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號室慘叫聲」刷屏:「孩子我愛你,所以送你去電擊!」

“13號室慘叫聲”刷屏:“孩子我愛你,所以送你去電擊!”


請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像尊重獨立個體那樣去尊重他們的想法和行為。

“13號室慘叫聲”刷屏:“孩子我愛你,所以送你去電擊!”


傳說中的13號房

最近,微博曝出一段疑似山東省臨沂市網戒中心大樓13號房情況的視頻。

在這個視頻中,清晰地聽到孩子的尖叫聲和哭喊著叫“媽媽”的聲音。

視頻拍攝者說,尖叫聲斷斷續續持續了二十多分鐘。

一時間,13號房和它代表的“網癮電擊療法”再次進入社會各界的視野。

據瞭解,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是當地精神病院,十幾年來,這個醫院以“戒除青少年網癮”而全國聞名,這個網癮戒治中心的前任主任就是大名鼎鼎的楊永信。

那麼,這種“網癮電擊療法”究竟是怎樣操作的呢?僅僅用文字描述,就已經讓人倍感不適。

這種電擊療法會在孩子太陽穴或手指接通電極,讓電流刺激腦部。

對,你沒看錯,太陽穴。

在一般人看來“脆弱需要保護”的頭部太陽穴,卻要經受電擊。

“13號室慘叫聲”刷屏:“孩子我愛你,所以送你去電擊!”


對這樣一種異常殘酷的療法,很多家長卻趨之若鶩。

在一篇新聞報道中,一位名叫高楊的父親曾連續4個月、24小時陪護兒子在網癮戒治中心“治病”。

在他看來:“我是他父親,又不能親手殺了他,他要是像以前那樣,就要折磨我一輩子。”

高楊甚至說,想過讓自己的兒子跳樓,“從高處落下,恩怨從此一筆購銷”。

比電擊治網癮更可怕的,是父母對孩子人權的無視,對這些父母來說,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成了打上自己烙印的私人物品,可以任意處置。

“13號室慘叫聲”刷屏:“孩子我愛你,所以送你去電擊!”


“你是我生的,你要聽我的話。”

“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經過考試,真是太可怕了。”

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父母願意給孩子最好的,但有些父母卻在打著“愛”的幌子,用一種對待“私有物”的態度對待孩子。

這些父母總幻想著,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出一個“理想”的孩子。

前不久,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北京一所叫“本色男兒俱樂部訓練營”的培訓機構火了。

這個訓練營號稱要通過各種訓練,讓男孩變得“陽剛”起來,把“娘娘腔”消滅在萌芽狀態。

“13號室慘叫聲”刷屏:“孩子我愛你,所以送你去電擊!”


而所謂的訓練,就是不準哭,不能退縮,不能柔弱,一旦出現這類情況,輕則被教練當眾“嘲笑”一番,多安排“摔跤對打”的訓練內容,重則直接體罰,跑步、蛙跳、鴨子步、罰站應有盡有。

文章裡一個叫張越的小男孩,天性柔弱,這只不過是每個人性格不同,這在母親和教練眼中卻成了要改造的“大問題”。

“13號室慘叫聲”刷屏:“孩子我愛你,所以送你去電擊!”


看著文章最後,張越媽媽滿意地說:“這孩子最大的優點就是聽話。”實在讓人不寒而慄。

如果身為父母,只是想要一個聽話的、沒有自己思想的孩子,那這樣的孩子和人形木偶又有什麼區別?

父母把孩子視為私人物品還有一種典型的表現:就是樂於“展示”孩子,像展示商品一樣。

更別說現在有了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更是讓這些父母找到了“同盟”,抖音上常有人宣稱:如果生孩子不是用來玩的,那將毫無意義。

這字裡行間不就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個小玩具嗎?

在抖音上看到過一段視頻:

年輕的媽媽興致勃勃地用巧克力逗自家孩子。

孩子剛要張嘴吃,媽媽就騙他說“是粑粑”,孩子立即偏過頭閉嘴。結果媽媽故技重施,一邊說“不是粑粑”,一邊讓孩子張嘴。

就這麼來回好幾次,在孩子終於吃下巧克力時,媽媽得意地說“你怎麼吃粑粑”,孩子一下子把巧克力吐了出來,哇的一聲哭了。

就這樣,孩子被親媽當成了滿足自己惡趣味的工具。

不論是旁觀者還是當事人,都只是“哈哈”一笑過去了,但那個牙牙學語的孩子有沒有留下陰影,不得而知。

“13號室慘叫聲”刷屏:“孩子我愛你,所以送你去電擊!”


“13號室慘叫聲”刷屏:“孩子我愛你,所以送你去電擊!”


為什麼以愛的名義行傷害之事

都說父母是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但是往往給孩子造成傷害,甚至是以愛之名行無理之舉,卻又不自知也是父母。這也是真正最可怕的地方。

有些父母連網絡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對“電擊能治療網癮”深信不疑。

那些把孩子送去網癮戒治中心接受電擊的爸媽,他們難道不知道,孩子在被電流穿過身體的一瞬間,有多麼痛多麼絕望嗎?

不,他們知道,他們中甚至很多人近乎自虐般地眼睜睜看著孩子“治療”。

但他們秉持的觀點很傳統:“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老祖宗傳了幾百年的鐵律。

“我現在打你、電你,是為了你好。”

對“棍棒教育”的迷信還有可能走向另一種極端——家庭暴力。

適當的體罰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地都被奉為圭臬,但在某些家長的心中,體罰和暴力已經被劃上了等號。

在今年年初,有一則讓人心碎的新聞:

江蘇泰興市一個9歲小男孩死在了親生母親的毒打之下,而起因卻只是弄丟了手機。

孩子的母親在被抓時痛苦地回憶:丈夫長年不歸家,不給一分錢生活費。再加上兒子弄丟了手機,又不好好做作業,自己一時生氣就用木棍打了孩子。

當醫護人員趕到現場時,男孩的身體上傷痕累累,青紫都連成片,慘不忍睹。

“13號室慘叫聲”刷屏:“孩子我愛你,所以送你去電擊!”


當家長們對孩子施加暴力時,他們篤信著傳統的“大家長”權威不可侵犯,從來沒有反思,是什麼讓孩子犯錯,甚至從未和孩子溝通,連一個辯解的機會都沒給過孩子。

孩子不聽話、不服管教?要麼綁起來,像牲口一樣送去網戒中心、豫章書院等“人間地獄”,要麼被痛打一頓。

孩子們真的是被電擊治好了嗎?不,他們是面對極度痛苦害怕了,對親情絕望了。

不誇張地說,是求生的本能讓他們在電擊過程中忙不迭承認:“我有網癮,我錯了,我要留在這裡接受治療。”

當這種絕望成為一種習慣,孩子的一生都會籠罩在被暴力對待的陰影中,怎麼努力都走不出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

這個概念最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在小狗身上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小狗被關在籠子裡,一開始,只要籠子一通電,小狗就會驚恐地吠叫、哀鳴,重複多次之後,就算在通電前就把籠子的門打開,小狗也不會跑出來了。

那些被電擊、被暴打的孩子,和實驗中倒地抽搐的小狗何其相似。

在他們心中,那扇自我肯定、自我認知的門早就關上了,哪怕度過了這段時期,卻仍然像身負枷鎖的囚徒,永遠都難以忘記那個絕望的境地下,自己對現實無能為力的狀態。

“救救孩子!”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不乖”的部分就像是毒瘤,要被徹底切除。

這種想法讓同硯四驅小英雄想到了電影《飛越瘋人院》。

影片裡那個“不服管教”的主角,最後被當成“刺頭兒”,實施了前庭額葉摘除術,永遠地成了一個安靜、溫和、呆滯的“正常人”。

聰明懂事的孩子誰都喜歡,但調皮淘氣的孩子就不值得喜歡了嗎?

不論是聽話還是調皮,是優秀還是平庸,孩子都是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生命。

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家長自身成長和修煉的過程。請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像尊重獨立個體那樣去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拒絕簡單粗暴的方式。

暴力並不能摧毀孩子心中的網癮和叛逆,卻能摧毀孩子的未來!

最後,有這樣一張圖片發人深省。

致那些把孩子送去電擊的家長:

當你年輕力壯時,你強迫孩子用“電擊療法”治療網癮。

那當你年邁時,你對電視上癮、對廣場舞上癮、對手機上癮,孩子又是否可以把你送去接受治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