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億萬千百十,中華誰可敵

1

人口紅利:引子

哥哥查了很久,也沒有查出這個概念是誰提出來的。

因為這是個浮躁的時代,所以,沒有人有興趣去深潛到海底去看歷史的底色。

埋身歷史的狙擊手,潛伏叢林的老獵人,是哥哥一貫自謂。

我記得很清楚,中學課本明言,古代戰爭的根本目的不是掠奪財富,不是金銀珠寶,而是土地和人口。這句話一直刻在我的腦海裡,因為對於今天這個年代來說,好像土地沒有那麼重要了(後來當然發覺很幼稚)。

以此為綱,你就會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能持續“抓住”土地和人口的民族,一定是最強的民族。

不是嗎?如果日不落帝國現在還能日不落,誰與爭鋒?如果再輔之以十億人口與統一的價值觀、強有力的集權體系,美利堅何去何從還未可知。

因此,哥哥想說的是,這個人口紅利中國吃了三千年。最多的人口,最穩定的生產複利模式,最具憂患意識和全局觀的文化價值觀,最具執行力的高度集權政治模式(確保最強的國家機器)……

這就是獨一無二的東方力量。而其背後牢牢支撐骨架的,就是大一統。

2

關於華夏大地人口的變遷,資料浩如煙海,爭議紛紜,哥哥採其大致,和兄弟們一觀究竟。

中國的人口數量,現存最早的一項全國性和分政區戶口統計數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萬,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區性數字。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實施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民國期間也做過多次人口調查,但直到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我國才通過科學的普查,獲得了除臺灣、港澳地區以外的準確人口數字。

下面根據有限的原始資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對我國人口歷史的發展作一簡單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

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後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後,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

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隋末的戰亂,造成人口降幅超過50%,到唐初僅有2500萬。至安史之亂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約9000萬,達到新高峰。唐後期和五代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到960年宋朝初建時估計只有4000萬,其境內僅3000萬左右。

北宋時期人口持續增長,大觀四年(1100年)境內人口超過1億,遼(金)、西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合計也在1000萬以上。兩宋之際的戰亂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後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長,至13世紀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合計已超過1.2億。

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僅剩1000餘萬。元統一時實際人口約7000萬。到14世紀中期增加到8500萬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萬。但到17世紀初,全國人口已突破2億。但明末的天災人禍和清初的殘酷戰爭,又使人口降幅達40%,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估計已降至1.2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復至1.5億,以後很快破2億大關,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創造了4.3億的新紀錄。

太平天國起義和清朝的鎮壓,導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區的巨大損失,人口下降超過1億(最保守估計也有五六千萬),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國人口普查結果為5.8億(不含臺灣、港澳)。

人口紅利:億萬千百十,中華誰可敵


中國的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一直佔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東漢末年處於人口低谷、所佔比例可能略低於10%以外,其餘歷史階段佔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3

兩千多年來我國的人口數量的衍變,可以整體感受一下節奏:

1、持續增長。

從公元2年的6000萬增加到1850年的4.3億,總數增長了7倍,年平均增長率約1‰。

2、大起大落。

某些時期的持續增長和某些年代的急劇下降交替出現。如西漢前期、8世紀前期的唐朝、11世紀的北宋、18世紀的清朝,數十年至百餘年間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7‰-10‰。其中的恢復階段還可能出現更高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在人口銳減時,一二十年間可以形成高達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負增長率可以高達50‰-100‰。

3、人口發展呈現階段性。

第一階段,自商、周至公元初,達到6000萬。

第二階段,自東漢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萬。

第三階段,從中唐經五代,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突破1億,至13世紀初達到1.2億。

第四階段,從宋末元初至17世紀初的明代,總數超過2億。

第五階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紀初得到恢復,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新高峰。

第六階段,經過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長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增長,70年代後雖速度減緩,近年仍已突破了14億大關(可能15億)。二、三階段翻番的時間為1300年,第四階段為500年,第五階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階段只有40年。

梁啟超在《中國史上人口之統計》一文中,對我國古代歷次大規模動亂所引發人口數量的大幅度減少的原因,做過非常深刻的分析:“蓋擾亂既亙二十年,則仕者塗膏血於原野。舉凡有生殖力者而一空之,無以為繼,一也;壯者既去,老弱婦女勢不能存,二也;血肉滿地,癘疫緣生,三也;田棄不治,饑饉相隨,四也;……則當代之人,未能有存其半也。”這四條人口減少的原因,條條切中要害,值得深思。

每次大規模動盪時期到來,總會導致三者存一、四者存一的慘烈結果。

人口紅利:億萬千百十,中華誰可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