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警惕消費貸快速增長帶來的信用風險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在錢塘江論壇上對中國一部分年輕人提前消費、借貸消費的現象表達了擔憂。幾乎同時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也提到了短期消費貸款增速過快的問題。

周小川是在分析中國儲蓄率從高峰下降了幾個百分點時認為內需增強。但他提出了一個“隔代現象”,即隔代之間的儲蓄率變化,老一輩偏向儲蓄,而新一代則偏向消費,從而使得儲蓄率會呈現趨勢性下降。儲蓄率下降有很多原因,比如金融理財、地產投資分流等等,儲蓄率下降還伴隨著居民家庭槓桿率的快速提升,2013-2017年,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

其中,非常明顯的是短期消費貸款在住戶部門債務中佔比不斷提升,2008-2017年末,該比例從7.3% 增至16.8%,而且呈現加速趨勢。比如2017年,中長期消費貸款增速下降,短期消費貸款增速大幅上升。2017年1月,短期消費貸款餘額同比增速為19.9%,至 2017年10月已增至40.9%。

對於短期消費貸款的異常增長,《報告》認為可能的原因有三個:首先,在整體利差處於低位的情況下,銀行有動力投放收益更高的消費信貸。其次,近年來購房開支驟增透支了部分居民的消費能力,使其轉向利用短期消費貸款維持消費水平。最後,部分購房者利用消費貸等產品規避首付比的限制。

事實上,這只是納入統計範圍內的金融機構產生的數據,互聯網金融、民間借貸、典當行 等也是居民獲取資金的途徑。尤其是,互聯網金融依託互聯網技術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業務呈現井噴態勢。《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2017年, P2P等網貸行業貸款餘額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 159%。

可以看出,信貸消費快速增長主要來源於兩點,一是住房價格泡沫化帶來的個人消費信貸需求,一部分人缺乏首付資金依靠消費貸款,一部分人因為按揭支出超出家庭合理支出水平,迫使他們不得不依靠信用消費維持正常生活。其次,金融自由化的趨勢導致金融市場競爭激烈,過度推銷信用消費,不斷用分期付款或者其他方式誘惑消費者養成新的信貸消費習慣。

這也體現了過去幾年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現狀:地產和金融異常繁榮,並迫使家庭部門不斷增加槓桿。

周小川認為消費信貸借助於新金融科技發展非常快,甚至有一些是過分誘導年青一代提前消費、借貸消費。“這個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金融現象,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人口現象,這個可能會帶來重要的影響。”事實上,這並不新奇,在其他國家走向富裕的過程中都曾出現過,即年青一代被消費文化主導,出現“掙得少,花得多”現象。

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已經表現出了這些特徵。這會影響中國的勞動效率,並對經濟結構產生影響:年輕人更喜歡從事服務業而不是製造業。年青一代有更強烈消費的慾望,與年長者相比,缺乏儲蓄概念,出現月光族、啃老族等,現在更進一步,則是通過信用借款透支消費。

中國經歷了一個持續長達40年的增長週期,人們以為,房價總是會上漲,因此敢於透支性購房;年青一代也會認為就業穩定且收入會持續增長,因此,透支性消費只不過是提前享受,或者迫於外部環境的一種社會投資。問題在於,經濟不可能永遠高速增長,資產價格、就業、個人收入會因為宏觀環境出現波動,這是無法抗拒的市場規律。

中國經濟正在進入結構調整的階段,這意味著經歷長期高速增長後,會迎來轉型升級的新舊交替,資產價格、就業等會出現不確定性。在這個階段,更需要強調基於專業能力的奮鬥,以提高生產效率。或許我們不應該對新一代在努力工作方面要求苛刻,但是,超出個人能力的加槓桿消費如果普遍化,則很容易產生信用風險。經濟轉型期,應該避免過度的槓桿消費,避免產生新的金融風險與社會問題,這也需要對金融機構的過度營銷進行約束,防止年輕人信貸消費繼續蔓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