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也会出错?

这四个词可以划等号吗?

武汉一中 高尊平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撰写的一篇带科普性质的论文。此文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分册。文章思路清晰,解析准确,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堪称大家手笔。但第四段有一个句子却让人摸不着头脑,现抄录如下: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也会出错?

梁思成

笔者就纳闷了:“为匠师们所遵守”的是“特点”吗?“特点”怎么“遵守”?是“风格”吗?“风格”怎么“遵守”?看来只能是“手法”,那么这个句子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事实上,“遵守”“手法”也说不通,动宾搭配不当!即便“手法”可以被“遵守”,但“手法”是“文法”吗?看来,这个句子错误十分严重!

首先让我们来辨析一下“特点”“风格”“手法”“文法”等四个概念。“特点”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文中指中国传统建筑所呈现出来的有别于其它国家(主要指西方)建筑的九大特征。“风格”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同上)文中指中国建筑呈现出来的精巧、浑朴、轻灵、深远的特质,有别于西方建筑呈现的厚重、华美、坚固、高大的特质。这种特质文本并没有明言。由此可知,“风格”和“特点”关系密切,又不等同于“特点”,“风格”是诸多特点综合起来呈现出来的总体面貌,是一种审美特质,融入了很强的主观色彩。再来看“手法”,“手法”指艺术品或文学作品采用的技巧。(同上)文中指庭院布局法、梁架结构法、举架法、装饰法等。最后来看“文法”,笔者以为,“文法”是指词语、短语、句子、句群和文章的结构原则和方法。文中借语言学中的这一概念来指代建筑中将构件组合成建筑物的惯例和法式。具体所指和“手法”基本一致,但还包含了中轴对称、坐北朝南、尊卑有序、天人合一等原则。

梁思成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也会出错?

梁思成的手绘作品

从以上辨析中,可以看出,这四个概念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其中“特点”和“风格”比较接近,“手法”和“文法”比较接近,但都不能相互代替。而作者将上述四个概念混为一谈,造成了非常明显的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那么怎么修正呢?

梁思成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也会出错?

故宫博物院

笔者以为,可以这样表述:这一切特点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中国建筑独有的风格。而这些特点和风格的形成又与中国建筑采用的手法、遵循的原则有关,这些手法和原则为历代匠师们所沿用,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也会出错?

梁思成和林徽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