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十全武功含金量到底有多高(中)

乾隆的十全武功含金量到底有多高(中)

三、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亂

很多野史和清宮劇都演繹過乾隆和香妃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香妃是來自於回部的絕色美女。真實的歷史是乾隆確實有個容妃來自於回部,她是在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後,因回部和清朝政治聯姻入宮的。

清朝時候的回部,指的是居住在新疆天山南部,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因為伊斯蘭教在中國被稱為回教,因此清朝稱當地為回部。

回部因為地處準噶爾周邊,一直被準噶爾奴役。清朝第一次平準勝利後,長期被準噶爾囚禁的大小和卓兄弟重獲自由。

為了感恩朝廷,大小和卓率部降清。乾隆對大小和卓降清非常高興,同時也希望藉助大小和卓管理地方事務,於是對大小和卓恩賞有加。

但實際情況並未如乾隆所願,大小和卓在內心中並沒有感恩大清對他們的幫助。大小和卓希望的是絕對的獨立和自由。於是在準噶爾部的阿睦爾撒納再次興兵作亂時,大小和卓調轉槍頭起兵響應,共同對抗清軍,這也給大清的第二次平準之戰增加了難度。

乾隆曾派使者前往回部說服大小和卓,沒想到大小和卓卻斬殺了清廷使者。這讓乾隆非常震怒,同時也在內心埋下了一個早晚要收拾大小和卓的種子。

大清完成第二次平準之後,乾隆決定收拾一下忘恩負義的大小和卓。

乾隆二十三年,乾隆下達了進軍回部的命令,任命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進剿回部。雅爾哈善本來是一路開掛的打到了回部老巢,但是並沒有乘勝追擊,導致大小和卓連夜突圍逃跑。消息傳回京城,乾隆一怒之下處死了雅爾哈善。任命納穆札爾為靖逆將軍,同時調回熟悉回部事務的兆惠參戰。

清軍對大小和卓傾力圍剿,致使大小和卓兵敗逃到回疆南部,大小和卓佔據了彈丸之地負隅頑抗。清朝為了收拾忘恩負義的大小和卓也算下了血本,很快又增派了援軍。

乾隆二十四年,在援軍和兆惠大軍的圍剿下,大小和卓擒殺。至此,歷時兩年的大小和卓之戰以清軍勝利宣告結束。

這場平定大小和卓之戰,統一了新疆、統一了天山南北,進一步鞏固了清朝對西北邊疆的統治,還成就了乾隆和香妃之間的一段美滿姻緣,這段帶有政治意味的滿維聯姻加強了清朝和回部上層貴族的聯繫,也為後世的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很多創作素材。

乾隆的十全武功含金量到底有多高(中)

四、出征緬甸

緬甸地處中國的西南邊陲,在明朝時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清初時官方並未建交,乾隆十六年,緬甸國王向清朝進貢,雙方建立正式的朝貢關係。但不久緬甸國王被殺,新上任的緬甸國王不但不向大清進貢,還動不動出兵騷擾邊境。

當時清軍正忙著平定準噶爾,平完準噶爾又投入到平定大小和卓戰役,所以並沒抽出時間去對付緬甸的騷擾。

乾隆三十年,緬軍又一次出兵騷擾雲南邊境,雲貴總督劉藻派兵出擊,因為指揮不當,加上清軍缺乏訓練,吃了敗仗。乾隆聞訊後很不爽,把劉藻給革職賜死了。

乾隆改任他很器重的封疆大吏楊應琚為雲貴總督,楊應琚到了緬甸後,正好趕上緬甸發生了瘴癘,緬軍一路撤退,楊應琚趁機收復失地,安定邊境。楊應琚這些成績應該說是老天幫了他的忙,但他卻把這個作為自己的戰果上報給乾隆。讓乾隆聖心大悅,楊應琚也開始出現了輕敵的思想。

本來乾隆的想法是見好就收,他根本就沒想對緬用兵,但是因為楊應琚的堅持,乾隆有些動搖了。楊應琚認為緬軍應該很容易降服,他想借此建功,於是不顧眾人勸阻,在聖諭未到的情況下主動出兵緬甸。

乾隆的十全武功含金量到底有多高(中)

清軍開戰時,緬甸的國內情況是正傾緬之力與暹羅交戰,但是清朝對此並不知道。緬兵主力雖然在暹羅陷入泥潭,但留守部隊加上各地土司部隊數量依然不少。在清兵發動攻勢後,留守緬軍奮力抵抗,清軍節節敗退。

楊應琚此時幹了一件蠢事,他並未據實上報實際戰況,而是謊報清軍屢獲大捷,前後殺敵至萬人。乾隆皇帝不是傻子,查看地圖,發現交戰地方几乎都在內地,“如果是清兵屢屢獲勝怎麼緬兵反倒越打越進來了?而回想平定新疆時,大小百餘戰,殺敵也不到萬人,雲南僅僅幾次戰鬥,就殺敵超過萬人?決不可能!”於是派人前往雲南前線查探實情,乾隆得知實情後勃然大怒,下令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

實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乾隆就是不打也要打了,乾隆此時應該感謝一下暹羅,他自己並不知道,清軍對緬甸開戰造成了中南半島一大變局,既削弱了緬甸,又挽救了暹羅,可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乾隆只是目光短淺的耿耿於懷在全盛時期無法打服“南荒小夷”。

乾隆三十年,乾隆任命大將明瑞為雲貴總督,率大軍出征緬甸。希望這一次能挽回面子。明瑞不愧是一員大將,到了緬甸接掌指揮權後,清軍就連戰連捷。甚至達到了緬甸首都附近,但因為明瑞孤軍深入、糧草不濟,很快就被緬軍重重包圍。明瑞帥軍突圍後,自盡身亡。

明瑞軍大敗,乾隆也逐漸知道緬甸內部並非分崩離析,而是新興強權,暹羅也被其所滅等等。乾隆皇帝開始對緬甸的國力、軍力有了相當程度的瞭解,但事已至此,必雪喪師辱國之恥。

乾隆的十全武功含金量到底有多高(中)

乾隆三十四年,乾隆派出大學士傅恆為經略大臣,阿里滾、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再次徵緬,這個陣容的實力可謂是相當強大了,基本都是乾隆朝赫赫有名的大將,傅恆更是乾隆的小舅子,她最愛的富察皇后的親弟弟。原來跟隨明瑞出征的滿洲兵調回,增調1500滿洲兵以及3000貴州兵入滇,後來又加派3000滿洲兵2000福建水師。

富察•傅恆: 滿洲鑲黃旗人,戶部尚書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第九子,孝賢純皇后之弟。曾參加大小金川之戰、平準之戰,是乾隆朝名將。

鈕祜祿•阿里袞:滿洲鑲黃旗人,開國五大臣之一額亦都曾孫、太師遏必隆之孫、內大臣尹德第四子、大學士訥親之弟。清朝中期將領,曾參與平定大小和卓之戰。

章佳•阿桂: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滿洲正藍旗人,後以新疆戰功抬入正白旗。曾參加大小金川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是乾隆朝名將。

舒穆祿•舒赫德:滿洲正白旗人,禮部侍郎徐元夢之孫。曾參與平定大金川之戰、平定準噶爾部之戰。

傅恆到了緬甸後,打了幾場勝仗,但沒過多久,清軍就感染了瘴癘,死傷大半。主帥傅恆也未能倖免,臥病不起。緬軍此時也是筋疲力盡,一方面出兵佔領暹羅,一方面還要對抗清軍,緬軍的戰線拉的實在太長。加上此時阿桂又領兵切斷了緬甸的糧道,形勢發展下去對雙方都是越來越不利。清緬雙方開始都有了厭戰情緒,期間除了一些零星的小規模戰役,實際上已經處於停戰狀態。

最後,雙方前線將領都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決定議和停戰。幾經交涉後,雙方開始議和,談判定議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雙方達成協議,緬甸國王歸順清朝,並按時納貢。至此歷史四年的平緬之戰終於落下帷幕。

歷時四年的徵緬之戰清軍換了四次主帥,調動了幾十萬官兵,耗費白銀一千多萬兩,最後清軍死傷無數,四個主帥因此喪命,劉藻、楊應琚被賜死、明瑞自盡、傅恆感染瘴癘病死。

這場戰爭本來沒必要發動,但由於清軍將領好大喜功挑起兩國戰事,不料連吃敗仗,乾隆為了挽回大清顏面出兵。這場仗清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後還是以和解結束。幸虧最後緬甸答應納貢,否則乾隆估計一點面子都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