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在一個山裡的院子,靜坐著喝茶聽戲,離塵不離城

自半年前知曉這塊「世外桃源」後,有閒都在這裡待上幾個小時。

從平日裡拒人千里之外的愁苦,到四合院中溢於言表的舒暢,人的轉變,只隔著一扇不薄不厚地木門,彷彿演員的幕前與幕後。

在事業成功之後,並沒有收穫快樂與舒適。終日忙碌的工作,讓人疲憊不堪。事業狂奔,缺乏足夠人生閒暇。

擁擠的城市森林裡,學會了容忍世界的種種,卻也失去了和世界推心置腹。愉悅的感覺就像是在拔開塞子的浴缸,呈旋渦狀地慢慢流走,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做不了任何的改變。

就想在一個山裡的院子,靜坐著喝茶聽戲,離塵不離城

院子,虛度光陰的去處

作者野夫曾在《鄉關何處》裡這樣寫道:「城市化和移民,剪斷了無數人的記憶,他們是沒有且不需要尋覓歸途的人」。

的確,不論是咖啡館裡讓人倦怠的項目談判,還是酒吧裡毫無意義的觥籌交錯。漸漸的,「逃離」這樣的需求便變得清晰和親切起來。

「樾舍」隱匿在南岸區六公里旁的半山腰,是一個虛度光陰的好去處。

就想在一個山裡的院子,靜坐著喝茶聽戲,離塵不離城

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茂密的樹林環繞,讓這裡成為了一個城市中少有的靜謐之域。帶上幾本書,備上一壺好茶,可以在這裡「虛度」整日的光陰。

作為中國傳統的民居建築,擁有3000多年曆史的四合院,是國人最留戀的停留之地。

就想在一個山裡的院子,靜坐著喝茶聽戲,離塵不離城

與南方庭院形制高窄的天井院落不同,北方的四合院內院方闊,光照充足,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一磚一瓦都散發出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

在重慶這樣一個山城之中,能夠有這樣一座原汁原味的北方四合院著實不易。它能夠滿足你對生活與居住的所有想象,即便是當下最為時興的「大平層」,在它的面前也變得黯然失色。

俗話說:「大隱於市,小隱於野」在這裡也得以充分的體現。在院裡,你完全感受不到世俗的紛雜。關起門來,就是另一個世界,清靜,安逸,緩慢。

就想在一個山裡的院子,靜坐著喝茶聽戲,離塵不離城

院子,與人和睦的「第四空間」

「逃離」是一個老生常談卻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它已經成為城市人群的熱門詞彙,都市人都在選擇屬於自己的逃離方式。

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場從傍晚到黎明的夜店狂歡,一場精彩刺激的體育賽事......每個人都在尋找著自己遠離都市的「第四空間」。

「第四空間」原本是物理學中所指的三維空間+時間的代名詞,可在當下的語境裡,它更多的被形容為除生活空間、工作學習空間和社交應酬空間之外的休憩之所,也是當下城市精英人群的嚮往之地。儘管並不具備居住功能,但它依舊承擔了人們接近真實自我,暫時逃離世俗的功能。

「第四空間」剛好提供了一個擺脫思維定式的機會,讓我們從一個新的高度來省察生活。這高度,是我們在被日常瑣事所煩擾時所無法達到的。

就想在一個山裡的院子,靜坐著喝茶聽戲,離塵不離城

一個健康的靈魂應該是健壯而飽滿的,煥發著屬於自己的勃勃生機。四合院便是這樣一個可以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的「第四空間」。高闊的屋頂、靜謐的環境、古樸的風格,以及暫時遠離都市社會的享受,都讓他覺得鬆弛與舒適。

古人大概很難想象,當年自己普普通通的宅院,如今卻能「拯救」人的精神生命。

院子,分享遠比私藏更有價值

對於四合院這樣稀缺的物件來說,分享遠比私藏更有價值。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四合院絕對是少有的存在。既在城市中,又在森林裡,獨佔2.7畝金貴土地,已成惟一。

這樣的全新的立足點並非無中生有,絕大多數商務活動場地偏向於新潮和現代,但與“新”相對應的是缺乏底蘊的虛空。

在被各式的奢華和新潮狂轟濫炸之後,樸素與迴歸成為了一種全新的體驗洶湧而來。尤其對於那些已經見慣新事物的成功精英人士而言,追求本質與內涵,成為他們更為看重的事情。

就想在一個山裡的院子,靜坐著喝茶聽戲,離塵不離城

作為青磚黛瓦的四合院式建築,依照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為基礎建造,又不失現代建築的氣質,每一個細節都力求精確。這樣的四合院,處處瀰漫著最原汁原味的“味道”。深處西南腹地,沒什麼比這一座古樸的四合院更能滿足精英人士的懷舊需求了。

在建築結構方面,四合院一層可作為聚會主場所,三兩好友,清茶甜點,談天說地。二層擁有巨大的游泳池與吧檯,與一層形成巨大反差。可用作體驗化休閒空間,匹配有消費能力的白領和年輕人。

最有特色的,要數四合院中間的僅百平米的大戲臺。戲臺的佈置,為四合院增添了更多可能性。屏風打開既是一個「觀戲聽曲」小型舞臺,屏風關閉則是一個寬敞靜謐的會議空間。

院子,迴歸心靈之地

墨西哥的建築大師路易斯巴拉幹曾在獲獎時坦言:「現代建築毅然放棄了美麗、靈感、平和、寧靜、私密、驚異等主要來自情感的語彙」。

為什麼懷念四合院?

就想在一個山裡的院子,靜坐著喝茶聽戲,離塵不離城

懷念其中獨特的氛圍和淡泊如水的樸素情感。四合院遠不只是一個建築,它可能是一個供他人停泊的港灣,一個躲避喧鬧的避難所,一個精英們迴歸心靈的修禪之地。也可能是對於美好的追求,對於生活的守望。再住3000年又何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