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上古時期原始科學、哲學,道家「五行」理論

“五行”一詞,最初出現在《書經》的《大禹謨·洪範》篇中提到。《洪範》是箕子述說殷朝人文學術思想的哲學基礎,而且具體說明是根據物理的五行思想而來,也是夏禹承接堯、舜文化傳統觀念的中心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上古時期原始科學、哲學,道家“五行”理論

五行學說涵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條件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消亡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

五行這個名稱的內涵,大家都知道包含金、木、水、火、土的五個成分所組成,拿這五樣物質的東西,加上一個行走的行字,叫它做為五行,簡直如同兒戲的名詞,那還有些什麼意義?都認為它是古代迷信傳統的名詞而已,加以後世占卜吉凶禍福的人,如看相,算命等的口頭語,動輒便稱五行,使人更覺它的可笑。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義。“行”所指稱的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

五行是上古原始的科學思想,對於宇宙物理理論的哲學基礎,所謂五行,便是同於《易經》乾卦象辭“天行健”的行字一樣,都是用來說明宇宙天體,永無休止,運行不息的道理,就是行動,運動的古義。

從現象來說,任何事物都不會永遠地處於靜止狀態,靜止是暫時現象,運動是永遠的本質,在不停的運動變化過程中,事物所處的狀態也會不停地發生變化,因此,一件具體性事物的五行屬性,可以跟隨時間、環境、條件的改變而相應發生改變,比如草木的性質屬於木,當它發生燃燒時,就變為火;一件物體位於東方時,其性質定為木,當它轉移到南方後,其性質則定為火;一個人的性格處暴躁時,屬於火,當處於柔弱時,則屬於水;從運動觀點上看,事物的五行性質有一個相對性變化,由於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由陰陽量變產生,所以事物發生的變化狀態,也必然只有五種,絕對不會多,也絕對不會少。

“天行健”與五行的行字,便是說明中國文化,對於宇宙的觀念,始終認為它是動態的宇宙,因此對於人事、物理等現象世界的觀念,也始終認為它是“變動不居”的運動中的世界。那麼,用這五個金、木、水、火、土的物質,做為代表的意義,那是因為原始的科學觀念裡,凡作為科學依據的,都是採用人類耳、目等感官、知覺、顯而易見的東西做代表,中國上古的文化是如此,希臘、埃及、印度上古的文化也是如此,時代環境不同,站在後世的立場,輕易譏笑前人,這是非常的淺薄。

中華傳統文化:上古時期原始科學、哲學,道家“五行”理論

五行中的"五行",是五種運動方式,行就是運動的意思,五行生滅演化世界。五種方式分別是:

金:代表安定,收斂;

木:代表生機,萌發;

水:代表柔和,流動;

火:代表消耗,熱能;

土:代表承載,接納.

也可以說是仁、義、禮、智、信的五行。

也可以這麼理解:

“金”是代表固體的性能,凡物生長以後,必會達到凝固的狀態,所以用金的堅固性做為符號,等於印度上古文化用地做為凝固的符號是一樣的。

“木”是代表生髮力量的性能,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生命延續不斷的功能,最明顯輕而易見的,便是草木等植物,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有草木生髮的生機,可以表示宇宙萬有的生命,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

“水”是代表凍結含藏、流動的性能。

“火”是代表生髮力量的昇華,光輝而有熱力的性能。

“土”是人類立足的基本,包括代表這個地球的符號。

五行順序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種屬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體的某種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上古時期原始科學、哲學,道家“五行”理論

我們所有的文化文明,都是立足在地球上的成果,所以在後世陰陽家的思想中,便說:“四象五行皆藉士”,就是這個意思。道家的陰陽家們,提出了五行的觀念,又從五行的變化法則中,說明它具備有互相生長,互相剋制的生克作用,都是根據陰陽消長,互相轉化的理論,用來分析物理與人事的變化作用。

五行的觀念,與陰陽的學術思想一樣, 是道家形成陰陽家等的基本理論中心之一,用它在天文上,是說明天體太陽系統五星(金木水火土)的代號;用它在地理上,是說明東、西、南、北、中的五個方位,用它在氣象上,是說明春、夏、秋、冬四季的狀況;用它在生理醫藥上,是說明心、肝、脾、胃、肺、腎的代表。後來,到了秦、漢以後,許多陽儒暗道的學者,以及由道家者流與陰陽家支派相結合,便有專講讖緯(預言)的術士們,把五行的變化理論,用在政治思想上去,做為歷代帝王政權變更的理論根據,發生歷史治權“五德相始終”的說法,可謂五行之用大矣哉,其中道理見仁見智吧!

中華傳統文化:上古時期原始科學、哲學,道家“五行”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