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真的來啦!新三板從此涼涼?

科創板真的來啦!新三板從此涼涼?

週末沒發新股,大家都很開心。

不料,今天一開盤就給大家發了一個板塊,上交所科創板,並且將在此試點註冊制。

科創板的概念,由大大在進博會上提出,顯然是放在了“最高層級資本市場頂層設計”的角度來宣示的。未來,將出現“上交所科創板+深交所創業板”的雙足鼎立格局。而註冊制試行,將連帶著註冊制所涉及到的發行、承銷等基礎制度進行修訂。

無疑,政策一出,首先利好的是各類型創投,退出渠道將更加豐富,科創板的推出,可能又是一場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的狂歡盛宴。

其次,從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思考,科創板有利於擴大直接融資的範圍,刺激科技創新。對於中國的雙創、科技、新經濟企業來說,在選擇上市地點時,多了一個方向。過去,這些企業更多選擇海外的資本市場,如納斯達克、港交所等。國內資本市場現有的體系裡並沒有一個這樣的板塊,與之完全適應。

至於利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創業板。因為科創板的門檻肯定會比現在創業板低很多,很多公司會選擇科創板上市,創業板的整體估值也會被拉下一個臺階。

消息一出,創業板指也應聲下跌。

科創板真的來啦!新三板從此涼涼?

對創業板的利空,實際上是對所有已上市的所謂科技股的利空。試想一下,如果真正的科創企業來了,現在市場上的各種人工智能、雲計算、芯片公司的高估值還能撐多久?

當然,最大的利空,毫無疑問將是新三板。

新三板2014年1月全國擴容,一度預期成為“中國版納斯達克”,被寄予極大預期。但幾年運行下來,積累了相當數量的掛牌企業,但問題不斷暴露。從頂層的制度設計,到企業、投資者、中介機構等參與主體,似乎都遠遠低估了“市場化”這三個字。

去年開始的新三板退市潮,今年出現明顯的擴大趨勢,歷經5年發展,仍然一地雞毛。

科創板真的來啦!新三板從此涼涼?

高層本來希望通過新三板實現中國資本市場的註冊制試點(或者說至少是願景),但事以願違,不管是主觀不努力,還是客觀條件不允許,這個願望最終落空。

而如今,隨著科創板的推出,“中國版納斯達克”這個名詞,將再和新三板無關。

對於新三板,和目前上萬家掛牌企業而言,目前最為實際的,是儘管為自己找到一條合適的發展道路。

一、科創板的前世今生

科創板全稱叫“科技創新板”,俗稱“四新板”(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年前,是2015年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規劃的既定內容。目的就是立足中關村服務於北京區內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助力這些科技企業邁出走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第一步。

那時,上交所曾提出“戰略新興板”的概念,但短時間內即宣告流產,也可以看作是今天科創板的雛形。

設立這個板,目的是要讓一些不盈利,還在燒錢的企業能得到本國的資本支持。說白點,就是促進一級市場股權投資的規範性和擴大流動性。

據傳,滬深兩個交易所當時對這個新板塊都是流口水的,北京一度也想搶,但北京已經有了新三板,深圳已經有了創業板,當時還討論了新三板轉板的問題。

所以,現在給了上交所場內交易的科創板,那麼就等於三個超一線城市各一個池子:北京新三板、深圳創業板、上海科創板。

只不過,未來三家的地位,從證監會的發言中,已經可見一斑。

“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

從極高的層面上明確了科創板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而這,是創業板和新三板從未有過的待遇。

並且,科創板設立在上交所內部,獨立層次、場內市場,也就是交易所市場。而新三板,自始至終都還是

“交易場所”

可以預見的是,即將設立的科創板,將是國內早期互聯網企業、生物科技企業的上市首選。同時目前處於實質性暫停的獨角獸迴歸,也將會在政策上沒有任何掣肘,獨角獸的迴歸將會開始提速。

二、新三板,如何應對?

科創板真的來了,有人問,新三板怎麼辦?

三胖哥今天看到的最佳評論,如下圖:


科創板真的來啦!新三板從此涼涼?

想想也是,科創板被明確提為“增量改革”,而新三板折騰好多年,卻還在“存量改革”。

個人認為可以從兩個維度來分析科創板的推出對新三板的影響。

第一,利空是肯定的。

科創板無疑將進一步分流新三板優質企業的流失,沒有好公司,交易所意義何在?更進一步看,恐怕是高層對於新三板近些年發展的一種否定。

股轉公司的股權結構中,上交所和深交所各佔20%,原則上是兩家一起說了算,與生俱來的基因有點尷尬。而如今“科創板”寬鬆的條件及施行的註冊制將會吸引大批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來“科創板”上市。深交所有“親兒子”創業板,如今,上交所有了科創板這個“新兒子”,新經濟獨角獸公司又多了一個去向(如神州優車)。

第二,應對措施。

新三板也不必過於悲觀,畢竟最大優勢是已經積累了大量掛牌企業。三胖哥認為,

新三板當下最緊迫的,應是找對方向、明確定位、抓緊時間。

其實,新三板打一開始,服務的對象都是“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仔細多看幾次就明白了,壓根沒提“科技”二字。

而科創板則明確提出,“提升服務科技創新企業能力”。

定位不同,發展路徑也應不同。未來新三板的改革,應圍繞“完備市場融資制度,改善市場流動性”這兩大關鍵詞。

多想如何服務掛牌企業,少想北交所的事。

證監會在發言中提及,“註冊制的試點,更加註重上市公司質量”。可以推測,科創板的定位的一定是偏科技型的企業,試點數量也並不會太多。大量的中小微企業一定還只適合上新三板。

所以,目前新三板是聚集最多民營企業的市場,未來也一定是民營中小微企業資本運作的主戰場。

留給新三板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的監管機構應當看到危機、積極應對,用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留住好企業。再不努力,就真沒機會了!

換個角度想,科創板來了,我似乎嗅到新三板的改革政策也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