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怪不得能全歼40万赵军的关键在于一条河?!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战役之一,同时也是伤亡最惨重的战役。在上党地区,秦国和赵国投入总计约100万兵力。最终,白起率军包围了赵括,俘获、坑杀赵军45万,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杀伤。

白起怪不得能全歼40万赵军的关键在于一条河?!

然而很多人都感到奇怪,在没有铁路,甚至没有硬质公路的时代,如何能保证数十万人的粮食供给?即使在现代,这种级别的粮食供给也很难做到。因此很多人认为,长平之战,根本不可能聚集如此多的兵力。然而到了近代,学者们却解开了谜团。

1984年,一群工人在山西晋城地区修路,意外地发现了一条深沟。后来经过地质学者的勘测,发现这里曾是汾河的一条支流。对于这个发现,许多历史学者如获似宝,他们说:“长平之战的终极谜题或许已经解开了!”

白起怪不得能全歼40万赵军的关键在于一条河?!

历史上,从关中到上党地区,曾有一条水路可通。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苻坚命王猛从长安,东向攻打上党。为了支援王猛,苻坚亲自做后勤,他“亲督万众,继卿(王猛)星发,舟车粮运,水陆俱进”。很显然,从长安到上党,曾有一条稳妥的水路。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水路运输的成本都要远低于陆路运输,一艘船就相当于几十辆牛车的运量。谁掌握了水路运输,谁就将在后勤方面取得优势。

白起怪不得能全歼40万赵军的关键在于一条河?!

无独有偶,到了隋朝,朝廷曾经下令,将晋地的粮食、钱币通过水路运往长安。“漕舟由渭 ( 水〉入河,由河入汾,以漕汾晋”。很显然,这条水路沟通了汾河与渭河,而且运量绝对不小。到了唐朝,这条水路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曾在三年内,运输了300万石粮食前往长安,而且还是逆水运输。

因此,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可以利用这条通往上党的水路,将大量粮食运往前线,秦军根本不用担心饥寒。战斗中,秦军分两路依托于水运进兵,以居高临下地压制邯郸附近农业区。左路后勤以从黄河入汾河,右路从黄河向东再转入沁河、丹河。因此,秦军虽然距离上党较远,但却能聚集海量的兵力。

白起怪不得能全歼40万赵军的关键在于一条河?!

而赵国呢?虽然缺乏水路运输,但是毕竟距离上党较近,因此也能维持40万以上的兵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所面临的局势便越来越不利。首先,秦国的国力位居列国之冠,粮食产量远超赵国,比拼消耗,赵国根本不是对手;其次,赵国依靠陆路运输,效率非常低,一路上要消耗大量畜力和人力。反观秦军,他们依靠水力运输,轻松又自如。

为了彻底夺取上党,赵军孤注一掷,决定任命激进派赵括为主将,与秦军决一死战,毕其功于一役。兵来将挡,秦国也秘密任命老将白起为主帅,并动员河内15岁以上的男子参战。秦军的兵力约为60万,而赵军兵力约为45万。

白起怪不得能全歼40万赵军的关键在于一条河?!

之后,赵括主动进攻白起,老谋深算的白起趁机后退。一来,这是为了引诱赵军进入自己预设的包围圈;另一方面,是为了拉长赵军的补给线,缩短自己的补给线,把战术优势积累为战略优势。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赵军最终被白起所率领的秦军包围,一连围困了46天。在断粮的绝境之下,赵括率领敢死队突围。在赵军即将突破包围时,赵括不幸被乱箭射死。群龙无首的40万赵军只能投降。

白起怪不得能全歼40万赵军的关键在于一条河?!

虽然秦军后勤供应顺畅,但也很难长期维持60万秦军的补给。如今,又多出40万俘虏,让秦国本来就困难的后勤变得雪上加霜。因此,白起出于多方面考虑,决定坑杀40万赵卒。数天时间里,因为饥饿已经失去抵抗力的赵军全部被杀。和他们一同被杀的,还有众多上党百姓。为了震慑赵国,白起只放回了240名幼卒。

总之,白起之所以能够击溃、杀死40万赵军,离不开水路运输的帮助。没有水路运输,秦军很难赢得对赵国的消耗战;没有水路运输,秦军也无法聚集多于赵军的士兵;没有水路,秦军也困不住如此多的赵军。

白起怪不得能全歼40万赵军的关键在于一条河?!

随着岁月的变迁,渭河和汾河之间的河流水减少,甚至逐渐干涸,从关中到晋地的水路运输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两地之间的铁路运输。而长平之战的真相,也湮灭于漫漫黄沙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