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代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這裡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是古代中國北境著名的邊塞重地和軍事重鎮。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代縣東臨繁峙

西接原平

南界五臺

北毗山陰

滹沱河由向西南橫貫全境

古時就已有“南有絳州,北有代州”的盛譽。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雁門關

“中華第一關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天下九塞 雁門為首」,雁門關又名西陘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有著“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的氣勢。雁門關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其有東、西二門,都用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上分別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非常壯觀。雁門關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在3000多年的歷史歲月中,作為古代中國北境著名邊關要塞,雁門關見證和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親歷了民族融合的艱辛歷程,積澱了多民族文化精華;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道,雁門關見證了古代邊貿的興衰,成就了晉商的輝煌。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文廟

華北已存最大的州文廟。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代縣文廟創建於唐代,廟南向,分前、中、後三院。後院為崇聖祠。中院正北為主要建築大成殿,單簷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五間,殿及各坊以綠色琉璃瓦覆頂。是一座金碧輝煌、宏麗巍峨的古典建築。前院正北為戟門,戟門兩側有東西二便門以通中院。泮池位於戟門前,池前有唐槐兩株。唐槐前是六柱五樓欞星門。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忠義祠左右,形成一組龐大的儒學建築群。且珍藏了兩千多件珍貴文物,反映了古代州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代縣文廟是代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華北最大的州文廟。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邊靖樓

“雁門第一樓”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邊靖樓位於古城中央,俗稱鼓樓,又名譙樓,意為靖邊安民,是古城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歷史上主要用來瞭望敵情、發佈警訊、擊鼓聯絡、指揮作戰。明洪武七年由吉安侯陸亨主持修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樓為磚木結構,高26米左右,斗拱規整,樑架精巧,結構合理,建造宏偉。正面高懸巨匾兩塊,一為“聲聞四達”,一為“雁門第一樓”,北懸巨匾一塊,上書“威鎮三關”四字。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邊靖樓作為一座軍事建築,與雁門關構成了縱深的防禦體系,站在樓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由北而南分佈的烽火臺,從而接收雁門關傳遞的軍事信號,它地處古城中心,還可以其餘城門樓和四個城角樓形成完美呼應,便於統一指揮調度。這也正是為什麼一個州治所在地的鼓樓規模遠遠超過京城鼓樓的重要原因。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代縣邊境樓與應縣木塔齊名,民間素有“代州鼓樓應縣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稱。2003年長城專家羅哲文參觀後欣然題詞“萬里長城第一樓”。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阿育王塔

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阿育王塔原為圓果寺中建築,俗稱白塔,寺已毀,塔獨存。阿育王塔與邊靖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 始建於隋仁壽元年( 公元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宋幾經廢興。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為 磚塔。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30米,高1.5米,塔建於塔基正中央。塔平面為圓形,磚砌,周長60米,高40米。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 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彌座,座上承剎杆。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兩層已毀,上覆蓋盤,中裝金頂 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楊忠武祠

現存最完整的楊家祠堂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代縣鹿蹄澗村的這個楊家祠堂是現存最完整的楊家祠堂,從元朝開始修建,因楊業戰歿陳家谷後,被朝廷追贈大同軍節度使,諡“忠武”,故祠堂稱“忠武祠”。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祠堂坐北向南,門前有一對蹲坐的石獅子守護在祠堂。祠堂分為前後兩院,有堂屋、東西廂舍、正殿等。前院,奉祀楊業後裔。後院,東西廂房三間,正殿五楹,祠堂正殿內,塑有楊業與佘太君的坐像,觀後令人肅然起敬。祠門以南,有三間樓臺,名為“頌德樓”,這裡是楊氏族人祭祠祖先的祭臺。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楊業,北宋名將,初為北漢軍官,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因為屢立戰功,人稱“楊無敵”。後投宋,宋太宗因他熟悉邊事,任命他為代州刺史,長駐代州(今代縣)抵抗遼兵。楊業與其子能征善戰,威震中原,楊家將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傳頌。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晉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李克用,沙陀族人。公元882年,歸順唐朝,任代州刺史,雁門以北行營節度使。唐乾寧二年(895年)被封爵晉王。天祐五年(908年)卒,葬於此。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道通長30餘米,距墓門3.8米的墓道兩側,自上而下均為仿木結構磚雕、彩繪圖案粉飾。洞壁東西兩側各刊“出行圖”和“儀仗圖”。

墓室為圓角方形石券穹隆頂結構,全部以石條砌成。腰部周圍均為仿木結構石雕斗栱門窗。墓室內四周間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東南方有墓誌銘1合,蓋上鐫刻隸書“晉王墓誌”。

洪福寺磚塔

工藝精湛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洪福寺磚塔位於山西省代縣峪口鄉峪口村,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為八角五層五簷樓閣式磚塔。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塔基為方形石砌須彌座,由三部分組成:底層為石條砌邊的正方體;中層為小於底層的正方體,正南面開券洞門,踏旋轉樓梯可通塔頂;第三部分砌以雕花磚欄杆,欄杆內三層蓮瓣承託塔身。塔身工藝更為精湛,平面呈八角形,每層簷均磚雕仿木構椽飛、斗栱等構件。塔頂為攢尖頂。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代縣鐘樓

代縣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混搭式建築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代縣鐘樓為二層三簷十字歇山頂木結構建築。通高18.5米。磚石臺基高4米。臺基之上為木結構樓身,面寬、進深均為五間,寬11米。一層副階周匝,設有迴廊,二層出平座。二層內懸大鐵鐘一口,鐘口直徑1.66米,上鑄銘文“金大定八年歲次戊申八月十三日造”。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作為代縣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混搭式建築,享譽海內外。鐘樓 ,與“威鎮三關”“萬里長城第一樓”的代州邊靖樓遙相呼應。金大定8年間初建,比邊靖樓創建早200餘年。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趙杲觀

一座鑲在崖壁裡的寺廟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趙杲觀,一座鑲在崖壁裡的寺廟,可謂是千古奇觀,位於代縣縣城西南23公里天台山溝掌裡。該觀建於天台山峽谷中,利用當地的天然石洞、在懸岸峭壁上略加人工建築而成,可謂獨具匠心。趙杲觀最奇特之處在於,多處寺廟建在光滑的石壁上,想進寺的話必須沿鐵索攀援而上,其勢頗險。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整個趙杲觀依崖建物,因洞造寺,將險峰陡壁增添上人工建築,鬼斧神工,匠心獨具,真可謂是仙宮佳境。正如古人所說,趙杲觀“臨幽谷,倚奇巖,山清水秀,洵代郡之勝境,人間第一蓬萊也。”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白人巖

淨土祖庭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白人巖亦稱"白仁巖",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縣古城西北,東鄰雁門關西陘口,北倚恆山,海拔2228米。因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峰頂巨石為顱,飄然獨立而得名,建寺時間約為公元354-365年。白人巖分上下兩寺,上寺環抱山中,即白人巖主景區。下寺在山腳入口處,俗稱小寺,因由淨土始祖慧遠創建,故白人巖禪寺也稱淨土祖庭,開中國淨土宗先河之源頭,是東晉慧遠大師修身說法的第一道場,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佔據重要位置。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代縣美食

山旅忻州,第三站,代縣——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

代縣熬魚是代縣的特色菜,它味美鮮香,魚骨酥軟、魚肉鮮美軟滑,口味極佳,光是想起來就令人垂涎欲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