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泰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對於吃貨來說,有兩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另一個是藏在心裡的夢想。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涼皮中的旦角—秦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作為入選陝西省首批物質文化遺產的秦鎮米皮,出色地運用了傳統文藝和技能,具有見證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

歷史上的秦渡古鎮

泰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秦鎮坐落在城西南方向,距鐘樓30公里,它是秦渡古鎮的簡稱。

相傳西域僧人鳩摩羅什來到中原,正值北朝後秦時期,佛教在中土盛行。連皇帝都極其尊崇這位遠道而來的高僧,邀請他到終南山下的草堂寺講經說法,翻譯佛經。為了方便往來,在灃河建渡口,“秦渡”二字由此而來。

泰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灃河沿岸原本是西周京畿之地,豐京和鎬京就依傍兩側。秦鎮向北五里路,便是周文王感化民眾的“靈臺”遺址,後來這裡建起一座平等寺,也算是對文王靈臺的保護。

泰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秦鎮毗鄰灃河,水量充沛,是秦嶺北麓為數不多還種植水稻的地方。聽當地人講,秦朝時有一年,關中大旱,莊稼歉收。收穫的稻米穀粒乾癟,碾出的大米品相很差,無法滿足朝廷的賦稅要求。農民李十二別出心裁,將稻米搗碎了,和成糊狀,放在蒸籠裡,蒸成薄皮狀。他忐忑地將涼皮上貢給秦始皇,始皇帝食後大悅,於是免去了當地賦稅。

如今的秦渡古鎮

泰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如今的秦渡古鎮,聚集著近百家涼皮店,它們散佈在老街各處,見證著秦鎮數百年來的風雨變遷。街巷依地勢而成,蜿蜒曲折,兩旁的各色店鋪,錯落有致。店鋪大都延續著民國時的建築風格,板式門,格子窗,古香古色。

涼皮店門口總擺上一張案几,用玻璃隔擋開來。案上排列幾個青花大海碗,碗裡盛著辣子油、大料水、配菜等。碗上印著龍飛鳳舞,或者荷塘月色等圖案,

泰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不一而足。旁邊摞著一摞青花小碗,碗底淺,敞口大,方便攪動。

製作涼皮時,要將米麵和成糊狀,舀一勺傾倒在容器裡,端起來轉一圈,麵糊流向周圍,這樣厚薄均勻。涼皮很好熟,幾分鐘就好。蒸好的涼皮疊上一張,就用手指蘸點菜油,防止粘連,可以疊幾十張。涼皮要用溼籠布蓋住,避免風乾,影響口感。

切涼皮時,鍘刀頭不動,刀把勻速移動,案几咚咚作響。師傅們切涼皮,幾十年如一日,練就很深的功夫,切出的涼皮寬窄均勻,不會斷開。

紅潤透亮的辣子油,可是涼皮的靈魂,缺少它的話,涼皮便索然無味了。辣子是本地秦椒,辣味較低,但顏色紅豔。關中農村喜歡將秦椒曬乾,用細線串起來,掛在廈房屋簷下,所以秦椒也常被稱為“線線辣子”。

泰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香氣撲鼻的大料水,由十幾種調料配成,配方秘不示人。還有豆芽、芹菜等佐料,作為涼皮的點綴,增添些許色彩。案几上橫臥一把大鍘刀,長近一米,寬約一拃,看起來威風凜凜,氣勢十足。

涼皮切好後,盛在青花小碗裡,色白如雪,溫潤如玉。捏起一小撮涼皮,浸入辣椒油中,提起來蓋在上面。再點綴些豆芽、芹菜或者青菜之類的配菜,調上鹽和醋。一盤沁人心脾,誘人食慾的涼皮就可以上桌了。

泰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炎炎夏日,最能解暑的美食,莫過於一盤清涼爽口的涼皮。它在最大程度上,刺激著食客們的味蕾,讓人食慾大振,吃了還想吃。

那就趕個週末,約上三五好友,驅車至秦鎮,品嚐這道古老的美食吧!

文章部分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臺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僅作參考。

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泰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點個小心心再走唄!

泰鎮米皮的前世與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