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撤退信號:私募定增基金正在加速“散場”

金融人的雙11

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

不懂投資自己的人,

最終都會變得很便宜。

本文首發於華爾街見聞(ID:wallstreetcn),作者:孫建楠,文中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牛市股票,弱市定增!”

——這一度是很多資管機構長期信奉的“市場規律”。

市場底部、定增企業估值走低、折價率高是定增基金火熱的核心邏輯。2016年A股“熔斷”發生之後,大量私募基金追逐“一級半市場”的掘金機會,通過定增方式買入高折價收益標的。

2018年,私募定增基金徹底“散場”,證券私募要回歸二級市場的投資主業。

大撤退信号:私募定增基金正在加速“散场”

01

私募定增基金陷入冰點

A股上市公司曾大幅通過定向增發實現再融資。

比如,2015年和2016年定增項目發行規模均超萬億元規模,大幅超過同期IPO募資規模。一百億市值以下發行定增項目的上市公司中,平均75%以上的公司能獲得正收益。

據朝陽永續,2015年和2016年發行的私募定增基金分別有1059只和1312只,發行機構包括證券類私募、券商資管和公募基金。

其中,多頭策略的證券私募和券商資管是發行主力。

實際上,定增熱潮背後的邏輯是“一級半市場”的特殊收益:由於增發股票股價打折,在市場底部買入後,待股價上漲可獲得折價收益。特別是2016年1月“熔斷”後,大批私募基金蜂擁而至,尋找高折價率的定增股票,更有私募推出量化定增策略產品。

“打折買股”讓一向冷門的私募定增基金火爆,原本是機構投資者的市場,普通投資者也可以通過私募機構參與。

然而,2017年2月份起,證監會陸續修改了定增和減持政策,比如上市公司擬發行的非公開股份數量不超過發行前總股本的20%,且距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定增限售股解禁後首年,通過集中競價最多可以減持50%所持股份等。

上述監管新規抑制了定增股份“清倉式”減持,定增投資週期大幅拉長至兩年,私募定增基金開始遇冷。

2017年A股定增市場募集規模從前一年1.67萬億元,下降到1.32萬億元。

朝陽永續顯示,2017年發行的私募定增基金僅有156只,同比減少了88%。

截至11月10日,2018年新成立的私募定增基金僅有10只,其中一隻產品成立不及四個月便清盤。

02

遇冷背後:中小創估值偏高是深層邏輯

華爾街見聞發現,多家知名私募曾發行定增基金,包括朱雀投資(今年9月已轉公募)、新價值投資、和聚投資、康曼德資本、證大投資等。

比如,朱雀李華輪管理的外貿信託-朱雀定增4號在今年10月底清盤,年內收益-48.67%,產品淨值在2017年11月之後一路下跌。

朝陽永續顯示,截至11月2日,全市場仍在存續期、且有淨值披露的私募定增基金總計71只,只有7只產品獲得正收益,表現最佳的是國金證券資管(54.86%)、和聚投資(42.59%)旗下產品;收益墊底的依次是中信證券資管(-62%)、中山證券資管(83%)和向日葵投資(-100%)旗下產品。

華爾街見聞了解到,上海某私募在2016年曾推出量化定增基金,通過量化模型在二級市場篩選優質標的,但定增新規之後拓展為全市場選股,與定增本身關係不大。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有華對華爾街見聞表示,定增市場遇冷背後是市場整體估值問題。由於定增項目集中於中小創板塊,中小創估值仍舊比較偏高,大部分標的業績改善幅度並不及預期,導致整體估值一直下移。

03

私募紛紛“離場”?

華爾街見聞摸底多家曾發行定增資金的私募,均表示未來產品線將不涉及定增項目,會專注於二級市場投研。

“不管是傳統的多頭私募定增還是量化定增,未來定增市場拼的是研究實力,定增市場將更加側重於對公司基本面研究,看重公司未來成長價值,而非過去講故事、拼概念。”私募排排網劉有華對華爾街見聞說道。

他續稱,證券類私募在參與定增的支付方式和形式上,可以考慮用定向可轉債形式。即使極端下跌的行情時,收益也會有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定增市場出現可能回暖的政策信號。

11月9日,證監會新聞發佈會釋放了鬆綁再融資的信號,提出前次募資基本使用完畢的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不受18個月融資限制,但相應間隔原則上不少於6個月。

這會是又一輪定增潮的起點嗎?

金融人的雙十一,

見聞會員 7折 優惠!

大撤退信号:私募定增基金正在加速“散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