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我國的餐飲歷史:成都挖出兩千年前「餐飲店」

橋津上街遺址,位於新津縣五津鎮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新津分院西北門,小地名林家院子。遺址西側約米即是岷 江干流金馬河。該地曾為新津縣治所在地,至今仍有“新津老縣城”之稱。

橋津上街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了一處漢代“鄉里”聚落。聚落中,還發現 了成都平原第一個漢代具有商旅用途的房址。


瞭解一下我國的餐飲歷史:成都挖出兩千年前“餐飲店”

門道處鋪設卵石,內發現有三面用筒瓦圍起的排水設施和陶灶等,周圍散落大量折腹缽、罐、釜等生 活用器,另發現有少量紡輪和半兩、五銖銅錢。推測該房址為商旅性質的廚房遺蹟。

瞭解一下我國的餐飲歷史:成都挖出兩千年前“餐飲店”

F7出土的折腹缽,裡面放置的有五銖銅錢。

瞭解一下我國的餐飲歷史:成都挖出兩千年前“餐飲店”

遺址全景

罕見,漢代鄉村遺址

考古現場負責人楊洋介紹,漢代遺址是此次考古發掘最為重要的發現。“從目前出土的漢代遺蹟和遺物來看,此處應為一處較大規模的漢代居址,等級與鄉里相匹配。”

目前,橋津上街漢代遺址發現灰坑20餘個、灰溝8條、房址9座、卵石堆積4處、水井1口、古河溝和河道 5條。遺址主體時代為西漢時期,發現有西漢時期典型陶器如釜形鼎、折腹缽、釜、甕、凸稜紋盆、甑、捲雲紋瓦當,半兩和五銖銅錢等。

楊洋說,漢代鄉村遺址在四川發現極少,即使全國也不多見。此遺址的發掘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是研究漢代基層聚落不可多得的資料。對於研究成都平原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聚落分佈、經濟生業模式、地形地貌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通過此次發掘,考古工作人員大致理清了該遺址漢代時期空間分佈,居住區位於西部和北部,排水溝與東 部和南部地勢低窪處的河道相連,可推測為經過人為規劃,適宜生產生活的鄉里聚落。

首現,古人“餐飲店”

在已發掘的2000平方米漢代堆積中,一座名為“F7”的房址佈局有些特別。經過考古工作人員清理,這處 大約150平米的房址方向為北偏東約45°,門道處有卵石堆積,西側一邊發現有卵石砌築包邊的擋牆。往裡走,內部發現有三面用筒瓦圍起的排水設施以及一座大約2平方米的陶灶。周圍散落了大量折腹缽、 罐、釜等生活用器,少量紡輪和半兩、五銖銅錢。

“這裡出現了幾百件缽、罐等生活用具,而普通人家是不需要這麼多的。”楊洋說,筒瓦圍起來的設施底 部,發現了大量的灰燼堆積,並且,整個筒瓦圍繞的地方呈西北高、東南低,朝向古河床,利於排水。灶 臺旁,也出現了許多生活用器。

據此,考古工作人員推測,這處房址不是一般的居住址,應為漢代具有商旅性質的廚房遺址,也就是說, 兩千年前,這處房址可能是古人下館子的“餐飲”門市。據介紹,這也是成都平原首次發現漢代商旅性質的遺址。

“以前的漢代遺址中沒有發現這類商旅性質遺址,有可能是發掘面積較小,或者遺蹟破壞嚴重。”楊洋說, F7房址得以保存,主要得益於該遺址的漢代地層之上有厚約1米的洪水淤積層,對於漢代堆積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釐清,新津“老縣城”

該區域地勢平坦、地理環境優越,自漢代以來一直有居民活動,留下了豐富的各歷史時期的遺蹟和遺物。 楊洋介紹,已發現的唐宋時期遺蹟中,發現了排水系統、灰坑、灰溝和房基。排水系統經過精心規劃,與 南部河道相接,系先挖基槽,然後用石板砌築,頂部覆蓋石板,現大部分已經被晚期人為活動破壞。排水 系統圍成的臺地及周圍發現有房基、灰坑等遺蹟。發現的唐宋時期大型庭院基址,相關配套建築設施和大 量遺物等為確認新津隋唐縣城遺址提供了重要依據。

此外,明代遺蹟有房址,其上疊壓的琉璃釉瓦當、獸面紋瓦當、“王”字瓦當等,說明了房屋的較高等級; 清代遺蹟主要有墓葬,已清理24座;近現代遺蹟發現有灰溝,灰坑,發酵池等。“此次發掘,基本釐清了該遺址的歷史變遷。”楊洋說,在這裡,漢代已經形成一處較大規模的聚落;東漢 至六朝時期洪水經常肆虐形成數層淤積土,居民遷離;隋唐時期,新津縣城遷至此地;元明時期此處仍有 大量居民;清代變為墓葬區;民國時期因五津機場的修建該地再次繁榮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