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年建成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 出台,到202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万亿

核心提要

发展方向

围绕城镇化和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国际化发展

实现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带动三次产业整体提升

三个转变

拟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实现由面向区域到面向全球、由服务中心到服务枢纽、由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到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

昨日,记者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成都市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下称《规划》)出台。《规划》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提出,未来10年把成都建成高端服务功能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万亿元左右;并拟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实现由面向区域到面向全球、由服务中心到服务枢纽、由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到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

据成都市商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对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而言,现代服务业不仅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更是参与全球分工合作、面向全球服务、体现全球价值的有效工具和载体。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以及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断提高,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水平日益国际化,城市吸引力与影响力大幅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也获得了新发展,正逐步从面向区域的服务中心向面向全球的服务枢纽转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都编制的《规划》提出了未来10年成都市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即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增强“成都服务”主体功能、增强服务于生产活动的资源配置功能、增强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服务功能,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知识化发展;围绕城镇化和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国际化发展;实现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带动三次产业整体提升。其目标,是把成都建成高端服务功能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

这一目标将通过“两步走”战略来实现。第一步,即“十三五”时期,发展重心落脚于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切实将发展方式转到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双引擎的轨道上来,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速7.8%左右,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800亿元左右;第二步,即“十四五”时期,致力于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力争在某些领域形成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核心功能,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速7.3%左右,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000亿元左右。

5条发展路径 4项重点任务 10大行动计划助“成都服务”飞跃

1

创新发展

将创新贯穿于服务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推进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服务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等,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优势和制度优势。

2

融合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速向三次产业各环节渗透,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助力“成都智造”和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快提高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促进金融、物流、商贸、旅游、文化、会展等行业跨界融合,促进新兴消费蓬勃发展,不断创造新供给。

3

开放发展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将服务业发展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实施“西拓、东进、南下”策略,构建“成都服务+全球市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4

集聚发展

按照协调发展、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要求和“独立成市”理念,将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双核”集聚作为成都高端服务业布局的基本取向,着力在卫星城、区域中心城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服务业功能中心。创新产业集聚推进方式,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协同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中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5

高端发展

聚焦商务运营、金融、研发等更具控制力的高能级生产性服务功能,立足西部,提高成都服务于全球生产制造活动的竞争力;提升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的精细化、品质化和国际化水平,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从传统服务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为主、从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升级。

4项重点任务

1强化“成都服务”核心功能。通过打造运筹决策中心、国际物流枢纽、金融创新中心,增强服务于生产活动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打造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文化创意名城,增强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服务功能。

2强化“成都服务”产业支撑。构建“2211”产业体系,即围绕资源配置和消费服务2个功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2个领域,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康服务业以及社区服务业等11个重点行业。

3强化“成都服务”承载能力。优化“两核多点”的承载空间。同时,深化服务业区域合作,强化成都高端服务功能和首位城市导向,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的服务业区域合作体系。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力,使成都成为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承载力和人才吸引力的魅力之都。

4强化“成都服务”改革创新。探索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实施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目标的发展动能转换,加快实现服务业发展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0大行动计划

锁定2025发展目标,《规划》对成都服务业发展的战略蓝图进行了清晰描绘。今后,我市将沿着创新、融合、开放、集聚、高端的发展路径,重点围绕强化“成都服务”核心功能、强化“成都服务”产业支撑、强化“成都服务”承载能力和强化“成都服务”改革创新四大重点任务实施十大行动计划。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还将针对该《规划》制定更详细的计划,深化各专项行动计划和年度推进方案。同时,建立健全目标督查机制,完善成都市服务业发展2025各项指标统计体系,加强运行监测、阶段评估和动态分析,确保建设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的蓝图早日变现实。

1国际购物天堂行动计划

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为塑造服务品牌、推动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坚持市场导向,以完善产品消费结构、扩大文旅规模空间、提升服务消费品质为实施路径,通过实施商贸产业提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互联网+”价值提升、城市国际化营销、市场商品服务丰富五大行动为核心内容,形成商品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等多元一体的综合消费环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购物天堂”。力争10年左右时间建成国际区域性商旅文展复合中心,成为带动周边、服务全国、联系世界的消费目的地和国际购物天堂。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700亿元,外贸进出口达到1200亿美元,餐饮业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国际领事馆数量达到20家,国际友好城市达到42个。

2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行动计划

通过实施旅游产品提质增效、旅游产业要素提档升级、旅游营销不断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引领、创新跨区域旅游合作五大重点任务,建设世界级遗产观光旅游目的地、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时尚购物旅游目的地、世界级美食体验旅游目的地、世界级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世界级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亚太地区旅游集散地。到202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7800亿元,入境游客人数达到850万人次,初步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3国际美食之都行动计划

把握消费转型升级、内需经济拉动的契机,持续优化餐饮业的内外部环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文化品牌扩张为动力,以营销管理创新为手段,以特色美食街区为载体,提升我市餐饮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水平,促进餐饮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巩固和提升成都“美食之都”国际影响力。到2025年,全市餐饮零售额突破1200亿元大关,培育10家全国餐饮百强企业,打造一批零售额上5亿元的龙头企业,基本把成都建设成为以巴蜀文化为底蕴、品牌川菜为特色、名店名企为代表、荟萃中外美食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美食之都。

4国际门户枢纽行动计划

紧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契机,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国家级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智能型国家公路物流枢纽以及立体口岸开放体系等举措,形成“铁、公、航”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便利化口岸服务体系,以大物流撬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城市,实现“盆地变高地、内陆变口岸”。到2025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国际(地区)直飞客货运航线总数达65条以上,货邮吞吐量突破150万吨,铁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全面建成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国际物流枢纽,联通欧洲以及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的桥头堡。

5“创业天府”行动计划

深入推进“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制订实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方案,打造覆盖大众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汇集创业力量,鼓励青年大学生、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等来蓉创新创业。建设创业载体,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强化科技金融,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聚集创新要素,打造以成都高新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成都科学城”为引领的创新要素核心集聚区。塑造创业品牌,系列化、常态化、持续化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打造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到2025年,科技创业者达到30万人,创新创业载体面积突破3000万平方米。

6国际会展名城行动计划

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会展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优化、功能配套、基础扎实、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会展业体系。到2025年,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年举办重大会展活动数量达到800场,其中,国际性会展比例达到30%。

7文化创意名城行动计划

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设施体系,着力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和创新创业环境,顺应“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趋势,统筹推动文化创意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建设面向西部历史文化的发掘创新传播中心、面向国际市场“一带一路”跨国合作的西部文化创意贸易中心、面向产业融合发展的西部原创设计中心,努力把成都建设成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名城。到2025年,着力成功打造10个文化创意行业国内外知名且有影响力的品牌;100家年产值达5000万元的文创骨干企业;成功孵化1000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小微企业。

8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

实施国际品牌赛事打造工程,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文化、科技等各类赛事,培育打造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支持发展文化体育竞赛表演业,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知名赛事主办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重大赛事活动。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设具有承办国际及全国性赛事的专业场馆和综合服务设施,初步建立起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具有成都特色的竞赛表演业发展体系,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赛事名城。

9“互联网+”行动计划

重点围绕创新创业、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等方面推进“互联网+”跨界应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做优存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做大增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优化扶持方式和监管机制。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基本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10金融创新行动计划

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为目标,突出打造区域性国际资本市场、中国西部创投融资中心、中国新型金融先行区、面向东南亚的财富管理基地和中国西部离岸金融中心,形成“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离岸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竞争力,将成都打造成西部地区投融资“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桥头堡,金融核心功能进入国内一线城市行列,鼎立西部,影响全国。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3.5%,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分别达到1200家和2000家,力争存贷款规模分别突破9.0万亿和7.0万亿。(记者 尹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