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種奇特的「天人關係論」:「五行」爲什麼被稱爲「五賊」?

唐代一種奇特的“天人關係論”:“五行”為什麼被稱為“五賊”?

天人關係,是中國哲學最核心的命題和主線之一。我國古代思想家一般都主張“天人合一”,在他們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可以達到統一。

唐代一種奇特的“天人關係論”:“五行”為什麼被稱為“五賊”?

不同於傳統論述,唐代著名道教學者李筌在對《陰符經》的註解中(一說《陰符經》即為李筌所作),卻提出了一套奇特的“天人關係論”,多采用“”、“”、“”等語來闡述,可謂獨樹一幟!

我們先來看《陰符經》中一段令人費解的話:“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

唐代一種奇特的“天人關係論”:“五行”為什麼被稱為“五賊”?

何謂“五賊”?李筌的解釋是:“五賊者,五行之氣也,則金木水火土焉。”那為什麼稱“五行”為“五賊”呢?李筌說:“所言賊者,也,逆之不順則與人生害,故曰賊也。”“此言陰陽之中,包含五氣,故云天有五賊。”

在李筌看來,陰陽五行之氣逆而不順,就會對人有害;而且這種危害是暗中進行的,人不易察覺,就像竊賊盜人財物一樣,所以稱為“賊”;此外五行相生相剋,這種互相制伏的過程晝夜不停,也能“盜竊”人的生死和萬物的成敗,因而稱為“賊”。

唐代一種奇特的“天人關係論”:“五行”為什麼被稱為“五賊”?

那是不是說人在天地造化(自然)面前就束手無策,完全處於被動地位了呢?非也!李筌認為,人也能主動地“盜竊”天機,即所謂“盜機”,從而“合天機而不失”,免禍得福。

所以他指出:“人但能明此五行制伏之道,審陰陽興廢之源,則而行之……則為福德之昌盛也。”“人同心觀執五氣而行,睹逆順而不差,合天機而不失,則宇宙在乎掌中萬物生乎身上。如此則吉無不利與道同遊,豈不為昌乎?”

唐代一種奇特的“天人關係論”:“五行”為什麼被稱為“五賊”?

這樣,上述《陰符經》中那段話的意思也就清楚了:自然對人是有“賊害”的,但人只要認識到陰陽五行的運行規律,按照這些法則行事,就能使客體掌握於主體手中,人就在自然中獲得了自由,化害為利,與道同遊

唐代一種奇特的“天人關係論”:“五行”為什麼被稱為“五賊”?

此外,針對《陰符經》“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等經文,李筌還提出了一系列解釋,也非常有意思——

在李筌看來,萬物的生長乃至成形,都是對陰陽二氣的盜取,並不知不覺地暗暗進行;天地也偷偷地運作其氣,應用無窮。天地與萬物之間,存在一種互相“盜”而各獲其安的關係。

唐代一種奇特的“天人關係論”:“五行”為什麼被稱為“五賊”?

同時,不僅萬物與天地有相“盜”

的關係,萬物與人也有相“盜”的關係:一方面,人要“盜取”陰陽二氣的生成物來資養自身,另一方面,萬物也能“盜”人而生禍患。

由此可見,天地、萬物與人之間存在相“盜”相生、相資相養的關係,這種關係不過是種“自然之理”。既是自然之理,那就必然遵循“”的法則。而這種合乎自然之道的“盜”,則稱為“盜機”。

唐代一種奇特的“天人關係論”:“五行”為什麼被稱為“五賊”?

總之,李筌的“盜機論”強調了在暗合天機的前提下,怎樣運用人的智慧權謀竊取天機,以造福於人自身。他還將道教的長生成仙也視為一種“盜機”之舉。過去常說的所謂“盜天機”,其真正意涵乃在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