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殘忍的”這句話出自德國哲學家阿多諾,它常常被人引用,但是能真正的解讀其中意思的人卻寥寥無幾,確切的說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所以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人說這是阿多諾作為德國人的悔過,但是我更傾向於梁文道的解釋“奧斯維辛集中營裡所發生的事情太過殘忍了,支撐著整個猶太人滅絕的背後的觀念、社會、甚至經濟體系太龐大了,這龐大的殘忍形成一個巨大的空白,這種空白是任何人類語言都沒辦法捕捉、沒辦法滲透進去的”。不過即便如此,幾十年來還是有無數的創作者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釋那個不可能被捕捉的空白比如說《辛德勒名單》、比如說《美麗心靈》、比如說我們今天要說的《索爾之子》。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雖然都是說集中營,但是和《辛德勒名單》那樣宣揚人性的光輝,以及歌頌父愛的《美麗人生》不同,《索爾之子》沒有英雄,也不歌頌大愛,只是靜靜的陳述歷史,甚至是從空的內部觀看恐懼,這是導演獨特的美學。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這部片子上映於2015年,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的70週年,也是二戰結束的第70年。不論是不是巧合,《索爾之子》都成為很多人看過的最恐怖、觸動最大的納粹和猶太人的電影。在意大利國寶級作家普利莫.萊維的《被淹沒和被拯救》一書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身為一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那種羞恥和迫切需要拯救的心情。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為什麼羞恥,首先因為他以及所有從集中營裡走出的倖存者都過了一段“自己不是人”的生活,在集中營裡沒有尊嚴,那是最沒用的東西。人人辱罵拷打、每天只有丁點兒的食物、睡眠不足、身體過度負荷,身邊的人一個個消失。在這種情況下,人終於變成每天只想著怎麼活下去,是怎樣多喝一點水,怎樣把同伴的麵包掰一塊到自己碗裡,終於喪失一個人該有的所有倫理道德觀念,終於變回到了動物的狀態。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所以羞恥,所以需要救贖。納粹最殘忍的一點還在於,他們讓自己人對付自己人。在集中營裡有一種人叫卡波,這種人不是德國人,可能是政治犯或者死刑犯,他們替納粹管理被抓進來的猶太人,在官僚主義當中,這種人是最壞的,他們毆打猶太人,讓猶太人生病然後被關進毒氣室。在卡波之上還有一種人叫特遣隊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負責按毒氣室的按鈕,毒死一批又一批的的猶太同胞。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而《索爾之子》的男主角索爾就是這種所謂的特遣隊的一員,每天都將自己的同胞毒死,然後再將屍體送到焚燒爐裡化為灰燼。他已經麻木了,在片名出現之前有一個鏡頭,索爾的臉緊靠著門,門後是毒氣室,傳來猶太人毛骨悚然的慘叫,然而索爾的臉上並沒有對同伴的同情,而是一種耐人尋味的東西。這可能就是別人所說的,深陷於灰色地帶。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什麼是灰色地帶呢?我們大多數人的世界觀是很簡單的,畢竟生已經夠複雜了,必須用簡單的東西框架並理解它,才使生活能不那麼艱難。就像小時候,我們看一個故事首先要問的就是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二戰時期,正邪也很分明,邪惡的自然就是納粹,正義的一方就是猶太人,起碼他們是無辜的。但是在集中營裡邊,這種正與惡的界限是模糊的。這就是灰色地帶。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影片一開始是從一片虛焦拉開序幕,索爾從模糊中慢慢走至鏡頭前,鏡頭也隨之清晰,這是為數不多的遠景,因為在這之後大多數情況下鏡頭都是定在索爾的臉或者後腦勺,都是特寫。這個侷促的鏡頭就意味著本片的主題不是二戰,而是集中營,以索爾的視角去窺探這個地獄一般的地方發生的事情。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索爾是集中營特遣隊的一員,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將同胞送去毒氣室,然後再將屍體推到焚燒爐,這天他在毒氣室的外邊發現了一個小孩的屍體,他覺得特別像他的兒子,所以他將這個小孩兒給藏起來了。因為他要給這個小孩舉行一個葬禮,這在集中營裡邊,顯然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雖然索爾舉動遭到了室友的不滿,但是最終室友最終也被說服。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按照猶太人的習俗,人死後是要有教士來指引靈魂的,但是這裡想要找到一個教士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遣隊雖然能夠暫時不死,但並不代表就能被納粹赦免,他們是會被替換的,每一批新上任的特遣隊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按下按鈕,將上一批的特遣隊隊員給毒死。所以索爾他們這一批的特遣隊要反抗,索爾憑藉職務之便拿到了解藥,但是因為男孩的屍體卻弄丟了。雖然最後弄丟了男孩兒的屍體,但是他們幾個人仍舊逃出去了。在一個木屋前,一行人看到一個男孩兒,或者是他的兒子,或者不是,索爾給他一個笑容之後納粹趕到了。雖然沒有被槍決的畫面,但是槍聲響起那一刻,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結束了。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即便整個故事都在圍繞索爾和男孩的屍體展開,但是終究沒有交代那個男孩究竟是不是索爾的兒子,甚至是索爾到底有沒有兒子,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男孩是索爾的希望,是暗無天日的歲月裡的光。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在正常人眼眼裡,索爾明顯已經被戰爭折磨的心理扭曲了,這裡的人都扭曲了,所以他對一個男孩兒的葬禮的執著顯得有點突兀,畢竟正片索爾都表現出他對生命的冷漠,但是直到這個男孩的出現,才使得索爾的韌性被喚起,也是索爾在極端的情況下產生的荒謬的人格。後來小木屋那個金髮的男孩出現的時候,索爾一行人的結局怎樣實際上已經不再重要了。猶太人相信重生,這個男孩很可能就是索爾的兒子或者是那個死去的男孩的重生,即便他們死了,但是代表他希望的男孩卻獲救了,從森林深處跑到了陽光下,這就足夠了。

最恐怖的集中營電影,即便再絕望,都不能忘了信仰

影片用獨特的鏡頭讓觀眾對這場殺戮有了更直觀的參與感,這是聰明的,也是殘忍的。不過就像結局一樣,所有的光明即便來得遲但還是回來的,只要我們這些活著的人不忘記,那就是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