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善實體企業自身的融資條件 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

【原創】央行放水,如何才能避免給房價補充能量

(非特別標註,文章皆為譚浩俊原創)

日前,銀保監會在官網上發佈消息,要求加強監管引領、打通貨幣傳導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其中提到,要“指導銀行保險機構準確把握促進經濟增長與防控風險的關係,正確理解監管政策意圖,充分利用當前流動性充裕、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的有利條件,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擴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

這也是貨幣政策從穩健轉向鬆緊適度,決策層給貨幣政策提出新思路、明確新定位後,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提出的新要求。而要求的核心,就是要擴大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解決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幫助實體經濟真正走出困境。那麼,這樣的目標能夠實現嗎?貨幣政策的調整,亦即外界所說的央行“放水”,到底是實體經濟的福音呢,還是開發企業的又一次福利,是幫助實體經濟“輸血”呢,還是為房價上漲補“能量”。


要改善實體企業自身的融資條件 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


貨幣超發為何實體經濟融資矛盾依然突出

從央行怒懟財政的理由來看,貨幣放水,是為了給財政政策缺位進行補位。應當說,這種現象是存在的。這些年來,積極的財政政策確實存在著不太積極的現象。問題的關鍵在於,補位有沒有補到點子上,有沒有把錢投放到真正需要、必須保證的領域或行業,有沒有讓實體經濟享受到政策的陽光雨露。否則,就是錯位。

而從這些年來的實際情況看,貨幣超發釋放的流動性,並沒有能夠按照決策層的希望和目標,如願流入到實體經濟領域,尤其是中小企業。更多情況下,被商業銀行依據自身需要和眼前利益,直接或間接投向了其他不應得到支持的領域,特別是房地產領域。不然,也不會出現樓市調控政策那麼嚴厲,甚至一個月出臺了幾十次調控政策,房價依然我行我素,沒有停止上漲的腳步。

事實也是,從貨幣政策在穩健的格調下一次次“被寬鬆”,投放的資金總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也是能夠讓資金池裝滿資金之水的。然而,實體經濟這隻缸裡,卻明顯的水量不足,尤其是小微企業,可以說多數都是缸底朝天。無奈之下,多數中小企業只能飲用“地下水”。而在監管不到位、秩序有點亂的大背景下,“地下水”明顯是受到嚴重汙染的,甚至是有毒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飲用了“地下水”的小微企業,也就一個個染上了毒、危害著生命。相反,那些不應該得到資金更多支持的開發企業、政府融資平臺、產能過剩企業、殭屍企業等,卻得到了信貸資金的全力支持,以至於相當一部分企業走上了負債擴張之路。負債的結果,就是槓桿率越來越高,風險也越來越大,而資源的配置效率則越來越低。

更為嚴重的是,儘管開發企業、政府融資平臺等負債水平已經很高,風險積累也很明顯。但是,為了眼前不發生風險,且為了眼前利益需要,金融機構繼續給原本就已經債務規模很大、風險很高的開發企業和融資平臺增加信貸投入,從而導致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越來越激烈。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央行大量放水真的是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要為財政補位。面對商業銀行扭曲政策、偏移政策軌道的行為,應當做出積極反應,要麼減少資金的投放,要麼規範商業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行為。遺憾的是,在這個問題上,央行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存在,而是我放我的,你用你的。自然,也就出現了信貸資金結構越來越不合理,資源配置越來越失衡的現象。

我們說,良好的初衷,只有產生良好的結果,才算是目的達到。否則,就只能算是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半的效果也沒有。正是因為貨幣超帶來的流動性過剩,以及資金流向的嚴重偏移軌道,因此,也造成了供給側的矛盾不斷惡化,供需結構越來越不合理、供需協調越來越不順暢。最需要資金支持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被商業金融機構拋棄或忽視了,不應該太多支持的行業,則受到了商業金融機構的“無私”支持。這種條件下的貨幣政策,也就無法為財政政策補位,而是嚴重錯位了。


要改善實體企業自身的融資條件 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


央行調整貨幣政策的主要目的

雖然說貨幣政策的調整,是為了應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做出的一次戰略選擇和策略安排。但是,可以看得出,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實體經濟,是為了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幫助實體經濟從根本上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應當說,這也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帶給我們最重要的認識、最深刻的教訓、最主要的經驗,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不重視實體經濟存在的危害、隱藏的風險、面臨的危機。因此,此次政策調整目的非常明確,要求也非常明確。

首先,解決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問題,就是解決資金流向出現偏差的問題。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重點研究了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問題。我們知道,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正是這一重要環節,卻一直是我國貨幣政策中的薄弱環節,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薄弱的環節。尤其近兩年來,面對經濟持續下行,實體經濟急需資金支持,貨幣政策的傳導卻很不通暢,甚至可以說是暗道橫生。以今年以來的情況為例,雖然名義上實行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執行的是中性偏松政策,市場流動性一直保持了合理充裕的水平,同業拆借和質押利率等也都出現了下行現象。

從央行層面來說,為了支持商業銀行的工作,也為了鼓勵商業銀行能夠把更多的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放寬了質押品範圍、鼓勵使用中低等級信用債作為央行回購的質押品、將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與債轉股、中小微企業融資相聯繫等,已不僅僅是創新,更是變相放寬貨幣政策,用應能手段給商業銀行放水了。可是,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似乎並沒有多少改善的跡象,資金緊縮矛盾依然突出。很顯然,就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現了問題,政策的傳導作用沒有發揮,決策層和管理層的良好願望,在商業銀行這邊擱淺了。不僅擱淺,而且般被撞得四處進水、四處漏風。所以,強調政策傳導機制的通暢,疏通政策傳導的管道,就顯得十分重要,要確保資金不再朝著非重點領域轉移,不再成為推高房價的“能量”,就必須讓政策傳導不再出現偏移的現象。

其二,對政策做出預調微調,也是為了應對經濟可能出現的下行。近兩年來,經濟一直保持著平穩向好的格局,企業發展的信心也在不斷提升。但是,進入二季度以來,特別是貿易摩擦擴大以來,經濟發展的形勢出現了一定變化。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也從此前的“穩中向好”轉向“穩中有變”,充分說明了經濟發展形勢的嚴峻。表現在需求端,就是基建投資增速下滑、民間投資增速低位波動、房地產投資逐步趨弱、最終消費支出增幅下行、貨物順差持續收窄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宏觀調控思路也在逐步微調,從2017年的“緊貨幣、嚴監管”,到2018年一季度的“穩貨幣、嚴監管”,再到現在的“鬆緊適度”,出現了明顯的邊際調整局面。

按理,金融的投放力度應當有所增強。但是,實際表現並非如此。2018年以來,M2增速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屢創新低,6月末的社融增速(9.83%)已非常接近名義GDP增速(9.78%)。貨幣供應量和社融增速的持續、快速下滑,有可能會對去槓桿帶來不利影響,會使得企業的槓桿率在融資難度加大中提高。更重要的,會導致一些企業再度求助於地下金融,甚至高利貸等。那麼,就不只是槓桿率上升,更是風險隱患激增。所以,必須通過政策的調整,應對可能出現的經濟下行壓力,擴大內需,增強需求對經濟的拉動力。

再者,通過貨幣政策目標調整,傳遞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題的決心信號。今年以來,儘管流動性在邊際放鬆,政策也在做著預調微調,但是,社會融資成本似乎並沒有受到積極影響。以溫州民間借貸為例,借貸利率依然高達16%,與年初相比上升了1個百分點。其他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也是如此。同時,地下金融活動也出現了重新活躍,非法集資呈反彈勢頭。社會融資成本上升,而金融機構能夠提供的資金支持又沒有完全到位,或者說仍然存在著很多管湧。那麼,實體經濟怎麼辦?

必須嚴正指出的是,如果實體經濟依然因為資金問題陷入困局,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也會更大。如果經濟再次出現下行,帶來的不只是經濟指標的難堪,而是企業和居民對企業前景的信心,尤其是企業家對經濟前景、經濟發展、投資等的信心。所以,必須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以更加有力的措施,解決實體經濟的融資難題。也只有解決好實體經濟的融資難題,應對經濟下行才有希望,才有可能,才有信心。決策層在內外都還存在許多壓力的情況下,調整貨幣政策目標,就是要向外界傳遞抓好實體經濟的信心,傳遞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題決心的信號。


要改善實體企業自身的融資條件 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


確保資金之“水”不要再流錯方向

近兩年來,每次的貨幣政策調整,都被認為是央行“放水”。此次的貨幣政策調整,就更跳不出“放水”的認識了。不僅跳不出,而且可以認為會是水量較大的一次。那麼,到底應當如何來看待此次的央行放水呢?所放出的水又當如何使用呢?

首先,不要把央行放水與“大水滿灌”混為一談。中央提出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不是簡單的“放水”,更不是“大水滿灌”。正確的理解應當是,松要松得有度,緊要緊得有序,既不能因為提到“松”字,就認為貨幣政策要“放水”,又會“大水滿灌”了。國務院常務會議說得很清楚,“堅持不搞‘大水滿灌’的強刺激”;也不要認為有一個“緊”字,貨幣政策就要收緊了。常務會議也說得很明白,就是要“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松和緊,都要有度有序、有分寸、有節奏、有輕重緩急、有條理,任何一方出現無序無度現象,都有可能使政策執行出現問題,從而對經濟穩定增長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傷害。所以,放水是必然的。但是,此次放水,不是開堤放水,而是擰開水籠頭放水,是會受到限制的。特別是監管,會比以往更加嚴厲。

其二,放水的目的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縱觀今年以來的放水,已經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目標。如4月25日央行全面降準資金定向用於置換到期MLF和小微企業貸款、6月24日全面降準定向用於市場化“債轉股”和小微企業貸款、7月23日央行MLF淨投放5020億元主要用於商業銀行配置低等級信用債。而這一切,也都在最近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引導金融機構將降準資金用於支持小微企業、市場化債轉股等”。這也意味著,貨幣政策的調整,不可能再象2009年、2015年那次貨幣放水,是一種大水滿灌式放水,而是有節奏、有計劃地放水,會目的和思路更加明確。更重要的,強調政策傳導機制,最終目標也是為了貨幣政策提出以後能夠不打折扣地得到落實,而不是半途截留、半道改向,能夠真正為實體經濟“輸血”。也正因為如此,此輪政策調整,不會給去槓桿帶來影響,也不會出現加槓桿現象。

再者,房地產市場不會再受到資金眷顧。從近年來貨幣政策調整的實體情況來看,每次政策調整,也就是每次央行放水,都會撥動房地產市場的興奮神經,都會被認為是房地產市場的福音。表現在股市上,就是政策一出,房地產板塊就大漲。所以,很多人擔心,此次的貨幣政策調整,會不會也是一次房地產市場再提振,引發房地產市場的新一輪上漲行情。很顯然,從中央政策的取向來看,貨幣政策的調整,絕對不是常規的全局性調整,而是結構性調整,目的是解決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所以,房地產市場並不在政策的議程範圍。相反,為了提高政策的作用力,會在貨幣政策邊際放鬆的同時,更加嚴格地收緊樓市調控。據統計,7月至今全國樓市調控超60次,年初至今超220次,調控強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因城施策、分類調控的同時,中央也在加大調控力度。除政治局會議提出“堅決遏制房價上漲”,把遏制“快漲”轉向“上漲”後,相關的調控政策也於會議前後都相繼出臺。如6月底住建部等7部委對北上廣深等30個熱點城市開展樓市亂象專項治理行動,加快房產稅政策制定,對棚戶區改造資金投放政策收緊等。表現在信貸資金支持方面,雖然上半年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同比增長了4.6%,但來自於商業銀行資金的兩大主體——國內貸款和個人按揭貸款都出現了負增長,且房貸利率不斷上調,也從一個側面遏制住房需求,以此來控制房價上漲。所以,此次貨幣政策調整,不會再象此前一樣,成為房價上漲的“能量”。


要改善實體企業自身的融資條件 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


最後,要改善實體企業自身的融資條件。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與金融企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夠是分不開的。但是,也不全是金融機構的責任,實體企業自身也有許多做得不如人意的地方,存在一些條件缺陷。為什麼金融機構願意給開發企業貸款,除了有實物抵押保證之外,開發企業的信用度較高,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開發企業信用等級不高,經常出現違反信用的問題,金融機構也會收縮對開發企業的信貸戰線的。所以,實體企業如何改善自身條件,也增強金融機構對自己的吸引力、放心給自己貸款的重要方面。如大力推進信用建設,主動依法披露自身信息,實現信用信息共享,又如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健全財管管理程序等,也會對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企業的資金支持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政府通過提供擔保的方式幫助實體經濟融資,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快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出資到位,努力實現每年新增支持15萬家(次)小微企業和1400億元貸款目標。對拓展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規模、降低費用取得明顯成效的地方給予獎補。這樣一來,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就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

tanhaojun19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