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探訪木瓜洞

李白說,匡廬奇秀甲天下,又有人說,廬山之美在山南。我們說,山南不僅為廬山精緻美景所在,更重要的山南厚重的文化底蘊。7月11日,在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勤合操持下,在廬山市民宗局領導陪同及廬山棲賢寺主持的帶領下,我們一行11人前往五老峰下尋找尋訪木瓜洞。

盛夏探訪木瓜洞

沿著通往觀音橋景區的道路右拐,不一會兒就來到凌霄茶場。天氣睛好,遠眺廬山,五老峰歷歷在目。

車停茶場,廬山市民宗局領導率我們向凌霄洞行進,但由於人跡罕至,日堙月塞,窒礙難行,只得憾然棄之。

車停凌霄茶場,頂著烈日,懷著忐忑的心情走向密林深處。

盛夏探訪木瓜洞

雖然濃密的箬竹、灌木都超過我們的身高,完全遮蔽了道路,但新鮮刺激,大家一路披荊斬棘,互相關照提醒,戲謔打諢,歡笑不斷。

盛夏探訪木瓜洞

蹈人舊轍,斗折蛇行,不一會兒就來到木瓜寺。寺無存,當地林場於五六十年代壘起三間石屋(左),作為守林者的棲身處。近三年,當地一位餘(音)先生在木瓜寺遺址上建起一座"精舍"(右)。舊壘、修篁,石徑、青草,竹圍、古樹。"結廬在仙境,唯有泉鳥喧",一間很現代化的小廬使主人既能舒適的生活,又能享閒適山林之樂,真是愜意無比。

盛夏探訪木瓜洞

餘先生端來糕點、砌來山泉茶,熱情款待客人,並和大家一齊交流人生哲理,分享修身養性之道。

盛夏探訪木瓜洞

在餘先生的嚮導下,我們來到了木瓜洞

木瓜洞位於峭壁之上,海拔近七百米,可容五六人坐憩。《廬山志》載:"木瓜崖在石船峰西南下,有木瓜洞,即道士劉混成入山種木瓜為食處,崖有穴如室可居,故名木瓜洞。"唐道士劉混成原居凌霄巖西南太平寺附近的白鶴觀。據毛德琦《廬山志》載:“劉混成名玄和,其先彭城人,後遷都昌,五里穆裡劉氏其族也。居白鶴久之,留其弟子何子玉守舍,自入五老峰石室,種木瓜為食,煉丹成。年八十六,別其弟子,泛舟而逝。舉棺將窆,空無有矣。”

明末,南陽石和陽隱居嵩山,清初,年五十四歲始來木瓜洞,逝時年八十九,居洞三十六年。龔嶸《木瓜洞石嵩隱序》介紹說:“嵩隱者為南陽石和陽,性耽高尚,少年能滌去埃垢,放浪嵩山間,後遂記跡黃冠,隱居木瓜洞歷數十載。自著《黃庭》諸經、《指元篇》等書”。1701年四月,江西按察使劉蔭樞寓廬山秀峰寺,一日來訪要瓜洞,見年已八十的石和陽“瞻其貌,如童顏。肢體豐碩,步趨輕便。”石告訴劉說:“甲寅歲(1674)自廣陵遷居於此。凡殿宇亭閣,皆創構也。”

盛夏探訪木瓜洞

洞上方刻有“木瓜洞”三字,疑為今人所為

盛夏探訪木瓜洞

洞內右側疑為石和陽所留石刻,依稀可辨為“枯木留雲跡,瓜生月播明”

盛夏探訪木瓜洞

洞內左側疑為石和陽所留石刻,可清楚辨為“石破雲修”

盛夏探訪木瓜洞

洞內還留 下無法考證的不知何人留下的石刻

盛夏探訪木瓜洞

木瓜洞外景

盛夏探訪木瓜洞

返回的路上,意外發現不知名的石刻(留待考證)

盛夏探訪木瓜洞

李博士饒有興趣地將新發現的在刻拍下

盛夏探訪木瓜洞

在嚮導的指引下,我們來至木瓜崖之南的法宗寺,只見寺基堙於雜林亂草中

盛夏探訪木瓜洞

陪同的棲賢寺主持祥浩法師接待了我們,飯後又興趣勃勃地和我們交流廬山文化和佛教文化

盛夏探訪木瓜洞

下午參觀太藝村,返回途中驚喜發現本姓江夏祠堂

盛夏探訪木瓜洞

下車參觀

盛夏探訪木瓜洞

虔誠膜拜

盛夏探訪木瓜洞

祝江夏黃氏明天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