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人生悲剧与风水顿悟

终生看重风水的朱熹,对父母葬地极端重视,凡事亲力亲为,不辞劳苦,不厌其烦。

朱熹的人生悲剧与风水顿悟

朱熹

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朱熹往返建阳,请精于风水之蔡元定为母预择葬地。后花钱“十千”,买下所择之山。地在建阳县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名寒泉坞。

乾道六年(1170),朱熹41岁,母亲祝氏去世,一葬而准。(元)吴澄《又跋朱子墨迹》云:“朱子葬母祝令人之地,得自西山,盖其家母每欲得葬地,则必友之西山。”

关于朱母墓风水,《地理人子须知》有论,余不赘述。

21年后,朱熹62岁,长子朱塾去世。次年,朱熹葬朱塾于建阳大同山北麓,墓地一由蔡元定择决。

是年,陈亮给朱熹寄来祭朱塾文,文曰:“以六十之叟而哭子耶!呜呼!惨矣毒矣!”朱熹与陈同父书中叹道:“痛苦之怀,终有不能以言语自见者。……小孙壮实粗厚,近小小不安。然观其意气横逸,却似可望,赖有此少宽怀抱。然每抱抚之,悲绪触心,殆不可为怀也。五夫所居眼界殊恶,不敢复归,已就此卜居矣。”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朱熹的人生并不全是和煦的春风。相反,其中还充满了辛酸和坎坷,甚或惊涛骇浪。

朱熹的人生悲剧与风水顿悟

朱松墓地形图

晚年朱熹,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后,把自己仕途上的屡奋屡挫归咎于风水出了问题。其常年生活的地方五夫里,有宋一朝走出了刘子羽、刘子翚、吴玠、吴璘等一批文臣武将,百年间龙气强盛如斯,实属不易。抚今追昔,风光不续,五夫里恐怕“地气已尽”。

朱熹的人生悲剧与风水顿悟

朱熹故居紫阳楼 (复建)

著作中,朱熹毫不掩饰地这样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风水的悲观与失望。于是,在去世的前一年,即公元1199年70岁的时候,朱熹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重大决定:

第三次迁葬父亲朱松遗骨。

(待续,本文选自《千年堪舆——月泛金瓯》第四章“八闽一理”。)

你可能不懂风水,但不会拒绝风水……

学习传统文化,从你我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