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中德研讨会

10月25日,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在肥召开。本次大会旨在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由安徽省教育厅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科文部联合主办,合肥学院和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承办。本次会议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届,参会人员有德方15所大学代表、15个研究机构和企业代表,中方137个高校等单位,共计约500人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产教融合与“双元制”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开幕式内容详见聚焦“双元制”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中德研讨会主旨演讲:

六个“下功夫” 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

10月25日,由安徽省教育厅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科文部主办、合肥学院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主旨演讲顺利举行。主旨演讲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原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刘京辉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担任主讲人。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宋毅表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他指出,合肥学院今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我国本科院校的突出代表。希望能继续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

围绕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宋毅提出了六个“下功夫”。一要在“服务地方”上“下功夫”。二在“专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三在“产学研协同育人”上“下功夫”。四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五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上“下功夫”。六在“资源保障”上“下功夫”。他强调,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既是新机遇,更是新挑战。地方院校要牢固树立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理念,通过开放办学,合作发展,校企互动、产教融合,打造特色,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科研,努力使学校成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主报告

成功举行

10月25日,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主报告阶段顺利召开。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亨德里克·拉克勤和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涛主持主报告第一阶段。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作了题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构建高水平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报告。他强调要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和“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埃姆登应用科学大学的斯文·朗格教授和大陆马牌轮胎人力资源总监孙怡一起作了题为《国际合作工科双元制高等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优势》的报告。报告指出“双元制”高等教育的三大特点,即跨学科、合作式、应用型。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作了题为《推进产教协调育人服务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报告。报告从东莞理工学院概况、发展沿革、发展现状等方面分析了办学特色,强调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的“四个着力点”,表达愿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美好愿望。

萨克森合作大学校长安德利亚斯·亨塞尔以《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前景》为题展开报告。报告再次强调了“双元制”高等教育的优势,能让学生提前积累职业经验,获得培训机会。

霍尔布隆应用科学大学STEINBAIS技术转化中心创始人埃瓦德·布鲁克勤就《技术转化——高校与中小企业间应用科学与知识是如何转化的?》这一话题展开报告。作为技术转化中心的创始人,他强调了技术转化中心的重要性,其原则是相互信任,给予支持。他从生产流程的优化,质量的改善,节能与应用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主报告第二阶段由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合肥学院德国应用科学学院德方院长法尔克·霍恩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余东升主持。

柯勤飞教授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作了报告。她介绍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并分析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举措、成效。她指出,定位决定作为。

德国中国商会总干事长段炜就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作了报告。他表示,中资企业对德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双方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同时实现互利共赢。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米歇尔·舒勒教授围绕中德合作开办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情况作了报告。他从语言课程、文化管理、“一带一路”对专业的导向、企业合作网络以及物流4.0实验室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主报告第三阶段由德国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电子学院院长鲍里斯-罗曼鲁斯·布拉希尔和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彭瑜主持。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亨德里克·拉克勒教授作了题为《通过应用型高等教育保障人才培养——中德高校应用型创新发展大趋势及其相互借鉴》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将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引入到高等教育理念中,是中德高校应用型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必然要求。

麦可斯公司总裁王伯庆作了《新建本科五年就业趋势》的报告。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新建本科就业率基本稳定在百分之九十,目前新建本科应往就业质量方向发展,着重关注就业薪资与就业后半年内的离职率。

中德研讨会校长对话

聚焦“双元制”纵论产教融合

校长对话环节由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亨德里克·拉克勒和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共同主持。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萨克森合作大学校长安德利亚斯·亨塞尔、德累斯顿合作大学副校长弗兰克·施瓦策教授、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鲁道夫·吕克曼、常熟理工学院校长江作军教授、四川文理学院校长刁永锋教授、上海电机学院校长胡晟教授参加对话交流。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中德校长们首先对各自高校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就“双元制”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怎样实现产教融合、怎样发展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经验交流,共同研讨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据悉,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与合肥学院两校轮流共同承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已有10余年的历史,已成功举办至第十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中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切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推动了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探索“双元制”高等教育 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中德教育研讨会专题报告精彩纷呈

10月26日上午,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专题主会场、分会场报告及交流活动同步进行。来自中德两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产教融合与“双元制”高等教育、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在产教融合与“双元制”高等教育专题会场,萨克森双元制大学校长安德里亚斯·亨塞尔和安阳工学院校长景国勋主持会议第一阶段。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胡春春作了题为《从贸易争端看“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报告。他从中德合作是否进入了一个不可预测的新阶段以及为什么中国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还谈不上成功为切入点,对比了中德教育理念与劳动力需求现状的异同。

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教授沃尔夫冈·史坦尼克以《“双元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报告》为题精彩阐释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前世今生”。当今德国职场已悄然改变,数字化技术更迭带来了新的工种,未来亟需能够设计、规划、调控智能设备和生产链的工程师。

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刘国买讲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及成效》。他指出,地方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应该坚持四个基本理念,即扎根区域、挖掘潜力、服务产业和强化应用。

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弗劳里安·施密特和铜陵学院校长倪国爱主持本专题会场的第二阶段。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美因茨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兰多夫·史朗科分享了《美因茨应用科学大学职业导向的教学方案》。他指出了“双元制”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并强调了“双元制”的四个变体——融合职业、融合职教、职业导向和实践导向。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导、《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陈洪捷,作了题为《知识视野中的双元制》的报告。他从实践知识与抽象知识的逻辑谈起,指出中国大众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

厦门理工学院校长助理陈丽安以《产教融合及“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了报告。她展示了厦门理工学院在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创新提出“宸鸿新干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成效明显。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专题分为两个会场。

第一分会场由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法尔克·霍恩,山东协和学院校长盛振文,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卡尔·威廉姆·布鲁姆和赤峰学院副校长徐振军主持。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电子学院院长鲍里斯·罗曼鲁斯·布拉希尔,昆明学院院长黎梅素,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娜.瓦尔姆科夫,滁州学院校长郑朝贵,罗森海姆应用科学工程大学教授艾德特拉多.波茨乌姆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专题报告。

布拉希尔指出,学校对于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更注重于与自然科学的贴近。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的锻炼,更要转换思考方式和丰富经历。黎素梅指出,昆明学院瞄准产业需求,以专业集群对接经济产业链;紧扣地方发展,积极开展应用型社会服务突出产教融合。瓦尔姆科夫表示,语言目前仍是两国留学生学习交流的瓶颈,这也是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学生需加强主观能动性。郑朝贵介绍了滁州学院以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波茨乌姆指出,大学要以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早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省去企业培训成本。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第二分会场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洪才、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奥托·凯尔斯腾、晋中学院副校长李山岗主持。中德经济工程专业地方经济负责人阿希姆·吕文、蚌埠学院校长丁明、安康学院党委书记王国良、石家庄学院校长刘建军作专题报告。

阿希姆·吕文对中德合作经济工程本科专业认证过程进行解析,现在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是语言障碍。丁明表示学校将面向地方、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于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王国良指出,应用型地方院校要立足区域发展,明确办学定位,对接地方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刘建军强调深化产教融合须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重点专业集群。奥托·凯尔斯腾就应用型研究生专业的建设作了报告,他表示,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会依次按照制定教学大纲、指定守则、专业认证的步骤开设研究生专业。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成都工业学院副校长叶仲斌、合肥学院中德共建物流4.0实践工程中心德方负责人海宁·格斯宁、哥廷根大学教授傅晓明、深圳技术大学(筹)主任阮双琛、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工业工程研究所尼古拉斯·齐默曼分别就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展开深入探讨。本专题会场由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舒勒教授和迪特哈德·傅里叶教授、山东女子学院校长盛国军、邯郸学院校长马计斌主持。

叶仲斌从学校发展定位对应用型科研的要求、构建应用型科研体系的校本实践提出见解。傅晓明提出聚焦产业需求、改革评价方式与提升科研能力是顺利进行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的三项举措。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德专家共聚 百所高校参与

此外,在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题会场,卡塞尔大学教授贝尔特里斯·柯妮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孙旭东、杜塞尔多夫国际交流学院语言教学主管马提亚斯·比格、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合肥学院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特聘教师沃尔克·瓦尔姆科夫展开了热烈讨论。德累斯顿合作大学副校长弗兰克·施瓦策和陇东学院校长许尔忠和百色学院党委书记唐拥军等担任主持。

柯妮尔对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大学的主要情况做了详细分析。孙旭东就学校特点、国际化校企合作、克拉玛依校区的办学情况三个方面做概述。比格对国际合作专业中应用导向的外语教学进行了分析。苏蓉谈到了大学与城市国际化发展的互动融合,从人才、特色、国际化三大战略概述了成都大学的基本情况。瓦尔姆科夫总结了在合肥学院的教学经验,教授与学习是双向的,师生能够从相互交流中提升自我观点和意见,实现双赢。

各专题会场,来自中德各地的高校代表与报告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共同展望了应用科学教育的发展前沿。

合肥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信息来源|合肥学院官网

图片来源|合肥学院记者团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