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把汉献帝拐骗到许县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计谋的?

曹操是如何把汉献帝拐骗到许县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计谋的?

史书和演义上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汉献帝刘协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个名无实皇帝。但皇帝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掌握了他,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地方割据政权发号施令。这个道理虽然简单,真正明白的人却不多。而曹操是早有此识。

曹操是如何把汉献帝拐骗到许县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计谋的?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治中从事毛玠向他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觉得是说到了点子上。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政治家,虽然出生在四世三公之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

曹操是如何把汉献帝拐骗到许县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计谋的?

献帝东迁后,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如此,曹操逐步得到了献帝的信任,遂加快行动步伐,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

曹操是如何把汉献帝拐骗到许县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计谋的?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 、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杀侍中台崇、尚书 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 、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的三件事。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曹操接受董昭的意见,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曹操借口京都无粮,以求粮为名,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将汉献帝及朝廷百官迁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改名许昌,以为都城,自任大将军,从而摆脱杨奉等对汉朝廷的控制,将汉献帝牢牢地置于自己掌握之中。

曹操是如何把汉献帝拐骗到许县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计谋的?

此后,他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 、司空张喜 ;其次诛杀议郎赵彦 ;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 ,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建安元年九月,汉献帝下诏给当时已据有青、冀(治今河北冀县)、幽(治今北京市)、并(治今山西太原市南)四州之地的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

曹操是如何把汉献帝拐骗到许县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计谋的?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一个杰作。汉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 ,任司隶校尉。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于许昌。后又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汉献帝刘协在许都 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特别是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曹操是如何把汉献帝拐骗到许县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计谋的?

这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第一个政治行动。如此,曹操就“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从此就可以正统自居,由中央号令全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