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報背後的科大訊飛:上市十年了,還是一個「巨嬰」

三季報背後的科大訊飛:上市十年了,還是一個“巨嬰”

本文首發於華爾街見聞。


三季報背後的科大訊飛:上市十年了,還是一個“巨嬰”

筆者是個自稱跑渣的馬拉松愛好者,上個週末在一場馬拉松比賽中,收穫了自己的最好成績,3小時52分鐘。馬拉松的美妙之處在於它的長久堅持,起跑快的並不一定能跑完42公里的全程。

還有一種選手,放眼望去竟然看不到對手,還在賽道上洋洋得意的奔跑。殊不知,他其實跑錯了賽道。

10月24日,科大訊飛發佈2018年3季度季報,1-9月實現52.83億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5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1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9.94%;扣非淨利潤2462.67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9.75%。

對此,科大訊飛的三季度季報解釋:上述經營成果主要系業務拓展、銷售規模擴大,各行業賽道業務增長所致。

我不太理解訊飛如何理解它的賽道,非經常性損益不能算真本事,扣非淨利潤大幅下滑是賽道增長的原因嗎?

一、上市10年的“初創”公司

科大訊飛於1999年成立,2008年上市,上市十年來,依舊擺脫不了政府補助的扶持。當然,一家企業獲得政府補助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依賴才是。

公司依賴政府補助嗎?

對此,科大訊飛董辦回覆稱,公司上市十年來,扣除退稅收入後政府補助佔營業收入比重為3.89%。

這句話並沒有說謊,但是在偷換概念。根據慣例,用數字矇混投資者的上市公司,通常基本面都會存在問題。

為什麼說是偷換概念呢?

因為沒有一個評估模型是用政府補助和營業收入對比的,因為政府補助相當於淨利,從來都是和利潤總額或淨利潤對比。

我們看看十年來科大訊飛的政府補助有多少。

從2008年年報到2017年年報,再加上剛剛披露的2018年三季報,十多年來,公司的營業外收入和其他收益的合計金額為12.35億元(2017年政府補助會計準則修訂後,和經營有關的政府補助放到了其他收益,和經營無關的在營業外收入,由於處置資產等少部分業務也在營業外收入,因此科大訊飛的營業外收入裡不全是政府補助。政府補助大約佔營業外收入的98%,用營業外收入加其他收益基本可以替代政府補助)。

這十年的淨利潤是多少呢?28.86億元。

也就是說,公司42.79%的淨利潤來自政府補助。

還敢說政府補助貢獻有限?

假如拿掉這12.35億的政府補助不是拿掉同等額度的收入,而是減少同等金額的利潤!

上市10年了,這家上市公司還是個嚴重依賴政府補助的“巨嬰”。

有分析師說,任何國家的科創企業都是政府補助“砸”出來的,科大訊飛的政府補助並不多。我不否認科創需要補助,畢竟連騰訊也有政府補助,但是比科大訊飛僅早一年成立的騰訊,現在還如此過度依賴政府補助嗎?

兩家年齡差不多的科創公司,差距有多大沒數嗎?

二、用政府補助燒錢燒出的“新賽道”

據季報披露,公司持續加大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研發投入、生態體系構建的投入以及在教育、政法、醫療、智慧城市等重點賽道的市場佈局投入。

三季報背後的科大訊飛:上市十年了,還是一個“巨嬰”

(單位:百分比,數據來源:Wind,整理:路過銀河)

政府補助的核心在“助”,而非“補”。

科大訊飛收到的政府補助都做了哪些事呢?

以2018年半年報為例,共計42個項目收到了政府補助。

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人工智能產業支撐平臺,補助2494萬元;科大訊飛人工智能雲服務平臺,補助2000萬元;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補助415萬元;移動互聯網終端應用軟件及智能教育產品產業化項目,補助165萬元;語音和語言智能算法,45萬元;大數據項目,40萬元;基於語音技術的兒童益智產品解決方案研發及應用,30萬元… …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不是政府採購的價格,而是補助。政府掏錢補助科大訊飛研發這些項目,然後等開發完了,再掏錢買下來產品。

這麼貼心的政府補助,給我來一打。

不難發現,這些所謂“新賽道”上,根本就沒有對手,並不是因為公司強大到沒有對手,這是特別定製的賽道,僅供科大訊飛一家獨自奔跑的賽道。

也許有投資者激動了,這不就具有壟斷價值了嗎?

這種定製化的賽道,結局往往是慘痛的,多年前的綠壩瞭解下。

就像馬拉松跑錯賽道的運動員,最終是沒有成績的。

三、財報里科大訊飛的幾款產品

科大訊飛的市值一度逼近千億,當時千億市值的企業都是什麼樣的呢?青島海爾、雲南白藥、長城汽車、瀘州老窖等。

千億市值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必然是隨處可見觸手可及的。但科大訊飛的產品,我們觸手可及的,可能就只有訊飛輸入法了。

一個不做大眾產品的科創公司,做的產品經得起市場檢驗嗎?

好在今年推出了幾款產品,終於進入尋常百姓家。

一是訊飛翻譯機。

這款售價3000元的機器非常受歡迎,在京東的銷量超過2萬件。再加上其他平臺,銷售額差不多有幾個億。公司半年報披露,智能硬件上半年銷售額3.3億元,這個數據是匹配起來的。

但是,隨著翻譯機概念的普及,使用微軟引擎及其他引擎的翻譯機隨後紛紛上市,米家的翻譯機甚至做到200多元,競爭非常激烈。

翻譯機的背後,是人工智能翻譯引擎的競爭,科大訊飛的引擎和背靠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微軟引擎相比,究竟有多大的優勢,還是個未知數。

更不必說,BAT已經在這條路上虎視眈眈,科大訊飛全年的營收可能都不及對手一個項目的研發支出。

二是智學網。

智學網是科大訊飛近年來引以為豪的作品,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我對各在線學習網站了如指掌。很顯然,家長圈裡認同的都是學而思。

我到alexa查了一下網站的訪問量,PC網頁端學而思的訪問量是智學網的三倍還多。而APP端,學而思的下載量是智學網的20多倍,在充分競爭的市場,公司的產品即便是有政府補助的加持,也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在線教育領域目前是一片紅海,智學網更多的是依賴行政命令來解決用戶粘性的問題,據3季度季報披露,復購率高達70%,考慮到科大訊飛很多數據都偷換概念,我對這個復購率的計算方法是持懷疑態度的。

三是汽車領域

隨著移動流量的大幅降費,車載智能交互系統逐漸流行。科大訊飛和多家汽車廠商合作,包括大眾、豐田、蔚來等知名品牌。

有分析師認為科大訊飛的交互系統遠遠領先百度等其他競爭對手,但是我看到了馬化騰關於車載微信的研發進展言論,也親自試驗過車機版的高德導航(阿里系)和百度導航,對語音的識別和分析與訊飛相比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BAT們在車載交互系統領域並不是沒有實力,而是為了安全和穩健,更好的適配產品在等待。等它們的產品大規模面世,你是選擇只能語音識別的訊飛的產品,還是選擇語音識別、導航、餐飲、加油一條龍服務的BAT的產品?

四、研發支出的真相

據三季度季報披露,科大訊飛上半年研發費用總額達6.89億元,同比增長69.45%。科大訊飛常年通過過高的研發支出資本化來修飾當期利潤,以2017年年報數據為例,僅此一項影響淨利潤接近5個億,這種利潤的調整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在此不再贅述。

但是可以研究一下這6.89億研發費的實質。

季報披露的細節比較少,我們用年報來比對。據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公司的研發人員高達66%以上,共計5739人。

而研發支出為11.45億元,考慮到公司幾乎任何一項研發都有政府補助,按理說搞研發不用額外花錢,那麼公司的研發支出都花到哪兒去了?

我用研發支出除了一下研發人員人數,發現一個驚人的結果:2017年人均研發支出20萬元。

作為搞人工智能的工程師,年收入20萬元不算多吧,而根據會計準則,從事研發工作的人員的工資是可以計入研發支出的。

所以,研發支出雖大,其實不過是工資啊!

3季度季報顯示,公司根據發展戰略所需招聘的關鍵人才和新增崗位已基本招聘就緒,同時披露研發費用總額為6.98億元,據此推測,研發費用大部分還是工資。

把員工都視同研發人員,根據國家鼓勵政策,在計算所得稅的時候還可以把工資放到研發費里加計扣除,真的是一舉兩得!

我這麼推斷合理不合理呢?在公司的半年報裡找到了答案:研發投入增長主要系公司保持技術領先,研發持續投入及研發人員增加,薪酬水平上升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