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閱讀丨村口那條鄉村路,見證了滄海桑田的的神奇巨變——致改革開放40周年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村口那條路,是我們進出村子的主路,寬約三米,長五百二十米,與市鄉公路相聯,左轉是回龍、新津、蒲江,右轉是牟禮、戰鬥、邛崍,這條短短的一截鄉村路,就在回龍鎮民樂村八組,幾十年來,這條路,不知留下了多少車輪的記憶。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四十年前,我只有十來歲,我們那個林盤三十幾戶人家,只有五六輛自行車,加重型的,二八圈,那時叫洋馬車。在當時自行車可是寶貝,整天用煤油擦得透亮的,若要經過浠泥巴路,則是把車扛在肩上,過了浠泥路才騎車。

有車的人自然是家庭條件還過得去的,大部分人家是買不起的,於是小孩子們在看見騎車人時就會大聲喊:“洋馬車磙磙圓,上頭騎的是洋死盤。洋馬車叮叮噹,上頭騎的是死瘟喪。”邊喊邊逃跑了。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雖然車子少,偏偏會騎車的人多,有車人家也不吝嗇,每到農閒時,便都把自行車騎到生產隊曬場裡,全生產隊的年青人挨個兒的學騎,就連我們這群十來歲的娃娃,也學會了從三角架空檔內騎車。

進入八十年代,自行車就多了起,品牌眾多,打破了“鳳凰”“永久”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自行車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家庭運輸工具,那時還以實用型的加重車為主,八四五年後,跑車如雨後春筍,此時大部人家裡都有一輛加重車、一輛跑車。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上初中時,我們生產隊七八個同齡人每到星期六、星期天就騎著加重車,到二十里外的蒲江壽安鎮和平大橋去割豬草,午飯後出發,天黑之前趕回家,每輛車都捆著三麻袋豬草,後座(衣架子)兩邊各捆一袋,再在上面橫著捆一袋,至少也有一百多斤,連續兩天去割,基本上能解決四五天的豬草問題。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進入八十年代,大家的溫飽問題得以改善,跑車增多了,家家都有一至二輛自行車,自行車也就成了必須的嫁妝,送親隊伍綿延一里多路長,除了抬衣櫃等嫁妝的人步行外,其餘的人或騎車或坐自行車。

一到趕場天,場頭場尾都掛著自行車寄放的牌子,滿街都是推著自行車的人。而這個時期,主要的公路都要從街上穿過,汽車一來,街上就被堵得水洩不通,汽車喇叭聲、自行車叮噹聲、叫賣聲和罵罵咧咧的抱怨聲裹在一起,既熱鬧而又噪雜。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自行車完全普及了,中國也成了世界頭號自行車王國,人們也不再把自行車當寶一樣扛著走。於是,每到下雨天后,村口那條機耕道便被壓滿車轍,深一個坑淺一個凼的,等到太陽將路面曬乾時,車轍之間被擠壓起來的泥巴就像刀一樣尖硬,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自行車了。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八十年代後期,已有一種俗稱叫“紅雞公”的簡易摩托車開始出現,主要是做豬生意等小販們使用,到九十年代後期,自行車就基本被淘汰出局了,摩托車成了農家交通和運輸的主要工具,也是必備的嫁妝之一。

以前逢年過節走親戚,由於路途較遠,來去一次很花時間,一般都要在親戚家息上一兩夜,自從有了摩托車後,走親戚過夜的傳統就被悄然打破了,早晨出門,晚飯後回家,非常方便也不耽誤時間。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村口那條泥巴路,偶有好心人鋪些碎石、爐渣在上面,倒也好走多了,有了摩托車後也不怕路浠,油門一轟就衝過去了。特別是晴天,有年青氣盛者騎摩托車,風馳電掣般從這段路上經過,捲起滿天的塵土,難免又會讓村口閒坐聊天的人罵上幾句。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逢場天或趕廟會,路上的摩托車像螞蟻一樣多,自行車的叮噹聲變成了短促的喇叭聲,街頭街尾的自行車寄放處早已變成了一排排的街道鋪面,鋪面外邊挨家挨戶地掛著寄放摩托車的牌子。這時期,回龍街上的公路已改道繞行,不再從街上經過,交通擁堵的情況得以改善許多。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記得我買的第一輛轎車是2002年,是全村最早買私家車的,當時有人曾問我為啥要買小轎車,我說四個磙磙的比兩個磙磙的穩當,這是趨勢,你以後也會買的。那人說我才買不起啊,恁貴的。事隔十多年後,他家也買了轎車,從前三十幾戶的林盤裡已有十多戶人家搬去小區,我粗略地算了一下,我們生產隊基本上家家都有轎車。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每次回去看望父親,村口總會有一二輛車停在那裡,幸好村口那條機耕道早已由政府主導修成水泥路面了,還繞著林盤轉了一圈,與牟禮鎮龍凼村相通,繞林而過的水溝十年前已是三面光,那時的溝邊只有不到一米寬的泥巴路,如今已是超過三米的水泥路,一個小小的林盤也有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汽車可以直接開到自家院壩裡。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村口這條是幾年前被硬化的,不說一塵不染至少也是乾乾淨淨的,成了村裡人晚飯後散步的好去處,有汽車經過也無一點塵土飛起,路兩邊的田裡種了成片的柚子,

環境優美了,空氣質量也大大提升,農村成了養老的好地方,每到花開時節,從路上經過,撲鼻的柚子花香沁人心脾。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這條我走了五十年的村道,經歷了一波波不同車輪的輾壓,如今,舊貌換新裝,它一如繼往地記錄著歷史的滄桑,靜靜地等待著更先進的車輪與自己親近。

青·阅读丨村口那条乡村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的神奇巨变——致改革开放40周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