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找到阿历克斯》,重要的不是真相,而是动机

深不可测的杀人动机、诡计连连的手法、抽丝剥茧的解谜、激荡人心的拷问

,构成了悬疑小说、影视剧的巨大吸引力。

这一篇回归到“悬疑”类型小说的推荐,深刻表露“动机”的作品如何吸引人?

《必须找到阿历克斯》,重要的不是真相,而是动机

评价一部悬疑作品的质量,其中的“动机”在其揭示部分如果显得过于老套、简单、粗糙,就会极大降低整个作品的可信度。


大多数经典的悬疑推理作品,重点都是放在“诡计”和“解谜”两部分

前面往往是案子的发生经过,受害者被诡计接连伤害,然后是破案解谜经过,直至找到真正的凶手、解释杀人的动机。读者和观众在结局中叹息、回味。

先说阿加莎的作品,比如《无人生还》。

阿加莎的作品最吸引人的是神乎其神的诡计。《无人生还》中的十个人都来到一座孤岛,来此的理由各不相同,而死法也各有花样,让每一个死者都有独一无二的待遇。

这部小说开创了“孤岛杀人”、“童谣杀人”模式。

阿加莎在自述中就提到:“故事中有十个人要接连死去,但情节不能过于荒诞,凶手也不能过去明显。经过深思熟虑,我终于创作出这部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这个故事清晰、直接,虽然谜团重重但是解释起来合情合理。”

再说东野圭吾的作品,比如《假面饭店》。

东野圭吾的作品,善用层层迷雾,在解谜过程中通过处处伏笔,隐喻和暗示很多。结尾时揭示人凶手以及动机往往让人瞠目结舌。对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的感慨,表现出作者强大的感知力。

《假面饭店》中,女主角最终意识到,不仅仅是客人带着假面,店内的员工、领导也都是带着假面的。案件抽丝剥茧慢慢展开,四个案件从有联系、没有联系,再回到有联系,最后凶手才渐渐浮出水面,是一个带着假面的女人。

这个凶手的动机不过是为了复仇,被揭穿之后,这个假面的意义却引人深思。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信息完整度不同,都可能带着假面。我们阻止不了别人带着假面,但是我们可以磨练自己的眼睛。


以上的经典作品,动机在最终揭示的时候是为了完成一个故事的闭环。那么完全以彰显“动机”的作品,又是什么效果?

《必须找到阿历克斯》,重要的不是真相,而是动机

紫金陈的《坏小孩》。

从楔子开始,案子的经过都明白地坦诚在读者面前,你能清楚地看见凶手、受害人,你能看到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凶手的动机、布局思路。

作者就是这样站在凶手旁边、站在受害人旁边,观察着一切经过。

一个少年经历了心酸的成长历程,在原本优秀的外表下隐藏浓浓的恶意,继而经过多年的布局完成一连串谋杀。

他是残忍生活的最后的生存者,也是被黑暗吞噬的、走向疯狂的灵魂。

如果悬疑推理小说,一定要隐藏些什么让读者去挖掘,那么这本书呢,凶手、动机、手法都一目了然,没有叙述性诡计,没有离奇手法,没有未知的杀人动机,那么为什么在结局会产生大逆转,带来让人震惊的感受呢?

也许是细细密密的伏笔下,这个少年一颗被黑暗的恶意侵蚀的千疮百孔的心灵。这在开放式结局中也让读者难以评判,少年犯罪,是本性残忍,按律严惩,还是环境所迫,给与他做一个全新的人的机会?

可以说,小说冷静地描述他心中的“动机”,直白描述他内心的转变,读者随着他的心思已不再关心这个案子会怎么破解,而是会关心他的动机是否合情合理,无可选择。

《必须找到阿历克斯》,重要的不是真相,而是动机

最后,《必须找到阿历克斯》。

诡计曲折,动机深沉,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两大特点,它很好地结合了吸引读者这两大因素。

前面是引人捧读的案件起因,漂亮姑娘被绑架,却查不到任何消息。可后来,一系列案子发生,证据矛头竟然全部指向阿历克斯。不停曲折反转之后,让人极其想明白的就是她为什么要复仇,她的动机是什么?

剥洋葱一般的手法很精妙,不停抛出新的事实,不停反转观点,却全都为了围绕她有着独特动机,一步步接近她的动机。

必须找到阿历克斯,找到她的过去,找到杀人动机,然后找到她。

这个巨大而且黑暗的杀人动机震撼人心灵、无法释怀。所有一些伤害是不可治愈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痛。来自家庭的伤害,来自人性的黑暗。她的灵魂离开身体,她以牙还牙。

动机如此合理,所以——重要的,不是真相,而是正义。这正是作者借警察所要表达的深意。

这几部悬疑推理作品,无论是讲究诡计、讲究结局,还是讲究动机、凶手心理变化,都各自精彩,能够吸引你连续捧读的悬疑作品是哪一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