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2.9)

【原文】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2.9)

這一章不是直接接著前面的政治思想講,但是跟治國理政也有關係。這個故事是說孟子見到齊宣王,說建造大的房子一定要讓工師來尋找大木料。找到了大木料,大王會很高興,認為工師很稱職,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木匠如果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會發怒,認為他不稱職,不能擔負他的責任。人從小學會一種本領,大了就要實行運用它。但是大王說,你暫且捨棄你學的東西, 來聽我的,如果是這樣的話,行嗎?就好像現在這裡有一塊璞玉, 它有萬鎰重,我們一定會讓專業的玉匠來雕琢它。但是治理國家,如果大王說,你捨棄你所學習的治國理政的這些知識,就聽我的,這不就像您要去教那個玉匠怎麼去雕玉嗎?

這個故事跟我們前面講的政治思想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它有一種我們今天所說的要依靠專家治國的傾向。就是君主不能任意任性,治國理政不能任性,要尊重專家治國的知識和經驗。 所以,工師得大木也好,得到璞玉使玉人雕琢也好,這些例子都是 、崇尚專業技能,認為應該由擁有專業技能的人來承擔相應的工作。至於治國理政,也有擁有這種專門技能的人。王不能讓治國理政的人,比如說大夫、卿,不運用他們自己的技能,而只聽王自己的主觀的決斷。作為一個君主,他要尊重有治國理政經驗和知識的人。雖然這裡沒有直接提到前面講的那種民主的因素,但是也包含了反對君主個人主觀決斷,要求尊重有知識有經驗的治國理政人才的思想。從這方面來講,應該說這一章也包含了一些民主的因素。

《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