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受何人的影響至深?

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受何人的影響至深?

蜀遊渠河山景

多少年以來,國人對黃賓虹一生的偶像譚嗣同的認識,多限於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範疇,對譚嗣同的崇敬也多出自於: 他為喚醒國人而慷慨赴死的精神氣概,然而,卻沒有從譚嗣同的思想脈絡去追本溯源做了解。為了尋找黃賓虹精神信仰的源頭,筆者對譚嗣同的精神境界以及他的學術思想做了一點查證。

譚嗣同(1865-1898),湖南瀏陽人,字復生,年少之時即“倜儻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俠,善劍術。”他知識廣博,好經史之學,喜讀王夫之《船山遺書》,也嘗試學習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在譚嗣同自擬的許多名號中,華相眾生和通眉比丘這兩個號顯然都與佛教詞語有關。譚嗣同在京期間,與許多佛教學者相會,對佛學有了認知。這時,他覺得“平日所學,茫無可倚”“徒具深悲”。他開始對佛教思想進行系統的研究,並且還進行學佛的實踐。

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受何人的影響至深?

譚嗣同

譚嗣同出身官僚世家,父親是湖北巡撫。少年時便志於學,博覽群書,好談兵法,善於劍術,很有俠氣,曾與京城名俠大刀王五結為好友。譚嗣同從小喪母喪兄,被父親的小妾所虐。他飽經倫常之變,久歷人世之苦,於是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以為此身一無足惜,唯有追求真理、拯拔眾生而後已。

當時的中華民族受列強侵凌,社會糜爛,孔教式微,綱常敗壞。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契合了新派知識分子的救世利生,實現社會變革,獲取自由平等的精神需求。晚清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無一不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在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章太炎等當時的新派知識分子中,又以譚嗣同對佛教信仰最堅定。譚嗣同在京城結識了吳雁舟、夏曾佑、吳季清等人,吳雁舟、夏曾佑諸人均為一代佛學名宿。譚嗣同由此而接觸佛學,傾心於佛學。他學佛時間雖晚,但其以發宏願,以精進心而後來居上。他遍覽三藏,尤其對法相、華嚴二宗最有心得。後來譚嗣同到南京,又結識了近代著名的佛學家楊仁山居士,從楊仁山那裡受學佛學一年。就在這期間,他閒戶研讀佛經之精奧,會通群哲之心法,寫了近代思想啟蒙的重要著作《仁學》,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宇宙人生的見地與不凡的悟境。

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受何人的影響至深?

桃花源

一八九五年,康有為發動“車公上書”,黃賓虹致函康有為、梁啟超:“政事不圖革新,國家將有滅亡之禍”。同年,譚嗣同由湖南沿長江東下到上海,路過安徽在貴池一停,黃賓虹得知消息,立即從歙縣趕到貴池前往一敘,那晚,在貴池碼頭的一個旅舍裡,二人作了徹夜長談: 從修達心性到安邦救國變法圖治……從此黃賓虹與譚嗣同把臂訂交,信函交心,談理論道,探究修心濟世的學問。

至此,黃賓虹的內心世界,已經通過譚嗣同的導引邁向了對宇宙人生的探究。此時的黃賓虹,已經不像少年之時,只痴迷於藝術了。他認為“政事不圖革新,國家將有滅亡之禍”,開始關注國家民族的命運。在習詩作畫的同時,黃賓虹開始了聞雞起舞、騎馬練武的身心訓練,以期能有朝一日效命國事。(未完待續)(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