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趴在山上打伏擊,敵方指揮官用望遠鏡應該可以看到,為什麼還能伏擊成功呢?

大唐雷影視


這種情況只會出現在抗日神劇裡。伏擊戰,首先必須要選個好地形,峽谷地帶適合口袋陣,隘口地形適合分段切,渡河地點適合半渡而擊。但是無論碰到什麼好地方,能成功埋伏不被敵人發現才是第一要務。這就需要提前做好掩體,要麼藉助自然掩體,比如植被等,要麼就是挖坑道。甚至需要提前在距離伏擊地點較遠的地方事先準備,等敵軍進入伏擊圈之後迅速行動,搶佔高位有利地形打他個措手不及。真像題中描述的,敵軍用望遠鏡都看到我軍了,我軍竟然還能成功伏擊,那不是日軍不狡猾 ,而是我軍有神一樣的導演和編劇在保佑著,不贏才怪。


日軍真要那麼好收拾,還會有幾千萬軍民傷亡?

其次,找到了好地方之後 ,你還得保證日軍會經過這個地方。如果選好的伏擊地點是日軍前進的必經之路還好,如果不是,那就要想辦法把敵軍往這個方向引。比如武漢會戰時期,國軍第三十一集團軍第十三軍第一一零師第三二八旅第六六五團廖運周部,就是利用了這種戰法,在湖北和江西交界處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他先是把一個營的人派出去,分兵兩部分,一部分把守住日軍前進路上的幾個險要山頭,餘下部分繞到後路準備堵截。日軍被山頭國軍阻擊之後,見此路不通,想退走,這時候包抄的隊伍又堵住了後路,日軍以為被包圍,只能改道進入了湖北和江西交界處的一條道路想要突圍,而走這條道路必須要經過一個隘口,而這裡正是廖運周主力埋伏的地點。廖運周部待日軍先頭部隊通過之後,突然從中間切斷了先頭部隊和後續輜重隊伍之間的聯繫,兩頭再一截擊,日軍前後無法相顧,最後留下了一地的輜重和幾百具屍體潰散而逃。

抗日名將廖運周將軍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場伏擊戰要成功,是需要下很多功夫的。

首先,要知道,廖運周主力埋伏的地方,是個小山包,當時距離日軍也就幾十米遠而已,為什麼日軍只是警惕性的通過,而沒有對周圍地形仔細偵查後再通過?因為之前廖運周派出了部分兵力對日軍進行了騷擾式的襲擊,使日軍不敢遲滯太久,只能快速通過,日軍只能賭這裡沒有國軍。這是心理戰!

其次,日軍本來是不經過這裡的,廖運周分兵襲擾,讓日軍只能走這條道,而這裡比其他地方更適合打伏擊。這叫有條件上,沒條件就製造條件。這可不是隨隨便便把隊伍往那一擺就能打贏的。

最後,憑什麼廖運周能夠在人數和裝備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獲得對日軍的壓倒性勝利?除了掌握佔據把握戰機之外,知己知彼也很重要。日軍先頭部隊戰鬥力非凡,但是輜重部隊卻是弱雞,這是日本的軍事文化傳統決定的。日本軍隊文化的發展史大概是這樣的——明治維新之前,日本陸軍是軍中老大,海軍是後媽養的;甲午海戰之後,海軍大展神威,於是陸軍部和海軍部各種爭風吃醋,直接導致了後來的武漢會戰期間,陸軍部和海軍部各種協調不暢,協調不暢的後果是,在之後的張鼓峰和諾門檻戰鬥中,日本海軍部沒有全力運送兵員和輜重後勤支援到內陸,導致內蒙地區的日軍不管是人數還是補給輜重都跟不上,結果是日軍被蘇軍大敗……扯遠了。即使是同屬兵種,上戰場的對搞後勤的也是極度鄙視的。總之日本人在自己的內部都奉行這種唯我獨尊的惡習,那麼同樣屬於陸軍,打先鋒的日軍是極度被重視,運輜重的則嚴重被輕視,在訓練、裝備以及保護方面,輜重部隊幾乎也是後媽養的。他們根本不去過多考慮萬一輜重後勤被端了是什麼後果。所以廖運周可以輕易的把日軍先頭部隊和輜重部隊切開了打,因為日軍很多時候真的顧頭不顧腚的。

歸納起來,打伏擊戰考驗的其實是對戰局的把控,對戰機的把握,還要知己知彼,更要果斷出擊。其實,抗戰史上,先烈們不管是打正面戰還是伏擊戰,大多時候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今天我們很多神劇,把來之不易的勝利歸結於敵軍的愚蠢,這是非常不合事實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獨釣寒江


我生活在太行山區,平常喜歡戶外運動,也算是半個軍事迷,年輕的時候曾經到抗戰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神頭嶺和響堂鋪伏擊戰遺址探遊,還曾有當時參加支前的老人,給我們講解了一些細節。

千萬別被電視劇,尤其是現在的抗日神劇所欺騙。電視劇裡的打伏擊,就是我們事先挖好了戰壕,把部隊埋伏進去。等敵軍一到,我軍一通手榴彈轟炸後,衝鋒號一響敵軍投降,我軍大獲全勝。如果這麼簡單,誰都可以當將軍指揮戰爭了。

伏擊戰是軍事戰術中,最具作戰智慧和指揮藝術的戰術之一,它需要指揮員有極高的戰術修養,強大的心理意志力,以及對敵我雙方力量的瞭解。尤其對伏擊地點的選擇,伏擊前的埋伏準備,都需要一絲不苟認真細緻。

據資料記載,為這次伏擊戰,總指揮徐向前副師長,曾經數次深入響堂鋪查看地形,親自制定埋伏措施。

每一場戰鬥,都是敵我雙方指揮員鬥智鬥勇,戰鬥意志和指揮藝術的較量。彼此都熟悉伏擊和反伏擊戰術,伏兵過近容易暴露,伏兵遠了,又不利於突然襲擊。所以伏擊地點的選擇正確與否,是決定伏擊戰是否成功的關鍵。

響堂鋪地處河北涉縣和山西黎城之間,中間是東西向的一道河谷公路。南北兩側是高山,南側山勢陡峭,不易大部隊埋伏,北側山勢較緩且谷口溝壑較多,易於埋伏部隊。當時,一二九師參與這次伏擊戰的部隊,大部隊就埋伏在北側,南側只有少量的警戒部隊。

埋伏部隊有山谷溝壑作掩護,且當時的樹木植被茂盛,儘管是初春,仍然為部隊提供了很好的掩護。不要說敵軍指揮官用望遠鏡看不到,就是沿路放出的偵察兵也很難發現。

此次伏擊戰取得了圓滿勝利,炸燬日軍汽車181輛,繳獲迫擊炮,重機槍及各種槍支三百多支,以及其它軍用物資。

軍事戰爭指揮也是一門藝術,是雙方指揮員的智慧和勇氣的較量。決不像那些神劇所描述的那樣奇葩。戰爭是人類的災難和罪惡,維護和平消滅戰爭,才是人類發展的最高願景。


無奈且向上


在我老家曾經發生過一次對日寇的成功伏擊,一戰殲滅了日軍70多人。

當時小日本從縣城裡出動了300多人的討伐隊,打算攻打駐紮在我們鎮的抗日武裝。

這個消息被我方知道後,提前埋伏在了一座比較高的山上。

(類似於上圖這樣的山)

不要小看日軍,他們在行軍的時候為了避免中埋伏,會將部隊分成前中後三軍,如果其中一支隊伍受到攻擊其他兩支會迅速支援,將伏兵擊退。

當時是下午3-4點鐘,因為正是初夏,平原上的莊稼綠油油的,山上的樹木也非常茂盛,在裡面藏著人根本就發現不了。

戰鬥是在黃昏打響的,日本前鋒想佔領的那座小山正是我軍的伏擊地點,正在他們往山上爬的時候,忽然四周槍聲大作,頃刻間日軍就死傷過半。大概一個小時之後,日軍後續部隊陸續投入戰場,但是天已經黑了下來,藉助夜色和樹林的掩護還有對地形的熟悉,我軍逐漸佔據上風。戰鬥持續了一夜,最終以討伐隊失敗而告終。戰後統計,打死日軍70多人,我方犧牲30多人。

我方之所以伏擊成功,以下幾點因素不能忽視:

  1. 信息靈通。日軍動向被我軍提前知道,才能夠從容佈陣。

  2. 地形熟悉。參加伏擊的官兵大多是當地人,對這裡的一草一木熟悉無比,知道在哪裡設伏。

  3. 季節優勢。當時正值盛夏,到處鬱鬱蔥蔥,日軍難以發現隱藏其中的伏兵。

  4. 日軍驕橫。日軍出動了300多人,武器裝備遠超過我軍,根本沒把我軍放在眼裡,更想不到我軍前出數里進行設伏!

後續,這一戰之後小日本損失慘重,知道了我軍的厲害,從此很少出去掃蕩,讓老百姓在過上了一段難得的安穩日子。所以說,和平是打出來的!


歷史風暴


很多人沒有生活經驗,所以無法理解。

舉個例子吧,我老家屬於江南丘陵,地理成績好的同學應該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吧。我家100米外就是山,山不高,林也不密。小時候條件差,需要山上去砍柴,既可以用來做飯,還可以冬天取暖,當然了,挑到市集上去還可以換錢。

所以,當年的我以及我的小夥伴們的主要工作是什麼應該知道了吧。但是,但是但是,我們那裡的山都是有主的,山上的樹木,柴草也是有主的,看官看到現在明白了嗎?

我們經常去砍別的村莊的山上的樹木柴草!而別的村的山是有人看護的,看山人,護林人,明白了吧?

那麼,問題來了,我和我的小夥伴們是怎麼把柴砍回來的呢(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是偷回來的)?

其實很簡單啊,山那麼大,林那麼密,藏個人太容易了,我們十來個小夥伴往山上的樹林裡一鑽,護林人就算看見我們進去了也是隻能望林興嘆的!碰到心狠的護林人,他會在我們回家的必經之路上躲著,等我們回家的時候抓人。我有一次就是這樣被抓了,當時我挑著近百斤的柴火在山道狂奔,後面的護林人一邊大喊“站住”一邊狂追。只要我跑出他村的勢力範圍我就可以耍賴了啊,可惜😭……看看沒希望了,我把扁擔一扔,準備視死如歸。突然一聲“表叔”把我驚呆了,那位鬍子拉碴的中年大叔對著我點點頭,笑笑,“是表叔啊,你回去吧,柴挑走吧。”感謝我爺爺,娶了他老姑奶奶,讓我逃過一劫。

太行山,大山啊,地形複雜,搞個埋伏還是可以的。想當年,我爺爺帶村裡人躲鬼子,我們那裡的山,日本人都難發現。抗戰時期,我們老家村裡沒有人死於鬼子之手


家有兒女初長成呢


讓我們來通過模擬一場抗戰時期的伏擊戰來問答這個問題。

參戰的部隊分別是我八路軍一個主力團和日軍一箇中隊,兵力為1200人對180人。

時間為1940年10月末,地點在山西某處山區,山上無植被。

我軍主力團李團長得到情報,日軍一箇中隊將在第二天越過我主力團防區到丁村執行掃蕩。李團長決心在日軍前進途中設伏消滅來犯之敵。

從日軍駐地到丁村全程60公里,日軍採用摩托化行軍方式,大約三個半小時到達。

經過仔細觀察,沿途共有三個設伏地點可共選擇。

地點A地形最佳,便於我軍隱弊和射擊,但離敵軍駐過只有10公里,戰鬥打響後敵軍駐地的一個大隊的援軍會迅速趕到,有可能對我軍實行反包圍。

地點B地形次之,也便於我軍隱蔽和射擊,離敵軍駐地33公里。缺點是設伏戰場長度不足,不足以形成有效的包圍態勢。

地點C地形最不理想,設伏的山樑過於平緩,不利於我軍隱蔽和防衛。好處是此處離敵軍駐地45公里,便於我軍快速撤離戰場。

經過仔細權衡,李團長決定將地點C列為預設戰場。他的部署如下:

一、一營做為團主力承擔伏擊任務,配屬團迫擊炮排和二營二連。在伏擊戰場利用地形在預設戰場的進口、最高點和出口分別設置三個觀察哨點。在山谷兩側利用地形構築四個連兵力的野戰工事並做好偽裝。在工事後200米處建立隱蔽點,戰鬥打響後迅速進入射擊位置。

二、二營一連在戰場出口處公路上埋好地雷並負責打掉頭車堵住出口。

三、二營三連在戰鬥打響後負責堵住打掉尾車堵住入口。

四、三營負責打援,在敵援軍前進沿途利用地形建立四道連、排級阻擊點,阻擊和延緩敵援軍。

五、團指揮所、衛生所、擔架隊設在戰場西側五百米處,四營做為團預備隊。

第二天,各參戰部隊按部署進入攻擊位置,上午10時20分,最高點觀察哨發出敵軍進入伏擊圈的情報。團指揮所隨即下達總攻命令,二營一連首先拉響地雷摧毀敵軍頭車,與時同時二營三連迅速擊毀敵軍尾車,並在300米後的隱藏點迅速跑到入口處,利用公路兩側路基做為掩體向敵軍射擊。隨後一營進入山谷的野戰工事對敵發起總攻。

戰鬥進行了兩個半小時,全殲日軍一箇中隊。敵援軍被三營有效的阻擊和牽制,待敵援軍趕到戰場時,我軍早已撤離了戰場。

從這個模擬戰例我們可以看到,伏擊並沒有像影視劇拍的那麼簡單,你當敵人都是傻子呢。在部隊行軍途中,都會有斥候在前面探路的,比如團一級部隊的行軍,一般由一個營擔任前衛,擔任前衛的營會派出一個連做為搜索連為大部隊探路;團部和直屬分隊會和主力營做為中衛行軍;擔任後衛的營會派出一個連做為收容隊收容掉隊的官兵。

要想打好伏擊戰,一、要有可靠的情報,二、在敵軍行軍途中有合適的伏擊地點,伏擊地點並不是越利於伏擊就越好,你明白的道理敵軍自然也明白。歷史上成功的伏擊戰往往並不是最有利的地形,而是敵人最想不到的地形。另外伏擊地點的選擇還要方便我方迅速撤離戰場,戰場形勢往往瞬息萬變,你想打敵軍,敵軍說不定會反過來給你咬了一口。三、要有預備隊隨時補缺,打伏不留預備隊的指揮員絕對不是一個好廚師。四、要有打援部隊,你打敵人,敵人一定會增援。翻開戰史因為打援不利而使伏擊失敗的戰例比比皆是。五、在打之前要提前謀劃好根據地,打完後敵人會找你報復,你的部隊需要時間休整,傷員需要時間療養,沒有根據地麻煩的很。

另外想說明的是,伏擊戰場除非是非常利於隱蔽和射擊,這種概率太小了。一般情況下,主力部隊都會在預設戰場後方隱藏,一線只會利用地形設置有限的觀察哨,必竟敵軍的斥候也不是吃乾飯的。只有在戰鬥打響後,主攻部隊才會進入攻擊陣地。影視劇裡關於伏擊戰鬥的場面基本可以一笑了之。

最後,任何伏擊戰,打頭,打尾,打援是成功的三要素。


憤怒的小蟻


因為我們的伏擊尖兵隱蔽偽裝做的好。


抗戰時期的隱蔽偽裝,主要以自然偽裝為主,也就是遮蔽物偽裝,那個苦難輝煌的年代,我們沒有迷彩服,也沒有敵人給我們造,因為敵人也沒有迷彩服。


咱們的部隊打伏擊的時候,會選擇有利地形,就一名觀察員進行戰場態勢感知,發現鬼子來了,對不起了,打你丫。電視劇拍攝,你如果不露出點演員,就一個山頭,也表現不出宏大場景啊。如果按實戰來拍,伏擊準備就不用演員了,反正也看不著。


另外不要迷信望遠鏡,八倍,屁用不管。電視劇裡的望遠鏡視角,就是在視頻上加了一張模擬望遠鏡分劃的PNG圖片,實際上遠沒有那麼清楚,鬼子指揮官看不清啥,就是看個大概地形。

不信,我給你拍個照片。我的望遠鏡和我樓下不知道誰的汽車。


軍林天下


聽過本村瓊崖縱隊老戰士說過一次伏擊:他們瞭解到鬼子當天晚上會來偷襲,先在甘蔗地裡埋伏好,把枯的甘蔗葉鋪在路上,半夜裡聽到多人踩甘蔗葉的聲音,一陣齊射馬上就開溜,不能等鬼子反應過來,他們有機槍!第二天發現現場有血有彈殼,伏擊成功了!會不會誤擊百姓?不可能,那個年頭,誰敢一夥人靜悄悄走夜路?


吉家凡


講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經歷過的一個現象,也許和題目上這個現象有一些相似。

老家在農村地區,植被比較多,經常容易把手機丟在草邊上,怎麼找都找不到。突然有人告訴你,手機就在你不遠處想草邊,這時候你你再一看,好明顯啊,手機就在那裡。但別人沒有告訴你之前,就是沒有發現!

另外,不知道大家玩過望遠鏡沒有,再用望遠鏡的時候,的確能看到更遠處的東西,但相對應的,望遠鏡裡面的視野範圍要遠低於平時的視野範圍!你能非常清楚的看到某一個小範圍,但其他地方就看不到,只能移動。

以上只是兩個比較表面的現象。實際上,伏擊想要成功,有兩個重要的要素。

第一,提前知曉敵方的行動,做好準備。比如說要提前選好伏擊地點,找好隱蔽物。北方的山上也並不是光禿禿的,雜草灌木石頭還是有的,實在不行也會挖溝打洞。



第二,避開敵人的偵查。想要避開敵人的偵查,不僅要偽裝的很好,還取決於敵人的偵查手段。在抗戰期間,一般軍隊都會配有偵察兵,日本人也不例外。但是,因為日本初期的一些大勝,導致日本人比較驕傲輕敵,部隊出擊時偵查往往沒有到位。

以上,純屬個人胡說八道!


胡史亂翔


人間正道是滄桑,楊立青面對青花寨主的質疑,就回答過,地圖也分深淺,上面有很多玄機,勝過千軍萬馬。

林彪,粟裕,劉伯承,陳庚就是共產黨軍隊的佼佼者,都能將紙上談兵,變成天兵神降,讓人不得不服。

為了保證“遼瀋戰役”成功,林彪讓楊立青造一個假野司,根據地圖敵我走向,向國民黨發送假信息,麻痺國民黨,隱藏共產黨軍隊向錦州進軍的目的,出色完成了任務,才有錦州戰役的勝利。

所以看地圖的水平決定了伏擊戰的勝負,水平高的可以讓對方防不勝防,總在對方想不到的地方出現。

地圖是風水學中的一門,屬於玄學,只可神會不可意會,說不清楚的。

電影,電視劇的編劇也不會懂,所以無法表現出來,只能將對手醜化。


光芒萬丈34957


千萬不要試圖通過看現在的電影來理解當年的人民軍隊(60年代的軍教片還是不錯的)。事實上,算是北方10月左右的山頭上,也並不是真的只有砂石,地表還是有植被的。人民軍隊也很善於開挖塹壕,將自己藏到地下。如果塹壕的偽裝做得好,即便是直接用望遠鏡觀察,也不一定能夠發現地表以下隱藏的軍隊。

這裡說的隱蔽,不光是簡單剷起地表的植被和表土,然後將其蓋在塹壕前面的胸牆上,甚至有些部隊在地形比較糟糕,敵方擁有較高警惕性的情況下,會將塹壕挖出的土運到塹壕後放再處理掉,避免因為浮土暴露塹壕。類似的戰例在抗戰期間是出現過的。二戰期間更是如此。大部分情況下,手拿望遠鏡的敵方指揮員並不可怕,但如果是經驗豐富的偵察兵或者炮兵觀測員,那麼就相當要命了。

我們可以看一下1940年10月關家腦戰鬥期間由徐肖冰先生為彭德懷司令拍攝的那張著名的照片。照片中彭總正在使用望遠鏡觀察戰場,而他正站在一道塹壕中。塹壕的深度並不大,但看得出周圍佈置了大量用於偽裝的植被。

現實中,如果敵方擁有航空兵的支援,塹壕還要進行進一步的偽裝,包括參戰部隊也要進行偽裝。作為一支由農民子弟組成的部隊,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土工作業和隱蔽方面被認為是二戰中最優秀的,不弱於同樣善於偽裝和挖掘的蘇聯紅軍和日本步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