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畢盟:從ZJU物理到MIT機械——申請是一場需要和自己比試的長跑

基本背景

學校專業:浙江大學物理系

GPA:3.95/4.00, top 1%

託福: 103 (S23)

GRE: 157+170+3.5

科研經歷: MIT暑研+畢設10個月;校內科研一段;參與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一段

錄取:MIT 機械工程

一、寫在前面

申請和出國是一場需要堅持的長跑比賽,而這一場比賽的對手就是自己。從做出出國的決定,從眾多可選的申請方向中挑出一個或幾個自己想要的,到在緊湊的大學時光裡盡力提升自己的背景,抽時間學語言刷科研和做實習,再到申請季時上課、改文書、套磁等的多線作戰,最後在身邊許多同學早就有去向的幾個月後收到申請的結果、在offer間作出抉擇,這中間的每一步都需要勇氣和毅力去決定和完成,也有不少人想過或最後選擇了放棄。

但能夠堅持下來的人會在終點看到更多美麗的風景——拿到錄取時的激動與驚喜,在異國他鄉成長時豐富的體驗,以及這一段在最好的年華奮鬥的回憶。所以若你喜歡這些未知與挑戰,以及它們能為你帶來的不同,便無需擔心這個過程的艱難,因為最終它會為你帶來更加豐厚的回報。

二、海外經歷與套磁

由於我在做這幾段科研時所做的都是週期較長、不容易出paper的課題(而提交申請材料時我也確實沒有paper),且我的申請屬於轉方向申請,我能夠在最後拿到夢校MIT的錄取更多的是靠著在MIT的那段長達10個月的從大三暑期一直到大四拿到錄取的科研交流經歷。而我在MIT交流期間也見到了不少(據那邊的學長說是一年比一年多的)從國內學校來這邊交流的同學,他們最終都拿到了不錯的錄取,這也從另一面印證了海外交流的經歷對申請的重要性。

獲得交流的機會的途徑一般有三種:校設項目,教授、機構或師兄師姐內推,將申請人推薦給自己熟悉的學校、實驗室,以及自己發郵件聯繫教授(套磁),而任何一種方式都要求申請人儘早做好準備。比如說申請人希望能申請校設項目,那他一般需要在項目開始前兩到三個月就向學校遞交申請,而這一申請往往又有語言成績和GPA上的硬性要求,於是這又使申請人在語言和成績上有更早、更充分得有的準備。而內推雖然在時間上不存在這樣嚴格的限制,且過程更加簡單、穩妥,卻對申請人在其他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因為沒有人會冒險推薦一個自己不熟悉或認為不夠優秀的學生。

套磁則是一個需要耐心的“大海撈針”的過程,因為在眾多學校的網頁上尋找套磁對象、篩選自己感興趣的教授的過程十分漫長,而套磁的回覆率一般都很低,且需要申請人精心準備自己的簡歷、郵件內容和在收到回覆後可能會有的面試。以我個人的經歷而言,雖然身邊的同學們去套磁收到的積極回覆普遍很少,但只要耐心地去尋找新的套磁對象、不斷髮出新的郵件,最後都能夠找到一個讓人滿意的交流的position。

三、如何在交流中表現自己

以上所說的僅是交流過程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應該如何表現自己,在學到更多東西、提升背景的同時得到教授的認可並拿到好的推薦信。如果要用一個詞來總結如何能夠更好地表現自己,便是“主動”。一些同學會因為擔心各種語言和文化的原因而覺得不好意思去主動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但這種擔心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以我所在的實驗室為例,教授一般不會對一個訪問的學生有過高的要求,也很少會給這個來訪問的學生布置硬性的任務,更多的情況下是讓學生去做“跟著某個博士或博後學”這樣的事情。這個時候便要多找教授和那個博士或博後交流,爭取在學習他們的經驗和課題的同時儘快上手,能夠自己獨立完成相關的實驗。在這個基礎上便可以儘量多地承擔任務,有更多的機會做出自己的成果,悟出自己的理解。同時,在能夠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想法的場合,如與教授單獨的meeting,或者是組會上,要在充分準備後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自己的展示有乾貨,那麼自己積極的展示和表達能夠更好地讓教授和同組的人感受到你的優秀,為你將來的申請和推薦信加分;如果自己的展示不那麼好,這也將成為別人和你交流、幫你提出建議的平臺,讓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並改進。

交流經歷的另一好處便是能夠近距離接觸與日後申請息息相關的人,讓我們更充分地瞭解與申請有關的信息,並運用它們助力自己的申請。你可以比較輕鬆地得知自己所在學校今年的funding情況,以及哪個教授需要招與你有相似背景的學生,同時也能有機會直接面對面地與教授交流、套教授。此外,身邊的native speaker也能夠為你在語言方面提出意見,幫助你寫出更好的文書。

四、申請時心態的調整

準備申請的過程往往都是不輕鬆的,壓力大到讓自己不知所措或者想要放棄的時候會經常出現。這個時候可以多和身邊同樣在申請的同學多聊一聊,在申請的過程中有幾個能互相扶一把的夥伴會讓自己放鬆不少,也不至於讓自己因為閉門造車而走彎路。另外,找經歷過申請季的學長學姐(甚至學校裡一些年輕的老師、教授)交流也能起到不錯的效果,畢竟他們曾經也熬過這麼一段日子,更能夠感同身受。

五、我與GGU

回憶這個申請季,GGU為我提供了超乎預期的幫助。來自斯坦福的mentor大神在我套磁時憑著他對所在的研究領域的深刻了解為我提供了一個推薦套磁的教授名單,我最後套到的MIT教授便來自於這個名單,這讓我在之後的申請季走得順利了許多。

而在申請季前準備二戰GRE和申請季中準備文書的時候,我因為同時還在實驗室裡承擔了許多實驗任務而時不時有拖延背單詞和寫SOP、CV的進度的想法。這個時候是培訓師督促我及時完成了這些任務,還因為時差在週末大早上的帶mentor和我反覆改文書,讓我最後能夠從容地而不是手忙腳亂地遞交申請,幫助我在這場長跑中最終戰勝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