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县城,饭都吃不饱,却走出1主席5中将14少将!真相心酸

四川的东北部有一个不起眼的县城,那里环境优美,著名风景区颇多,是旅游的必选之地。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有谁记得这座县城曾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座县城名为西充县,走出最出名的人就是王瓒绪!

四川一县城,饭都吃不饱,却走出1主席5中将14少将!真相心酸

王瓒绪是晚清秀才,但国难当头,他毅然投笔从戎,成为新军第十七镇第三十三混成协队中的一员。

1938年3月,王瓒绪任第二十九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后兼任四川省主席。5月,王瓒绪奉命出川到前线,先后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常德会战、常衡会战等大型战役,大小战斗两千三百余次,共歼灭日军4万余人,成为西充县人民的骄傲。

其实除王瓒绪外,西充县还走出了王成章、张竭诚、马书衡、王泽濬、孙黼5位中将,以及以赵壁光为首的14位少将。

四川一县城,饭都吃不饱,却走出1主席5中将14少将!真相心酸

说起赵壁光,那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年轻时,他拿着3块大洋从大山中走出参了军,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成为44军150师的师长。随后率领师部出川抗日,先后参加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成为西充县人民的又一位骄傲。

那么,是什么魔力令这座县城走出20位将级军官?专家们翻阅了无数资料终于找到了真相,随即沉默了!

据西充县志记载,抗战时期的西充县有人口32万,男性17万左右,要是除去老人小孩和妇女,成年男性约七八万。可以说,这七八万成年男性是整个县城的顶梁柱,但是8年后,男性总人数却降到15万,成年男性更是少的可怜。

为什么呢?

四川一县城,饭都吃不饱,却走出1主席5中将14少将!真相心酸

因为穷!自古以来西充县都是个穷地方,甚至当地还流传着一则谚语“丰年!富民,无尽食白米之家;贫者,更数月不得白米一食!”由此可见,就算是丰年,还是有不少人吃不饱饭,那该怎么办呢?

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读书入仕,一条是当兵吃军饷。第一条成本太高,那个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得起学的,所以第二条路是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

那全县七八万成年男性有多少当兵的呢?

四川一县城,饭都吃不饱,却走出1主席5中将14少将!真相心酸

四万!可以说是占了全县大多劳动力,估计当时的街上成年男性都成了“珍惜物种”。这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大多都投到了王瓒绪的麾下,谁让和王瓒绪是老乡呢。

1938年1月,原44军被编为第29集团军,王瓒绪任军长。这是一支典型的地方武装,百分九十以上都是四川官兵,其中光西充县人就占了三分之二!而20位将级军官中,有15位都在军中担任要职。

同年5月,第29集团军奉命出川,奔赴抗日前线。当时走的时候有官兵6万6千人,后来又补充了4万5千余人。结果到1943年底,常德会战结束,11万人只剩下了2万,而能回到西充县的壮士则更少!

四川一县城,饭都吃不饱,却走出1主席5中将14少将!真相心酸

由此看出,从西充县走出20位将级军官一点也不稀奇,没有才稀奇。抗战那8年,是西充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男性人口负增长,而这也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人穷志不穷,说的就是西充县百姓。他们只有向前冲,才能保证后方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他们没有退路,就像王瓒绪将军训诫士兵:“当了兵,吃了粮,就要打仗,就不能怕牺牲。退回西充县你也活不下去,那还等什么?向前冲!”

三百万壮士出川抗日,回去有几人?可歌可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