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主流經濟理論相得益彰

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是宏觀經濟學中最主流的兩大學派。讀了數遍宏觀經濟學,似乎什麼模型、理論都沒記住,除了這兩大主流經濟學派的主張。

當今中國經濟何去何從?接下來怎麼走?在中國,這兩大學派的追隨者也爭論不休。

古典主義的“開山鼻祖”是亞當·斯密,認為資本主義會通過“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市場,資本主義看似混亂的背後,隱藏著穩定。約瑟夫·熊彼特則是從“破壞式創新”闡釋了資本主義經濟週期,從繁榮到衰退的根源。熊彼特認為是企業家的成群出現,更多的資本被投資,出現新的企業,而出現了經濟的繁榮,但是新企業通常不是在舊企業上產生,在繁榮時期,產量與價格趨於一起向上變動,供給量終於超過需求量,而導致衰退,衰退是對創新的吸收,是對創新的揚棄,是兩次繁榮之間必經的過程。亞當·斯密的理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約瑟夫·熊彼特則解釋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週期性發展的原因。也有經濟學家從生物學角度研究古典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可以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來解釋,遺傳變異,生存競爭,優勝劣汰正是市場經濟內在運作機制的絕好佐證。

凱恩斯與熊彼特都是1883年出生,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他認為市場總有失靈的時候,充分就業不是常見的現象,無法通過市場進行自我調節,決定就業水平的關鍵是總需求。在經濟衰退、經濟蕭條的時候,人的心裡預期會出現變化,樂觀情緒會消失,人的動物精神會退化,資本投資的行為會大幅減少,同時,儲蓄增加,消費減少,總需求下降,企業的投資意願進一步降低,工人工資減少或者失業,導致總需求進一步下降,企業陷入困境和倒閉,工人失業和工廠開工不足並存。凱恩斯認為,應對這種惡性循環,政府必須介入,主動去創造需求。

所有科學理論都是在某一局部領域正確,超出這一領域被證偽一樣。兩大主流經濟理論也是如此。市場總有失靈的時候,或者市場自發調節的時間太長,或者嚴重到直接休克“死亡”,一個國家、政府是否有時間、有耐性等待“自然的基因進化”?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都和轉嫁經濟危機有關。

凱恩斯主義的“濫用”就是一個國家和政府為了保持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家、政府過多的干預經濟,一味的刺激總需求。市場的效率總體高於政府的效率,產業政策、扶持政策會導致資源錯配在效率低下的行業和企業,抑制社會創新和發展。同時,經濟危機時對危難企業的救助,是私人損失的社會化,公共債務規模上升,可能也會對那些本應在“創造性破壞”中被淘汰企業進行了錯誤的“輸血”,把它們變成了靠政府注資、中央銀行援助的“殭屍企業”。

古典經濟理論,特別是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是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基石法寶,正如我們國家這幾年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樣,是我們經濟新常態下保持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活力源泉。對於目前存在的不利外部環境,繼續擴大開放,引入競爭,促進整個行業的效率提升是非常正確的舉措。同時,為了防止經濟的快速下滑,應對中美長期貿易摩擦所帶來的市場不良預期,適當的再進行刺激,比如減稅是為數不多的好方法。

中國改革開放用了40年,GDP佔到了美國的66%左右,應該是絕大正確運用了凱恩斯主義和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國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市場中有計劃,計劃中有市場。只不過在不同時間點,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行業和領域,兩種理論的使用程度、範圍、規模不同。

美國也是一樣,既有高度發達的自由市場經濟,又有如在2008年由金融創新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美聯儲進行了多次的量化寬鬆,哪怕是在這兩年,經濟恢復到如此好的水平,美國政府仍通過減稅來進一步維持經濟的持續增長。


熊彼特很好地闡釋了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而凱恩斯則是給它上了一道保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