年贩私盐为生,加入青帮,为“大”字辈人物。青年时代在江苏靖江参加清军,后在徐宝山部供职。辛亥武昌首义成功后,张以通州总司令名义在南通通电宣告独立。次年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二军步兵二十四旅旅长。1913年11月起至1924年任江苏陆军第七十六混成旅旅长兼通海镇守使 (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隶属江苏督军齐燮元部,驻防南通,管辖范围包括南通、真如、泰州、崇明、启东及江浙沿海各地,为北洋政府陆军上将、杰威将军。

唐茂山在七十六混成旅当兵时认识了海州同乡颜秀五。颜秀五(1892~?),名振岭,字秀五,以字行,赣榆(旧称海州)人。清宣统二年(1910),赴扬州投统领陈允瑞当兵,官至连长。陈丢官后,颜秀五退伍,在苏北南通、如皋至上海一带活动,当兵、经商、贩盐或作海匪。唐茂山和颜秀五是海州同乡,又曾在一起当过兵,二人关系比较好。

1923年10月,直系曹锟当上总统后,号召“武力统一”全国,命令江苏督军齐燮元将控制在皖系手中的浙江给抢过来。1924年9月3日,齐燮元联合福建孙传芳、安徽张文生向浙江督军卢永祥发动进攻,并调张仁奎部队前去助战。张仁奎在南通过了几年舒心日子,也想趁乱扩充势力,于是提着铡刀带着徒子徒孙就冲上前线。谁知,卢永祥不经打,一个月不到就丢了浙江全境,接着退到上海,还是顶不住,最后通电下野,去了日本。

1924年秋,张仁奎因病退休,隐居在上海法租界。他的七十六混成旅被孙传芳改编为省防军第九师,唐茂山被整编下来。在南通当兵期间,唐茂山结识了茅家镇的金菊仙,与其结为夫妻。退伍时唐茂山就留在海门茅家镇。颜秀五到上海发展,一番变故后加入了青帮,成为青帮大头目。其间他同中共特科取得联系,是中共特别党员,曾亲自掩护周恩来离开上海。

重入伍,牺牲在抗战前线

海门首位抗战烈士牺牲80周年,一起“重温”唐茂山浴血奋战的故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颜秀五离开上海赴启东、海门一带,拉起抗日游击队,后投奔国民党军丁聚堂部,被丁聚堂收编为水上游击总队第二大队,颜秀五任团长。为壮大力量,他到海门找到同乡老战友唐茂山,请他参加抗日游击队。此时唐茂山已经52岁,退伍多年,家有6个未成年的子女,但一听说是为打鬼子,唐茂山二话没说,告别了妻儿,重新拿起武器投身到抗击日寇的行列,任水上游击总队第二大队部中尉副官。

颜秀五的水上游击总队第二大队其实是一支地方杂牌部队,人数有几百人,相当于正规部队的一个营,驻扎在长江边宋季港(现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1938年3月17日,日本侵略军从任港登陆,侵占南通城;3月21占领海门。9月初,颜秀五部奉命开赴南通王家小桥布防(现通州区观音山镇),到达驻地后, 大队部设在王家小桥东桥堍一个槽坊里。第一中队龙宝华连驻麻花榨担任左翼,唐茂山任联络指挥;第二、第三两中队和机关枪连在王家小桥正面布防;第一大队沈玉朝在桥西北1 里许担任右翼。一大队到达驻地后,即在河东平地上开挖交通壕,做隐蔽工事。一周后即9月12日(农历八月初四),日军从南通城出动,上午9时左右到达桥西弥陀院后,见有部队布防,立即拉开队伍向东开枪开炮。颜秀五得到侦察员报告后,迅速下令大队全部人员进入阵地作战,日军炮火密集,尤其是小钢炮炮弹不停地倾泻到大队阵地前后左右爆炸,硝烟弥漫。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发起了十余次冲锋,想冲过桥来,颜部五大队全体官兵奋勇抵抗,副官唐茂山在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下午2时许,日军退回南通城。此战,颜部一死二伤。

被国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唐茂山是海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人。当晚,唐茂山的勤务兵将唐茂山的遗体用船运回海门茅家镇(现海门镇),此时,遗体已经僵化,但仍保持着手握步枪向前冲锋的姿势。唐茂山的遗体被安放在城隍庙内(现海门市江海路西侧、新海路北侧地段)供人吊唁。海门各界人士、社会名流、普通百姓对唐茂山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无比敬佩,对他的不幸牺牲非常痛心,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为防止日本鬼子报复,颜部派出机枪连在周边警戒。

一周后国民政府在城隍庙中山堂召开由抗日将士、社会名流和各界群众一千多人参加的追悼会,沉痛悼念这位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国民党海门县长魏湛元亲自主持追悼会。为防止敌人搞破坏,颜部用两挺机枪在会场外作警戒。国民政府向唐茂山家属发放烈士证书和抚恤金。唐茂山的家属和子女享受烈士家属抚恤优抚,给予适龄子女免除学杂费上学的待遇。

在召开追悼会的当晚,获悉日军即将入侵茅家镇,颜部将唐茂山的遗体转移到城隍庙附近他的家中隐藏。他的6个子女在妻子金菊仙的带领下匆忙逃到坝头镇避难。为防止汪伪汉奸认出,子女们都剃了光头。后来,唐家人偷偷潜回茅家镇,在邻居及其他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将唐茂山的棺木转移到徽州会馆(今新海路江海路口),后安葬在自家的农田里。

唐茂山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子女,他们在唐茂山牺牲之后,相继走上了革命道路。大儿子唐学智1949年4月参加解放军文工团,成为军乐队的一名指挥;女儿唐学珍1949年6月考入华东军政大学,后成为南京卫生学校的干部;小女儿唐学芳,1950年是海门镇复兴街道的妇女积极分子,后成长为供销社经理。他们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海门首位抗战烈士牺牲80周年,一起“重温”唐茂山浴血奋战的故事

为抗战英烈正名

海门首位抗战烈士牺牲80周年,一起“重温”唐茂山浴血奋战的故事

弹指一挥间,40年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极“左”思潮的影响,唐茂山抗日为国捐躯的事实长期没有得到正面评价,尤其在十年动乱中唐茂山的子孙在提干、入党、入学等方面受到打压及不同程度的牵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拨乱反正,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1981年唐茂山的外孙咸宁一从河海大学毕业分配到海门县水利局工程管理所。1982年到1985年间,他先后被借调到海门县地名办、南通市(地区)建设局和江苏省测绘局工作。在查阅海门县民政及地方文史资料时,他发现了由警顽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抗战初期海门的杂牌部队》,文中记载了抗战早期国民党海门地方武装在1938年9月阻击日军,并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而惟一阵亡的是中尉副官唐茂山。

“莫不是我的外公?”咸宁一想起一次清明给外公、外婆上坟,姨夫悄悄告诉他,他的外公是国民党军人,打日本鬼子时战死,他的名字叫唐茂山。咸宁一立即从他的舅舅唐学智及姨母唐学芳那里得到证实,文中反映的阵亡国民党军官唐茂山就是他的外公。

时值1985年9月3日,彭真委员长发表《在首都各界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代表中共首次承认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唐家人十分兴奋。1985年底,唐学智以唐茂山儿子的身份向海门县民政局写申请,要求为父亲唐茂山追认烈士。同时咸宁一和他母亲唐学珍多次到省民政厅,咨询国民党抗日阵亡人员办理烈士证的程序和有关规定。

海门县民政局会同海门县委党史办对唐茂山申报烈士一事展开调查。1986年7月5日,海门县委党史办派俞中流和张乃兵两人到《抗战初期海门的杂牌部队》的作者住地进行实地调查走访。走访中得知,警顽的真实姓名是陈镜寰,警顽是他的笔名,他当年是颜秀五部队的书记官,亲历这场阻击日本鬼子的战斗,是唐茂山牺牲的见证者。他是应海门政协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而写的纪念文章,发表在《海门县文史资料》第4期上。由此,1986年7月28日,海门县人民政府向江苏省人民政府申请《关于追认唐茂三(山)为烈士的请示》【海政发(1986)156号】,并附上了由海门县民政局报送的《关于唐茂三(山)参加对日作战牺牲的情况调查》。江苏省民政厅在经过仔细审查后,商请省党史部门进行复核。海门县委党史办在接到任务后,于1987年5月5日会同海门县民政局在唐茂山的住地,海门镇复兴街街道办事处召开群众座谈会,请唐茂山的老邻居、老街坊及知情者陆秀英、丛有方、王瑞福等5人回忆当年唐茂山牺牲的经过,形成《关于唐茂山牺牲的有关情况记录》,上报省党史工办。省里形成结论后上报国家民政部。1987年8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并下发了唐茂山《革命烈士证明书》,证明书上写道:“唐茂三同志在对日本鬼子作战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至此,唐茂山在抗战中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壮举,在沉寂40年后终于得到国家承认。

海门首位抗战烈士牺牲80周年,一起“重温”唐茂山浴血奋战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