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之 “鄒國亞聖公”孟子

在孔子之後,儒家又出現了兩位傑出人物,他們分別是孟子和荀子,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中,他們如何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又是怎樣在繼承和發展之間,賦予了儒學無限的生命力。


孟子 名軻 字子輿 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於公元前289年去世,他自幼喪父,但幸好還有一位睿智的母親,此後,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雖家境貧寒,但母親不但讓孟子健康成長,還要使其才學過人。

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之 “鄒國亞聖公”孟子

為此,相傳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經三次遷家,最後遷徙到學宮附近,使孟子從小就接受禮儀的薰陶,養成了好學的習慣。

在母親的悉心引導下,孟子勤學好問,自身修養不斷提高,終於成為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學大師。

“史記”記載孟子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大概這位老師並不是位有名望的人,因此,孟子並沒有提及過他的姓名,但孟子對孔子卻推崇備至,他說“自生民以來 未有盛於孔子也”即表示自有人類以來,論學識和修養沒有人能超過孔子。這番盛讚並非溢美之辭,這是他在全面學習和了解孔子的思想之後發自肺腑的感嘆。

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之 “鄒國亞聖公”孟子

孟子沒有做一名守望者,而是總結戰國時期各國治亂興衰的規律,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他提倡“王道”主張“仁政”,這裡所說的“王道”是指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的統治方法。

於是他帶著弟子,開始到齊、梁、魯、鄒、宋等各國遊說,希望實現自己的主張,然而,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正是中國社會形態發生劇變的時期,各國統治者都在忙於爭奪土地和人口的戰爭!孟子的主張雖然符合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卻不是緩解統治者當務之急的救世良方!

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之 “鄒國亞聖公”孟子

加之孟子無論到了哪一國,都會無所顧忌的批評國君,因此,他在各國遊歷了二十多年,雖倍受各國統治者的禮遇,卻沒有一個肯採用他的學說!孟子知道自己的主張不能實現,便於晚年回到故鄉,專心從事教育和著述。

他生平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唯心主義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都集中在晚年和弟子編寫的《孟子》一書中,然而。孟子所主張的以人民為本,限制君權的思想,與強調君主專制的封建思想相牴觸,因此,曾長期受到封建君主的冷落!

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之 “鄒國亞聖公”孟子

直到唐代 韓愈以“孔孟之道”的繼承人自居,開始宣揚孟子的學說,孟子這才得以再次進入封建帝王的視野!其歷史地位也開始不斷攀升,在宋代,王安石把孟子放入孔廟,元文宗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明世宗則直接稱孟子為“亞聖”,至此,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孟子正式成為了僅次於孔子的又一位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