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新媒體:「指尖創新」讓司法服務更親民

政法新媒體:“指尖創新”讓司法服務更親民

一牆黑板報、一份報紙、一檔電視節目……這些,都曾是傳遞政法系統聲音的有力途徑。而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髮展,這些傳統手段已經遠遠不夠,移動互聯熱潮下,信息傳播碎片化、多渠道、可視化等成為新趨勢,給政府信息公開和政務宣傳帶來了全新挑戰。

在日前由光明日報社、公安部宣傳局、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辦、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指導,光明網主辦的第五屆“政法系統新媒體應用案例”推選活動頒獎儀式暨研討交流會上,記者通過採訪瞭解到,面對新挑戰,我國廣大政法系統新媒體不斷創新應用形式和傳播手段,不斷推動陽光司法,讓“指尖上的司法服務”更加可親、可信、可用,也將公平正義的理念傳遞到每一名群眾心中。

政法新媒體矩陣已初具規模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務新媒體的建設和應用被提升到了治國理政的高度,“兩微一端”等逐漸成為政務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改進公共服務的重要抓手。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沿力量,近年來,政法系統利用新媒體,湧現出諸如“江寧公安”“平安北京”“河南檢察”“山東高法”等一批網上“貼心人”、權威發佈者。

當天會上,光明輿情發佈的一份《2017年政法系統新媒體應用藍皮書》顯示,近三年來,政務新媒體賬號呈逐年上升趨勢。截至2017年底,經認證的政法微博累計2.8萬餘個,微信公眾號約5600個,頭條號約1.8萬個;公檢法各條線共同組成的“政法新媒體矩陣”已初具規模。

“2016年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實現了‘兩微一端’全覆蓋,檢察新媒體的矩陣不斷升級,系統聯動發聲,形成了一批檢察品牌的特色欄目。”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辦網宣處處長殷毅介紹,以正在開展的“走近一線檢察官”系列微博直播為例,系列直播從網民的視角出發,聚焦一線檢察院和檢察官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網友總閱讀量已突破1.8億次,有效推動檢察機關提升網絡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公安部宣傳局副局長王志勇介紹:“全國公安機關和公安民警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新要求,主動佔領新媒體平臺陣地,不斷提升社會溝通能力和服務群眾的水平,打造了一批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新媒體賬號。”在王志勇看來,公安機關跨越多層級、覆蓋多警種、輻射多平臺的新媒體建設正日趨完善,在抓好公安聲音、講好警察故事、樹好警察隊伍、密切警民關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短視頻、直播等創新玩法齊上陣

“政法系統正全力佈局新媒體平臺,讓信息更公開、群眾辦事更便捷。比如,一些政法機關利用手機直播、無人機航拍等新媒體手段輸出優質內容,並且通過社交平臺與網絡大V開展互動合作,主動引導輿論,有些還培養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網紅幹警……”對於政法系統的新媒體創新應用,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印象深刻。

近年來,政法新媒體還有了人格化網紅形象。比如,“話多、嘮叨、疼人”一直是網友對“@江寧公安在線”的評價,也因為其時而賣萌搞笑,時而“絮叨叨、碎碎念”的語言風格,被網友直呼為“江寧婆婆”。“天津交警”的微信頭像則是卡通版的警察形象,並自我介紹稱“一個有點哏兒的交警公眾號”,帶有明顯的個性化、人格化特徵。

另外,多個政務微博、微信公眾號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語言風格。比如,“河南檢察”2017年1月25日發佈公訴版《大王叫我來巡山》,結合當時流行歌舞、配合以改編版歌詞,向全省父老鄉親拜年,這種亦莊亦諧的畫風和幽默暖心的內容傳播,成為打動網友的重要因素。

隨著短視頻的不斷髮展,“平安北京”等賬號及時進駐了秒拍等視頻平臺,成了擁有上千萬粉絲量的“短視頻博主”。“我們積極利用微電影、微視頻、動漫畫等可視化產品,豐富主題內容的表達方式,增強宣傳內容的可讀性和覆蓋面。”北京市公安局新聞中心“平安北京”微博團隊負責人郭濤說。

如今,庭審直播也成為創新傳播的一大抓手。政法頭條號數據顯示,2017年各級法院累計使用直播7535次,累計超7288萬人通過各級法院頭條號“旁聽”庭審直播。比如,“山東高法”官方微博賬號就於歡案二審,連續發佈相關現場視頻及相關圖文解釋50餘條,做到重大案件公開透明,吸引大批網友觀看、轉評。

“這些探索嘗試一定程度上轉變了民眾對公檢法機關‘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也讓它們變得更加可感知、可親切、可交流。”網友“@維澤”這樣評論。

打造品牌效應釋放“指尖正能量”

《2017年政法系統新媒體應用藍皮書》中還提到,政法新媒體不能僅僅滿足於完成政務發佈任務,還要關心真實傳播效果。那麼,政法新媒體如何增強用戶黏性,變得更加可親、可信、可用?

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傳辦公室副主任科員陳茜認為,新媒體運營者首先自己要成為“資深網友”,知道網友關注什麼,“做好與網民的交流和互動,思考如何培養忠實的粉絲”。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新聞辦主任郭京霞則建議,可以抓住重大節日和關鍵事件節點,通過好的創意傳播,力爭獲取目標受眾的心理接受與認同,在增強自身影響力的同時,打造品牌效應。

政務新媒體運營的優劣與運營者關係密切,因此,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運營者要學會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編輯、製作出符合互聯網受眾口味的作品;通過第三方或聯盟方式搭建交流平臺,組織線下活動和互動,促進資源整合配置與運維交流,形成網上網下協同效應。”在《2017年政法系統新媒體應用藍皮書》中,業界專家撰文建議。

對此,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宣傳處網絡宣傳科科長吳藝深有感觸。在他看來,要發揮新媒體的集群優勢,建立核心、骨幹、基層三個層級的新媒體隊伍,著重培養一批思維活躍,善於創新的“金牌小編”,並組成核心策劃團隊,共同做好新媒體策劃報道。

另外,現場還有專家建言,政務新媒體應加強部門內部和跨領域、跨部門協同,提高城市綜合治理能力。比如,近年來,“問政銀川”官方微博頗受各界關注,它不單單是一個新媒體賬號,更是一套網絡公開問政平臺,通過公開與網友互動,協同市政、公安、交警、消防等不同部門官微聯動,對城市管理建設、危機應對等起到了積極效應。

“我們一直在不斷探索創新,嘗試在新媒體平臺利用更好的形式、更活潑的內容來宣傳政法工作,為人民群眾提供願意看且具有實用性的內容,推動司法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網絡處處長朱世亮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