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天下第一家

曲阜孔府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家”。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邸,孔子的後裔被人稱為“衍聖公”,因此孔府又稱“衍聖公府”,這個世襲的封號始於1055年(宋至和二年),歷經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國時期,“衍聖公”這個稱謂非常形象地寄託了人們希望儒家思想無窮盡地“衍生發展”的美好願望。

遊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孔府在北宋末期規模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隨著孔子後世官位的升遷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築不斷擴大,至明清時期達到現在規模。現在孔府佔地約7.4公頃,有古建築480間,分前後九進院落,中、東、西三路佈局。

遊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孔府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府內存有著名的孔府檔案和大量文物。孔府的大門匾書“聖府”二字,是明朝嚴嵩所書。門兩邊有對聯一幅“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井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中“富”字少上面一點,寓“富貴無頭”,“章”字一豎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聯概括出千百年來“聖人家”的氣派。在孔府中包含著儒家的“五常”文化——仁、義、禮、智、信。

一、

遊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孔子去世後,其子孫後代居住在孔廟東邊。“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則和道德標準,在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中,孝悌是仁的基礎,古人父母去世後要在家“丁憂”三年。在儒家的觀念裡,愛有親疏,愛由親始;還要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尊敬自己的長輩推而及於他人的長輩,體恤自己的幼小廣被至他人的幼小。

遊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二、

遊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的行為。孔子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儒家思想認為刑罰是維護社會禮制的重要手段,在北京孔廟內有一個“繩愆廳”,這裡是明清國子監頒定學習規制,對犯錯學生進行處罰的機構。“繩愆”二字,“繩”是指木工用的墨線,引申為標準、法則、衡量、糾正;“愆”是指罪過,過失。孔子認為:要用行政命令管理百姓,用刑法來制約百姓,而用道德教化來管理國家、用禮儀約束百姓。在孔府內有一塊“搓板石”,孔府家教極嚴,若是違反了家法就被罰跪反省。

三、

遊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孔府三路佈局、九進庭院、前堂後寢、衙宅合一,體現著禮制思想。東路也稱東學,有建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也稱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主體部分在中路,前面是官衙,有三堂六廳,後面是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六間等,最後為花園。

遊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四、

遊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儒家認為智同知,即智慧,孔子把智看成是人的行為規範,是道德的重要範疇。在孔府大門裡面的照壁是一幅《戒貪圖》。傳說中的“貪”是天界神獸,龍第九子,貌似麒麟,本性卻與麒麟截然不同。麒麟帶給人們喜慶吉祥,“貪”生性饕餮、貪得無厭,雖佔盡八仙各色寶貝仍不滿足,妄圖將太陽吞入腹中,最後葬身大海。衍聖公孔子以此圖提醒自己子孫做人常懷律己之心,為官要清正廉潔。

五、

遊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儒家主張以信取仁,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在孔府內有很多讀書、藏書的建築,學習氛圍濃厚,讀書不僅是增長知識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環節,孔子教學內容有四項:文獻、品行、忠誠、信實。這與儒家“慎獨”思想相吻合,慎獨是指人們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倫理道德之事。為人誠信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通過讀書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是儒家風範的最高境界。

遊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遊千年孔府,探“儒風五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