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尘学堂 我玩紫砂的五个阶段 你看看自己属于哪一阶

知尘学堂 我玩紫砂的五个阶段 你看看自己属于哪一阶

昨天那篇文章很受欢迎,看样子大家更喜欢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今天就谈谈我自己的进阶过程:

知尘学堂 我玩紫砂的五个阶段 你看看自己属于哪一阶

阶段一、2005年初接触紫砂壶,什么都不懂,就是觉得相对于瓷器盖碗更好用。那时候流行铁观音,卖茶的人但凡有点实力都会定制那种印有自己品牌logo的小盖碗,买茶叶就送你一两套自用,可惜我们不太会用,经常烫得龇牙咧嘴想扔了,所以自己去批发市场买了一把150cc的小壶用(180元)。

总结第一阶段;不是玩壶,只是为了不烫手,又能显得自己挺有逼格的样子,一旦上手就入坑。

知尘学堂 我玩紫砂的五个阶段 你看看自己属于哪一阶

阶段二、铁观音的油性很足,天天用这把小壶泡茶,没过多久就油光锃亮了,这个时候真正算体会到了泡养变化带来的小惊喜;逢人就炫耀自己的紫砂壶包浆如何如何,其实现在想起来,那把壶是灌浆的,几乎没什么颗粒感,所以很快就包浆了(和尚光)。终于有一天碰上个懂行有敢说实话的,当我知道真相后对这把壶兴致全无!然后就上网查资料,买专业书,首先了解经典壶型有哪些,看到子冶石瓢最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宜兴谁做子冶石瓢厉害,为入手一把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做准备。打听到几个号称“xx石瓢”,“丁蜀镇石瓢高手”,“石瓢王子”什么的,坐车就去了。那时候不知道代工壶一说,更不知道怎么区分全手半手,更不知道所谓的行情,泥料优劣于我更是一脸懵逼;我带去丁山的只有一张银行卡和对紫砂壶的热爱,还有那么一丁点网络上面的知识。拜访了几位在网络上比较出名的工艺师,挑了一位性价比最高的订了两把壶,满心欢喜就回来了。每每想到不久后我也有两把能拿得出手的石瓢就激动不已!我是不是很勇敢,两把壶9000块,扔下就回家等了。苦等一个多月回来的两把壶,一把是壶嘴歪的,一把是壶把歪的,工艺极差,这里就不多说。

总结下第二阶段犯过的错误:按照网络推手按图索骥;没有循序渐进而急于求成;对价格没底却参考了工艺师职称(当时这家伙是助理工艺师),错过了一位实力工手的壶,当时职称是技术员,但全手工壶已经要3000+了,我从职称上判断性价比不如前者,果断放弃,实际上现在人家一把壶低于2万拿不到了。

我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看款比价阶段”

知尘学堂 我玩紫砂的五个阶段 你看看自己属于哪一阶

阶段三、过了一些时日还是不爽,正好有机会去上海开会,我特意在宜兴停留了几天,继续我的淘宝之旅。有了第二次的经验教训,我学乖了,不再盲目相信网络,反正丁山不算大,自己一家一家走,多看多聊多请教,因为我只爱石瓢,所以基本上都是奔着这个壶型去了解,这段时间结识了不少当地的工艺师朋友,也买了不少性价比很高的壶。以后只要有机会就会去丁山转转,多少总会买几把回来,或自用或送朋友,因为我自认为能够拿到一手价格的壶了,不容易受骗。

总结这个阶段:多看多上手是个很好的学习途径,虽然说不出个123,但自己渐渐能区分出一些泥料好坏,工艺差别等;却也是这个原因让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细节,眼睛全看壶去了,忘记看人了。

我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看型比泥阶段”

知尘学堂 我玩紫砂的五个阶段 你看看自己属于哪一阶

阶段四、经过了第三阶段的疯狂采购模式,心态慢慢回归平稳,毕竟柜子里的壶越来越多,每天一把都要几个月才能用一遍,自然而然会放缓步伐。在每一把壶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细节问题,这段时间是提高认知最有效的,毕竟自己手上有这么多壶,不同泥料,不同工艺师出品,不同的成型方式等。慢慢形成一整套自己对紫砂壶优劣评判的标准,甚至能从某些细节看出这把壶出自什么样的工艺师。再去丁山我不乱逛了,经常和工艺师一聊一整天,这样有个好处就是:通过深入沟通可以了解到工艺师的从业态度甚至对作品的理解和专注度,一个三观端正的工艺师会严于律己。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能通过聊天可以大概了解工艺师的日常状态,再结合他的出壶数量,轻易可以推断出他是否有代工。

总结这个阶段,已经不再迷信职称了,因为通过了解没几个工艺师是靠自己做壶的,奔驰宝马开着,整天吃喝玩乐应酬型的99%卖代工壶,无论职称高低都是如此。反倒是部分工艺师不善言谈,朴实无华才是真正自己做事情的,我认识的某位高工就是如此,还开辆途观呢!这些东西是你通过网络,通过职称了解不到的。


我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看人知作品阶段”

知尘学堂 我玩紫砂的五个阶段 你看看自己属于哪一阶

阶段五、就是我现在的阶段,已经很少出手买壶了,更多的是和工艺师朋友们聊些关于行业的方向性问题,器形的优化和创新等,甚至商业模式的探讨。只要有机会还是会经常去丁山,却不是以买壶为目的,而是去看看老朋友,也会时刻关注他们的新作品。只要看中的壶,会毫不犹豫的收入囊中(前提是承受得了)。不犹豫的前提是充分信任我的工艺师朋友,因为之前犹豫过一把壶,总想着关系好晚点再说,等我下定决心要入手的时候,对方的职称也升了,壶价也不一样了,大家谈起这把壶都会很尴尬,说不定就永远的错过了。


总结这个阶段,对紫砂壶的认知已经基本和工艺师同步,非常能理解工艺师。也很清楚的认识到,同一把壶只会越来越贵,所以任何时候买都是最合适的时机,永远不要指望等合适的时机。

我爸现在这个阶段称之为“思维同步阶段”

以上是我接触紫砂十余年的自身体会,也不知道各位按我这种说法处于哪个阶段,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