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將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爲何死於16歲少年之手?

歷史茶坊


在太平天國影響下捻黨起義,1855年捻軍成立,張樂行是首領,活動在安徽,河南,山東一帶,策應太平軍的軍事行動,出現了讓清廷最為頭疼的“發捻交乘”的局面。



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是大清的王牌,也是八旗最後的勁旅,英法聯軍都曾敗在其手下,何況在僧親王眼裡捻軍這幫烏合之眾。1863年,僧格林沁將張樂行號稱20萬捻軍圍堵在安徽雉河一帶,蒙古鐵蹄將將捻軍打得大敗,張樂行被活捉後凌遲處死。

1864年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其殘部賴文光和捻軍殘部兵合一處,在河南境內多次擊敗清軍。這時的捻軍經過長期和清軍周旋,戰術上也吸取了教訓,又聯合了太平軍,添置了洋槍又訓練了騎兵。以前只有步兵,武器落後,打仗更像是劫掠,只在自己家鄉附近遊擊。如今機動作戰,不戀城鎮家鄉,以消滅清軍有生力量為戰役目標,現在的捻軍和幾年前的捻軍不可同日而語。


而我們的僧王爺對捻軍的作戰還停留在老套路里,1865年春天,捻軍避實就虛牽著僧格林沁的部隊在河南,山東,江蘇三省打轉轉,其目的很明顯是要拖垮清軍,在行進中找到殲敵機會。

僧格林沁事前誇下海口又立功心切,八里橋慘敗之後也想通過和捻軍交手取得勝利以報皇恩。想法很豐滿,現實太骨感,5月18日捻軍將僧格林沁部萬餘人引至山東曹州高樓寨,捻軍利用有利地形對清軍形成包圍。

僧格林沁的部隊困獸猶鬥,雙方短兵相接展開殊死搏鬥,清軍一路被動行軍,人困馬乏,糧食補給又跟不上,已成疲弊之師,而捻軍是分股為誘餌輪番進行牽制,有充分休息以逸待勞。僧格林沁萬餘人馬非死既降,連他自己都哀嘆,多年帶兵,以報答先帝,長毛既滅而餘孽猖獗,天亡我,為國死於此。

僧格林沁獨自一人落單逃跑,已是夜深時分,被捻軍巡邏發現,他抵擋幾下後肩部受傷潛入麥田,準備找機會再逃。僧格林沁可能覺得自己這套將軍服行頭太扎眼,不知道當時他有沒有想到曹操割須斷袍,反正他先是把礙事的帽子扔了。



僧親王的頂戴可是有花翎的,在星光下熠熠發亮,一對捻軍正巧路過,其中一位少年張皮綆眼尖,一眼看到了這頂帽子,好奇心驅趕他走上前去。又發現路邊麥地裡有人影晃動,藉著星光看到此人打扮,分明是清軍頭目,他不由分說一槍捅了過去,就此清廷最後一位能徵貫戰的王爺一命嗚呼。

僧格林沁的斃命,意味著滿清的八旗勁旅進入了故紙堆,從此使清廷在軍事上完全依賴於湘軍和淮軍。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之死,完全就是他自己死要面子,其本人十分的狂妄自大,非常看不起漢營士兵。一直認為自己的蒙古騎兵是最強的,乃至於瞧不起滿清其他的八旗子弟。他的狂妄導致了他激進,率領7000騎兵出擊,結果中了當時捻軍的埋伏,不僅僅部隊被全殲,他本人也在一塊麥稞地裡被一個十六歲的小兵所殺。

親手手刃僧王的那個小兵叫做張皮綆,當時僧王率領7000騎兵,希望可以斬首捻軍的大帥。然而這其實不過是一個誘敵深入的計謀而已,僧王輕敵冒進,中了埋伏之後已經什麼都晚了。並且由於他的安排,其他部隊都沒有去救援,原因就是他從來都沒有用過其他部隊,只用自己的親兵,也就是蒙古騎兵。

當時清政府給了僧王足夠的兵力,但是他全部都不屑於使用,他認為北方的捻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在自己強大的鐵騎面前,註定是不堪一擊。然而事實就是捻軍作戰靈活,僧王與其鏖戰多年,反而是捻軍越打越強。並且當時的曾國藩在南方剿滅太平天國,這是無形之中的競爭,僧王一直看不起曾國藩,而曾國藩也早就對他不滿。

曾國藩剿滅完太平天國之後,做出了一件羞辱僧王的事情,那就是派遣一支湘軍北上,並表示歸僧王調遣。這背後的含義就是“僧王你的部隊不行,還是讓我的湘軍上”。而這時清廷也有點讓僧王撤下來的意思,畢竟剿了這麼久的捻軍,一直沒有進展。僧王一氣之下,帶領7000騎兵就撲向了捻軍的誘軍,然後僧王就這樣慘死小兵之手。


小司馬遷論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白了,蒙古莽夫,頭腦不夠冷靜。

捻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社會問題。

正是因為皖北大旱災、黃河又決口,大量活不下去的安徽、河南農民聚集起來,成為捻軍。

開始捻軍都是烏合之眾,又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很快被清軍打的落花流水,包括僧格林沁在內也多次擊潰捻軍。

但自從太平天國滅亡,太平軍名將遵王賴文光部和捻軍合攏,加上捻軍還有優秀的領袖張宗禹,一切都變了。

身經百戰的太平軍幫助捻軍迅速正規化,也指出捻軍的弱點。

張宗禹根據建立,放棄難以守住的地盤和無法高速機動的步兵,建立了一支十多萬人的騎兵部隊,在北方各省遊走。

當時北方農民普遍生活困難,清軍來了還會禍害他們,很多老百姓被迫投靠捻軍求生,也提供給捻軍情報。

於是,捻軍越來越強,大有當時毛主席運動戰殲敵的戰略。

就是,開始我捻軍不和你決戰,用騎兵牽著你步兵的鼻子轉圈。

等到你疲憊不堪,戰鬥力減弱,我才突然集中主力伏擊你,打殲滅戰。

當時滿清綠營兵早已不能作戰,也不願意作戰(他們社會地位低下,軍餉很少),八旗軍腐敗不堪,只有極少數八旗親貴子弟還勉強能打一打。

僧格林沁幾乎是唯一能打仗又比較高明的滿清權貴。

雖然僧格林沁有八里橋這種恥辱的失敗,也有大沽口的勝仗,也多次打敗太平軍。

可以說,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騎兵以及少量八旗精銳,是滿清嫡系最後的王牌了。

可惜,僧格林沁也是有勇無謀之輩。

他過於輕視捻軍實力,將捻軍的戰略撤退和運動戰消耗敵人,當做是潰敗。

僧格林沁使用6000騎兵連續追擊捻軍數個月之久,人困馬乏,病死和累死的就有數百人之多,部下怨聲載道,戰鬥力大減,沒有鬥志。

1865年5月18日,捻軍見僧格林沁累的不成人形,決定下手。他們在山東曹州擊中數萬主力伏擊,一舉將僧格林沁部殲滅。

而此時僧格林沁還茫然不知,他認為捻軍被他追趕了這麼久,就要完蛋了。他甚至命令曹州知府。立即準備好五百頭白豬。五百頭肥羊。打算殲滅捻軍歸來後稿勞將士。

此時僧格林沁部已經沒什麼戰鬥力,被數倍兵力捻軍一擊就潰,大部被殲滅,小部包括僧格林沁在內都被包圍。

19日,僧格林沁貌似帶領少量騎兵突圍,被捻軍發現追擊。所部全部被殲滅,僧格林沁重傷墜馬。

“夜半突圍亂戰,昏黑不辨行,至吳家店,從騎半沒。僧格林沁抽佩刀當賊,馬蹶遇害”(《清史稿》)。

當時僧格林沁還沒死,但部下早已逃散。一個年僅16歲的捻軍小孩張皮綆,發現這個胖子還有氣,就一刀將他砍死。

僧格林沁的死,不是死了一個55歲的蒙古老頭這麼簡單。

在當年,滿清權貴基本都是酒囊飯袋,僧格林沁是唯一可以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平起平坐的滿清權貴。

換句話說,僧格林沁存在,他掌握的八旗精銳(其實也很垃圾)和其他部隊,就能夠平衡漢族軍頭的實力。

但僧格林沁一死,再無滿清權貴能夠頂上,由此實際帶兵打仗也就必須依賴漢族大將。

而幾十年後,就是這樣漢族大將袁世凱,迫使滿清皇室退位。


薩沙


“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這句民謠中的張皮綆就是手刃僧王的少年。


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人稱僧王,是滿清最後一位能征善戰的八旗貴族,阻擊太平天國北伐,大沽口擊敗英法聯軍,功勳卓著。

可是誰又能想到,這樣一位征戰半生的名將最終死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16歲小卒之手。

大戰捻軍

八里橋之戰慘敗於英法聯軍之後,僧王被革去爵位,不久捻軍又起,在直隸,山東,河南一帶非常活躍,僧格林沁被起復鎮壓捻軍,在和捻軍的戰鬥中,僧格林沁多次大敗捻軍成了捻軍的死敵。

1864年捻軍重整旗鼓,太平軍遵王賴文光、淮王邱遠才,整合了捻軍殘部組成新捻軍,加上各地被打散的太平軍和捻軍紛紛加入,一時間勢力頗大。

捻軍在河南等地四處出沒,僧格林沁率兵追擊,但是始終無法追上捻軍主力決戰,幾個月的時間僧格林沁都跟在捻軍屁股後面,追又追不上,打也打不成,僧格林沁非常惱火。

兵敗被殺

1865年捻軍進入山東境內,屁股後面依舊是窮追不捨得僧格林沁,此時追擊的清軍已經疲憊不堪,僧格林沁更是累的連馬韁都拿不穩了。殊不知此時的僧王已經中計,被捻軍誘使其孤軍深入。

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在高樓寨陷入重圍,此戰僧格林沁以下7000餘人被殲滅,僧格林沁突圍時墜馬無奈只得躲在麥地中。

捻軍遵王賴文光下了死命令,必須抓住僧格林沁,於是捻軍展開了地毯式搜索,16歲小將張皮綆運氣不錯,在麥地中找到僧格林沁並將其斬殺,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句民謠,“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僧王死後清廷極為震動,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嘆失“國之柱石”。

最後再說說小將張皮綆吧。

斬殺僧王后不久,張皮綆就返回老家,用從軍的積累購置了田產,並娶妻生子,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但是清廷並未放棄殺害僧王的兇手,四處派人打探,原本茫茫人海張皮綆小心一點完全可以了此一生。

但是有一次張皮綆在和幾個朋友吃飯時,酒喝多了吹噓自己曾經殺害了清廷大官,恰巧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派去的幾個暗探得知,張皮綆被捕後,差役在其家中搜到了僧王的朝珠,隨後張皮綆被押赴山東凌遲處死。


一點點歷史


高樓寨之中,僧王麾下7000多人盡滅,自身也被砍死,滿清中央政府的嫡系軍隊就此幾乎全滅。他死後,清政府的禮儀還是相當不錯的。

由於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聽說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柩返回北京時,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地。 清政府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並繪像紫光閣。在科左後旗吉爾嘎朗博王府東建祠堂一座供奉僧王圖像。在額布力爾協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並繪像紫光閣。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員護送僧格林沁的靈柩北上,安葬在科爾沁左翼世襲旗陵(今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鄉公主陵村)。

僧王到底是怎麼死的?簡單來說:驕傲自大,中了伏兵之計,捻軍以騎兵為主,機動力是很強的,僧王被搞得疲於奔命,追著捻軍打,追遍了河南追到山東,卻愣是追不上,記載“將士死亡者數百,軍中多怨言”。僧格林沁自己也被拖得“寢食俱廢,恆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兩巨觥,輒上馬逐賊”。清廷曾告誡他不能一意跟追,但剛愎自用的僧格林沁,一意孤行,仍窮追不捨。

這就中計了,結果捻軍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僧格林沁突圍時受傷落馬,潛伏麥田。張皮綆持刀搜索殘敵,發現一穿黃馬褂清軍軍官,殺之,張皮綆脫其帽、珠、紅頂和花翎,穿戴至軍中,經辨認,被殺者即為僧格林沁。當時,張皮綆年僅16 歲,不久,張皮綆得知母親病故,而生父及胞兄又在軍中戰死,寡嫂在家,生活拮据。張離軍返家,用帶回的銀兩在龍山置地,改名為凌雲,娶妻,生一子,名張武。後又兼營造酒、推油,在新興集開設糧坊,生活尚過得去。

然而同治十二年,清山東巡撫丁寶楨派3 名暗探,化裝成商販至渦陽,尋捕張皮綆。先在永城裴橋查找無著。回渦陽新興集住在一家糧坊裡。恰巧,該行店主是張皮綆。因酒後失言說出自己殺死僧王經過,張皮綆為暗探所捕,從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後奉旨押解山東濟南,遭凌遲處死。


國史拾遺


僧格林沁,其實是被曾國藩弄死的

老僧崛起於太平天國時期,誅滅了太平天國北伐軍林鳳祥李開芳部,解了北京之圍,戰功赫赫,受封親王,和南方的湘軍曾國藩,並稱為

南曾帥北僧王,成為八旗最後一杆大旗

說僧王不會治軍打仗,那是說笑。不過僧格林沁不僅繼承了科爾沁的勇猛,也繼承了八旗兵的自大狂傲,他看不起曾國藩,也看不起鑲白旗的勝保,對於漢兵綠營鄉勇更是不屑一顧,信奉蒙古鐵騎天下無敵

1860年,僧王奉命清剿北方捻軍

1861年,鑑於僧王戰局不利,清廷派勝保率領5000兵馬協助,讓僧王趕走了。僧王上奏朝廷說,勝保無能,之所以打了兩場勝仗,那是因為自己兵馬攔了捻軍主力,把勝保弄走吧。朝廷准奏,並授權

僧王節制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協力清剿捻軍

1862年,被他看不起趕走的勝保,滅了太平軍陳玉成,跑去陝西鎮壓回民了,自己的對手捻軍猶在

1864年,被他看不起的曾國藩,攻破天京,滅了太平天國,自己的對手捻軍還在那裡

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國藩幹了一件事,調手下一支湘軍人馬北上,聽從僧王指揮,說,僧王,你太慢,我老曾來幫你這一刺激之下,僧王不僅沒用這支湘軍,還捨棄大隊山東綠營,直接率領本部7000蒙古騎兵,死命去找捻軍茬。

其實那幾年僧格林沁也是勝仗連連,不僅追著捻軍打,還擊滅了捻軍盟主張樂行

捻軍繼任指揮官,張樂行侄子一個叫張宗禹的新統帥,也猶如軍神附體,一面秘密派人重新招兵(大清做孽,百姓基礎好),一面集合潰兵馬匹,整出一幫騎兵和僧王打起了運動戰。三個多月,吊著僧王轉戰數千裡,到了最後,僧王的蒙古騎兵,腿夾不了馬,手抓不了韁,只能用繩子綁著趕路

軍情傳至曾國藩處,老曾拿著記錄“僧王手疲不能舉韁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的軍情函,說了一句話,僧格林沁,要敗了……

時機已到,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連同7000蒙古兵,被誘入山東曹州高樓寨,一處精心準備的戰場,陷入捻軍重圍,激戰數個小時,全滅。老僧命大逃到不遠的的吳家店,可坐在麥田裡休息時,被一捻軍小兵發現,手起刀落,僧王就壯烈了……這捻軍小兵叫張皮綆,當年十六歲

僧王死訊傳至京城,清廷命曾國藩率領湘淮軍北上,抗捻

雖是猜測,曾國藩算計僧王,八九不離十


靈石蘊珠寶


僧格林沁被殺,完全就是陰溝裡翻船、活該倒黴。



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將,蒙古族,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世孫。清王朝最後的旗人大將,一生戰功卓著,深受道光咸豐的寵信。

1853年,天平天國將領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伐,一路勢如破竹,經安徽、河南,進入直隸,直逼天津。但是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擊敗太平天國北伐縱隊,生擒林鳳祥。因此特殊功勳,咸豐帝晉封僧格林沁為多勒噶臺親王。同年6月,生擒李開芳。



林鳳祥、李開芳二人是太平天國名將,功勳卓著,驍勇善戰,而他們敗給了僧格林沁。因此一役,僧格林沁名聲大噪,“僧王”威名震於海內。

僧格林沁在1862年奉命入山東剿滅捻軍,但是一直到1865年,僧格林沁和捻軍之間互有勝負。雖然清軍佔據優勢,但始終無法剿滅捻軍。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有意讓剛剛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北上剿滅捻軍。



僧格林沁此時急於證明自己,在1865年3月,再次率部攻打捻軍,但是西捻軍將領張宗禹採取“打圍戰術”,東奔西走,行蹤不定,引誘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性格暴躁,因此極度憤怒,對捻軍窮追不捨,率軍數十日不離馬鞍,“手疲不能舉韁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孤軍深入,對捻軍窮追不捨。

在追擊的路上軍隊時常劫掠百姓,所以引起了百姓的反抗,很多百姓被迫加入了捻軍。



僧格林沁一路追擊捻軍,也一步步進入了捻軍的埋伏圈,當僧格林沁中伏後,大敗而歸,全軍損失殆盡。這一次倒過來,該著僧格林沁被捻軍追擊。

當僧格林沁率領少數親信突圍後,逃到了吳家店一帶,因為受了傷所以潛伏在麥田之中,這時16歲少年張皮綆出現了。

大量的捻軍將士四處搜索,根本找不到僧格林沁的蹤跡,而張皮綆尋思僧格林沁藏到了麥田中,於是就鑽到了麥田裡開始尋找。一雙銳利的眼睛果然找到了僧格林沁。於是手起刀落,把僧格林沁斬殺了。



這一年,張皮綆才16歲。而僧格林沁55歲,僧格林沁的死,讓清廷上下大為震驚,也因此認為失去了“國之柱石”。隨後清廷以親王之禮厚葬了僧格林沁,慈禧和同治也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

僧格林沁的死,讓清朝失去了唯一的八旗大將,因此,清廷不得不重用漢人將領,曾國藩等南方將領由此進入北方,取而代之成為了清王朝的主要軍事力量。



僧格林沁死後,直隸、山東等地深受迫害的百姓鼓手歡慶,至今還流傳有一首歌頌張皮綆的民謠;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我是越關




但就是這樣一位根正苗紅,戰功赫赫的滿清名將,竟然死在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嘍囉手中,令人不禁感嘆命運無常,造化弄人。究竟怎麼回事,且聽我慢慢道來。

1865年,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征剿捻軍,捻軍首領張宗禹採用“打圍戰術”,忽東忽西,忽南忽北,行蹤飄忽不定,把僧格林沁耍的團團轉。僧格林沁被清廷責備征討不力,他暴跳如雷,率軍疾馳數十日,對捻軍窮追不捨,卻被張宗禹引君入甕。

僧格林沁率部孤軍深入,進入了張宗禹設下的埋伏圈,損失慘重,大敗而逃。張宗禹乘勝追擊,僧格林沁率領殘兵敗將逃至吳家店一帶,受傷落馬,只能躲藏在麥田裡。



這時候,僧格林沁的命中羅剎張皮綆出現了。張皮綆是一個16歲的少年,自小被張宗禹收為捻童,此時他奉命搜索殘敵。在一片麥田裡,張皮綆發現了一個身穿黃馬褂的清兵,他當然不知道這個人就是威震天下的清軍主帥僧格林沁,於是二話不說,手起刀落,結果了僧格林沁的性命。

然後,張皮綆脫了僧格林沁的頂戴花翎和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大搖大擺的揚長而去。後來經過捻軍反覆辨認求證,才知道張皮綆殺的那個清兵就是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

這一戰,清廷朝野震動,皆以失去一位能臣猛將而扼腕痛惜。僧格林沁的靈柩運回北京時,萬民祭奠,百姓罷市,哭聲震天,可見他平日深受士卒和百姓的愛戴和敬仰。清廷以親王規格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同治帝和慈禧太后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並繪像紫光閣。



不久之後,張皮綆的父親和胞兄戰死沙場,母親又因病亡故,家中只剩寡嫂獨居,生活困苦。於是,張皮綆離開年捻軍,回到家中,用軍中帶回的銀兩置辦產業,隱姓埋名,娶妻生子,日子過得挺不錯。

但好景不長,張皮綆有一次喝多了,炫耀起當年手刃僧格林沁的英雄事蹟,恰巧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派出的暗探獲悉,因此大禍臨頭。官府在張皮綆家中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鐵證如山,最終張皮綆被清廷凌遲處死。

臨刑前,張皮綆毫無懼色,慷慨直言殺僧格林沁的經過,不失英雄男兒之本色。至今山東還流傳著一首英雄少年張皮綆手刃僧格林沁的民歌——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僧格林沁(1811~1865),是晚清三朝元老(道光、咸豐、同治),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貴族出身,善騎射。是晚清少有的名將。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一生戰功卓著,尤其是在剿滅太平天國過程中,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同年六月,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林鳳祥、李開芳都是太平天國的名將,驍勇善戰,僧格林沁在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部消滅,無一漏網,這讓當時的天王洪秀全大為恐慌。僧格林沁威名如日中天。然而就是這麼個牛人,後來卻被一個16歲的少年殺死了。這正是:“打了一輩子雁,最後被雁啄瞎了眼。”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1865 年四月,年已54歲的僧格林沁寶刀不老,他想一舉消滅盤踞在山東的捻匪,雙方在曹州展開了遭遇戰。捻匪張宗禹佯裝敗退,想誘僧格林沁鑽進早已設好的埋伏圈。然後分割包圍殲滅之。

僧格林沁不知有計,況且捻匪張宗禹讓其侄子張皮綆(geng)討敵罵陣,僧格林沁氣急敗壞就窮追猛打,張皮綆見勢就跑,就這樣一點點把僧格林沁引進了包圍圈。此時捻匪很快包圍了僧格林沁,他發現大事不妙,僧格林沁也失去了大將的風度了,撥馬就逃。這回劇情突變,張皮綆在後面緊追僧格林沁。跑啊跑,不知不覺跑出了50里路。由於慌不擇路,僧格林沁一下子從馬上摔了下來,把腿摔斷了,他潛伏麥田一動不動。

當時16歲的張皮綆為什麼對僧格林沁死追不放呢?原來他人小鬼大,他特喜歡僧格林沁的朝珠和黃馬褂,朝珠油光瓦亮、黃馬褂是皇家獨有的東西,張皮綆家裡貧窮,想得到僧格林沁的朝珠和黃馬褂,至少能換點糧食吃。

張皮綆看到僧格林沁倒在了這塊地裡,他持刀搜索了許久,發現一穿黃馬褂大胖子,捂著傷腿,疼的呲牙咧嘴。張皮綆不由分說,上去一刀砍下了僧格林沁的頭顱。張皮綆脫其帽、朝珠、紅頂和花翎,穿戴整齊就回軍中了。



捻匪張宗禹一看侄子這打扮,大喜,知道他殺了僧格林沁,否則他咋能穿上他的衣服呢?捻匪和僧格林沁交手太多了,彼此的裝扮瞭如指掌。經眾將仔細辨認,被殺者確為僧格林沁。當時,張皮綆年僅16 歲,人們紛紛稱讚其勇敢。捻軍首領獎勵了他1000文銀,後來他在龍山置地,改名為凌雲,娶妻,生子過起了安穩日子。至今還留傳著一首歌頌張皮綆的民謠:“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