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飯碗裝中國糧食 寫在秋糧歸倉時

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 写在秋粮归仓时

春播、夏耕、秋收、冬藏,中國農耕幾千年如是。農業是人類最為古老的產業,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延續至今。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一直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我國經歷了自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初期的糧食短缺,糧食流通產業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改革開放40年來實現了糧食總產量翻番,解決了國民的吃飯問題,逐步築牢了裝好中國糧食的中國飯碗。

豐產提質 築牢中國人的飯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接連跨上新臺階,201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2000億斤大關,“吃不飽”徹底成為歷史。40年來,農村改革的全面深化成效顯著,在改革賦能、政策扶持、科技創新、生產方式變革影響下,農村勞動力得以解放,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高產量背後,“買糧難賣糧難”、土地過度開墾、化肥農藥過量使用、面源汙染等問題一度成為發展的“攔路虎”。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體系逐漸形成,突出了綠色生態和長效機制,旨在解決新時代發展矛盾,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產業升級。

2018年,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夯實農業產業振興果實的重中之重,糧食是其中尤為重要的一環。優化種植結構,實現優質優價是基礎,“五優聯動”構建起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加速我國由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邁進。“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沒有軟肋的國家,都是糧食產業發達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築牢中國飯碗的堅實基座還需繼續“深耕細作”。

良種加持 中國糧提升競爭力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種子是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起點,也被稱為農業“芯片”,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發佈實施,開啟了我國種業市場化進程。市場化、開放化、規範化使得良種得以保護,企業成為產業主體,龍頭企業全面受益。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最早將水稻育種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他的研究幫助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也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讓他不下田,除非田裡沒有水稻了”,88歲的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從未停止,近日,“超級稻”畝產達1203.36公斤,他的團隊再次刷新水稻單產記錄。

目前,我國在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種上,已經實現了品種全部自主選育,玉米自主品種的面積佔比由85%恢復增長到90%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制種基地的建設,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種”的質量,我國主要農作物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保持在98%以上,良種覆蓋率超過97%。推進種業發展變革,加快現代種業創新發展,有利於優質農產品的生產,提升中國糧食競爭力,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春華秋實,新糧歸倉。2018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再上新臺階,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國民物質基礎也更為雄厚。前三季度農業生產在結構調整中保持平穩增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入推進,農業種植結構繼續調整優化,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基本面良好,秋糧生產基本穩定,全年糧食生產有望獲得好收成。新時代新要求,如何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何保障我國糧食生產安全?“耕者增收,食者無憂”是標準更是基本要求。著力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是新時代應對糧食產業發展挑戰的戰略性舉措,更是助力實現鄉村振興宏偉藍圖的強勁“引擎”。(文/肖斐)

是時候

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 写在秋粮归仓时

贊一下了!

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 写在秋粮归仓时

武漢國家糧食交易中心

—客戶的需求我們的目標—

▶微博 | @hzlspfsc

▶網站 | http://www.hbgrain.com

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 写在秋粮归仓时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以直接識別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