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椅,便捷舒適

交椅,便捷舒適

中國的交椅是由交杌演變而來,交杌古稱胡床,其上做出靠背,不管有無扶手,都可稱為交椅。從結構上又可分為直後背式和圓後背式兩種,二者下部構造完全相同,區別僅在上部,這在宋代已經基本定型。明代交椅,上承宋式,在造型、結構、裝飾上更趨完美。交椅的座面通常作軟屜,或以繩編,或以皮製,便於摺疊,展開則能固定腿足,形成座面,就坐極為舒適,還可改變軟屜的長度來調節座面的進深和高度。交椅摺疊後攜帶十分方便,是古人出巡、打獵、旅遊乃至行軍作戰時的常備之器。

交椅,便捷舒適

【宋代 《蕉蔭擊球圖》中的圓背交椅】

“交椅”的稱呼始見於宋代文獻,目前雖未發現當時的實物,但在宋人繪畫中可見其形象。交椅為什麼到了宋代才流行,這與技術工藝沒什麼關係。因為以榫卯為核心的細木工技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很發達了,足以應付像交椅這樣相對簡單的結構。它到宋代才出現的原因,是古人的生活習慣。

交椅,便捷舒適

在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決定了坐姿,坐姿又決定了坐具的造型。唐代以前,雖然有了胡床等高型傢俱傳入漢地,但傳統的起居方式仍以席地而坐為主,具體的有跪坐、伸足平坐、側身斜坐、盤足趺坐等各種姿勢以及相關禮儀。

隋唐五代時期“席地而坐”被視為尊貴的做法。經五代十國至宋代,“垂足坐”逐漸取代席地坐成為主要坐姿,在宋代的人物風俗畫中,採用垂足坐的形象已普遍可見。

交椅,便捷舒適

【交杌】

交椅因腿足交叉而得名,又稱摺疊椅,它不僅適於居家使用,也是達官貴人外出攜帶的常備之器。它下半部分的形態與更早流行的交杌完全相同,都是由八根直材組成的摺疊結構,可表明兩者之間的發展關係。但交杌是從外域傳入的傢俱,早期實物現已不存。在漫長的席地起居時代,由於受到跪坐禮儀的約束,早已傳入中原的交杌,不會在短時間內演變成交椅而得到廣泛的使用。

交椅,便捷舒適

交椅分直後背和圓後背兩種形式。直後背交椅不是中國的原創,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1922年埃及的圖坦卡蒙王朝中出土了一把結構複雜、裝飾華美的交椅。它沒有扶手,結構工藝簡單,便於製作和移動,但使用的舒適度遠不及圓後背交椅。

交椅,便捷舒適

圓後背交椅是中國人的創新,因為大麴率的圓弧形木質靠背,在其他國家的古代交椅中都沒有出現過。這一創新打破了原有的設計理念,採用了曲線形態的部件,顛覆了直後背交椅直來直去的構造模式。這種設計等於是給一個沒有靠背的交杌安上了一個椅圈。這個不是很圓滿的椅圈,製作起來非常麻煩,所以必有其獨特的優點才能在數百年的漫長歲月裡,始終保有其存在的價值並廣為流行。這個優點就是既美觀又實用,所謂形式與功能的完美結合。

交椅,便捷舒適

【明萬曆刊本《三才圖會》器用十二卷中的兩種交椅】

所有資料都能說明,交椅的演變是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他越來越符合人的尺度,給人帶了更為舒適的感受。明代交椅使用較前代更趨普遍,明代交椅以造型優美流暢而著稱,它的椅圈曲線弧度柔和自如,俗稱"月牙扶手",製作工藝考究,通常由三至五節榫接而成,其扶手兩端飾以外撇雲紋如意頭,端莊凝重。後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開光,透射出清靈之氣,兩側"鵝頭棖"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氣。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腳踏板,裝飾實用兩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間,一般都配製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處也多用銅裝飾件包裹鑲嵌,不僅起到堅固作用,更具有點綴美化功能。

交椅,便捷舒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