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蘇27?

鄧賢輝


蘇聯在二戰後只研製了三種半戰鬥機。

第一種是米格15系列,到米格21 達到頂峰,蘇霍伊改進到蘇-15才終結。

第二種是米格25,第三種就是蘇27。

米格飛機都是體積小,重量輕,重視機動性的前線戰鬥機。但是性能上總是有缺陷。火力不足,航程短,不具備全天候能力,沒有對地攻擊力。

蘇聯曾希望用變後掠技術改善前線戰鬥機的缺陷,但是不成功。變後掠技術只適合截擊機和遠程對地攻擊機,執行遮斷任務。同期美國的變後掠技術也不成功。F-111過於笨重,F-14也是遠程截擊機,機動性也不突出。歐洲的狂風也是截擊機和對地攻擊機分開的,一機多型。


真正和西方接軌的戰鬥機就是蘇27。在航程、速度、機動性、載荷能力、航電設備和發動機上達到了可以與美國抗衡的程度,更是超過了西歐各國研製的所有戰鬥機。雖然在航電上很差,但是不可否認,蘇27是唯一可以和F-15對抗的機型。其他飛機根本不具備這個資格。


天明遙遙山海關


蘇-27是俄羅斯典型的第四代重型戰鬥機,主要針對機型是美國的F-15,它是由蘇霍伊設計生產的單座、雙發、全天候重型戰鬥機,北約代號:側衛。其具備遠航程,作戰半徑達1500公里。重武裝。搭載兩具AL-31F渦扇發動機,擁有超強的機動性。蘇-27最典型的高攻角機動動作便是普加喬夫眼鏡蛇特技,而巴倫支海上空手術刀事件是蘇-27第一次在西方世界亮相。

1960年代末,美國為了應對米格-21、米格-25而相繼推出了F-15、F-16,並形成高低搭配的局面。而當時的蘇聯自然不甘示弱,並提出了針對這兩種新型戰鬥機計劃。經過蘇聯評估,他們最終確定了蘇-27和米格-29的高低配機型。蘇聯空軍對蘇-27提出了遠航程和大載彈量的要求。研發任務由帕維爾·奧西波維奇·蘇霍伊擔綱,他去世後米哈伊爾·佩特羅維奇·西蒙諾夫接任。

1977年5月20日,蘇-27的原型機T-10首飛成功。而蘇聯通過間諜馬裡安·佐查斯基得到F-15的數據後,發現蘇-27性能堪憂,所以進行了大幅度改進。原型機的氣動佈局進行重新設計、進氣道也進行修改,發動機艙也重新設計。這大幅度提升了蘇-27的機動性。蘇-27問世後便憑藉卓越的性能技驚全球,在1986年至1988年創下27向世界紀錄。1989年蘇-27更是在巴黎航展上大放異彩,飛行員經過2300公里不加油奔襲,並作出眼鏡蛇機動,在完成筋斗動作後安全降落。

蘇-27最驚險的動作當屬1987年9月13日在巴倫支海上空執行任務,當時一架蘇-27奉命驅逐挪威海軍P-3B反潛機。蘇-27突然減速後,加速從P-3B機腹下穿過,後垂尾將P-3B右翼發動機劃破,差點釀成墜機事故。


航空之家


蘇-27大概是20世紀最“矛盾”的一種飛機。從氣動佈局上來說,與因設計上刻意避免F-111B的痕跡而拉開兩臺發動機的間距而誤打誤撞形成升力體佈局的F-14不同,蘇-27在設計之初就運用了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的空氣動力學研究成果。

因此先天就有很好的氣動設計底子。蘇-27經常被評價為“補出來的”飛機,從T-10原型機到蘇-27S之間的巨大差異,也能體現該機在設計過程中的反覆和修正。蘇-27在同代戰鬥機當中擁有最大的機體,這一方面與蘇軍對於該機在航程、火力方面的要求有關,但也不能忽視該機設計時蘇聯較差的材料技術和電子工業水平產生的影響。而從後來蘇-27憑藉其巨大的機體平臺發展出包括制空型戰機、多用途戰鬥機、艦載戰鬥機、戰鬥轟炸機甚至海上巡邏機來看,蘇-27反而從龐大的機體設計上“因禍得福”。

事實上,從蘇-27最終發展為蘇-35S、蘇-30SM和殲-11D、殲-16來看,該機可以認為是一種基礎設計遠比製造水準超前的飛機,換句話說,直到蘇-35S和殲-11D的出現,蘇-27才真正將其原始設計的潛力發揮到了極致。

蘇-27真正的問題是成熟得太晚,與當初預想中在歐洲大陸上與北約集團的F-15、F-16和“陣風”、“颱風”等戰機對峙不同,由於蘇聯的解體,蘇-27實際上在被中國空軍看中以後才真正派上了用場、並獲得了發展成熟的機會。然而到蘇-27的“完全體”出現時,第五代戰鬥機早已量產並服役,這使得蘇-27發展至今陷入了不尷不尬的境地——繼續改進蘇-27意義已經不大,而面對第五代戰鬥機其代差又難以彌補。可以說,蘇-27在設計上是相當優秀的機型,但“大器晚成”令它錯失了最佳的發展機遇。


軍機圖


(蘇27服役時間晚於F15)

蘇27這飛機是一款爭議很大的飛機,網絡上對其評價褒貶不一。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獲悉了美國開始研製新一代高性能制空戰機(F15)後,就針對性的開始了PFI計劃(未來前線戰鬥機計劃),也被稱為反F15計劃(Anti-F15)。但是因為技術、設計等原因蘇27直到1979年才完成設計定型,1984年裝備部隊。而F15在1976年就已經裝備部隊,1979年就在以色列手中經歷了第一場實戰。

(蘇27M基礎上加裝矢量發動機而來的蘇37,三翼面佈局提升了靜不穩定度)

蘇27因為研發時間較晚也因禍得福,諸如靜不穩設計、電傳操控系統、邊條翼技術、翼身融合技術都應用到蘇27上,讓蘇27相對於F15獲得了一些優勢,但是這種優勢的效果並不明顯。比如蘇聯出於穩妥目的,靜不穩設計的蘇2只放寬了2%左右的靜穩定度,跨亞音速和超音速段還會變為靜穩飛機,靜不穩設計對蘇27帶來的機動性提升非常有限,直到蘇27M項目變為三翼面佈局後,靜不穩係數放大到7%左右。同時蘇27的飛控雖然被稱為電傳操作系統,但其實只是俯仰控制是電傳操控,水平控制仍然是機械操控,這種半吊子的模擬式電傳飛控並不比F15的電子增穩式式飛控強到哪去。

(蘇27空重甚至高於雙座的F15E轟炸型)

同時蘇27的機體超重的問題一直存在,早期蘇27的空重在16.8噸左右,而F15A只有12噸多,即便升級到F15C後也才13噸多。兩者使用的發動機:早期AL31海平面最大推力12噸多,早期F100海平面最大推力10噸多。看似蘇27通過發動機將重量大的問題彌補了,但是發動機最大推力只是0海拔高度的一個測試值,在高空不同速度段下最大推力會有明顯變化,在常規格鬥速度段0.5-0.8馬赫階段,Al31的最大推力比F100高不了多少,同時F100先進的數字話發動機控制系統在變化推力時反應更迅速,這讓AL31相對於F100空有一身“蠻力”卻無法發揮出優勢。也讓蘇27在垂直機動方面被F15壓制。

(蘇27機翼設計存在明顯缺陷)

同時蘇27的寬間距發動機佈局帶來的滾轉力矩增大問題,嚴重影響了滾轉性能,而後掠式機翼由於機翼剛度不足、抗扭力差而無法在機翼最外側設計副翼舵面,進一步惡化了滾轉性能。而後緣後掠式機翼設計因為翼根翼尖氣流散發不同步的問題,造成蘇27的可控迎角性能非常差,只有28度。而美國的F15可控迎角為40度,F18更是高達60度。至於“眼鏡蛇機動”這樣的瞬時大迎角機動,屬於不可控的大迎角機動,本事也是蘇27在達到迎角界限時機頭失控突然上揚,直到機頭達到110度左右迎角時才會恢復控制進一步改出,最終變成所謂的眼鏡蛇機動。而早在蘇27出現之前,美國飛行員博伊德就在F100戰機上就發明出來了,當時被稱為“平底鍋煎小鳥彈”,而後來瑞典的薩博35也可以做出類似眼鏡蛇機動的動作。

(蘇27改進型號繁多,圖為蘇34)

而蘇27的優勢在於大內油帶來的無與倫比的大航程,還有可觀的改進升級空軍,蘇27後來發展出多個型號,銷售多個國家。


兵器次元


蘇-27綜述

蘇-27,北約代號“側衛(Flanker)”,是俄羅斯現代作戰飛機的巔峰之作。側衛是一種雙發、超音速、高機動性能空中優勢戰鬥機,用來與美國研發的F-15”鷹“戰鬥機進行對抗。其擁有相當出色的超視距交戰能力以及由優秀的低速大迎角機動性能帶來的近距格鬥能力。通過所裝備的雷達與極具隱蔽性的紅外搜索與追蹤系統,側衛可以使用一系列雷達或紅外製導彈。側衛同時也擁有一套頭盔瞄準系統,飛行員只需要看向目標就可以將其鎖定。除了強大的空對空作戰能力,側衛也可以裝備炸彈和無制 導火箭彈去完成對一些對地打擊任務。


蘇-27戰機

蘇-27戰鬥機是中國空軍裝備的第一款第三代戰鬥機,對於中國空軍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蘇-27配備的AL-31F渦輪風扇發動機讓中國的殲-10戰機項目涅槃重生。蘇-27及其中國國產化型號已經成為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的重要作戰力量,而其改進型號,被譽為“終極側衛”的蘇-35戰鬥機,也已經進入中國空軍服役,不久前就已經在南海進行戰鬥巡航。


戰巡南海的中國蘇-35戰機

蘇-27創造的奇蹟與歷史

時至今日,蘇-27依舊保持著27項國際航空聯合會認可的世界級飛行記錄,在所有創紀錄飛機中名列前茅。在蘇-27的基礎上,蘇霍伊設計局發展出了一個擁有多型戰機的戰機家族,這一家族包括蘇-27UB 雙座戰鬥教練機、蘇-33艦載戰鬥機、蘇-30多用途戰鬥機系列、蘇-34 戰鬥轟炸機以及經過深度現代化改進的蘇-35戰鬥 機。 為了實現這些驚人的成就,蘇-27的研發者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研發過程。這型擁有現代化外形、能夠保衛俄羅斯以及其他使用國家領空的戰機的研發離不開許多工程師、設計師、科學家、飛行員的努力。蘇-27戰機研發中最為重要的力量就是蘇霍伊設計局與阿穆爾共青城飛機制造廠組成的設計製造團隊、土星-留裡卡設計局的動力系統團隊、提赫米洛夫儀器儀表研究所的雷達開發團隊和三角旗設計 局的導彈武器團隊。除了上面所說的機構,蘇-27戰機的研發還得到很多科研機構的協助,包括茹科夫斯基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TsAGI)、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CIAM)、俄羅斯國家航空系統 研究院(GosNIIAS)。其他的一些設計局、研究所設計製造了蘇-27戰機的不同系統。

1970 年,蘇霍伊設計局初步設計出了一種新戰鬥機方案,內部代號為T-10。這個版本的設計方案採用了一體化氣動佈局,飛機的機翼與升力體機身平滑連接,兩個各自獨立的發動機吊艙安裝在機腹。這樣的一體化氣動設計使得戰機的氣動性能有了明顯的提升,也提供了更加寬敞的內部空間去佈置油箱還有其他設備。為 了讓戰機能在較大的速度、高度區間上實現期望的飛行性能,新戰鬥機的機翼前緣根部採用了尖拱型邊條。設計者們認為翼根邊條可以確保戰機在超音速飛行氣動中心發生移動時保持高升力特性,同時能生成邊條渦提升機翼以及各個控制面的效率。



第一架原型機T-10-1

蘇-27戰機採用機翼在前,水平安定面在後的常規氣動佈局,水平尾翼安裝在分離的發動機吊艙外側 的承載樑上,雙垂尾則分別安裝在發動機吊艙上方。飛機的操控由全動水平尾翼、副翼、舵面實現。機翼的增升裝置是襟翼。為了讓發動機可以在任意速度與高度達到最佳性能,安裝在邊條後下方的進氣道可以通過斜板進行調節。機體的前部安裝有雷達並罩有透波材料製成的頭錐,以及擁有全向良好視野的座艙。



T-10-3原型機

為了減小阻力,機體的前部更改了設計:座艙附近機體的橫截面積減小,座艙蓋最大橫截面積減少同時 也向後移動了一些,增加機體前部第一個油箱附近的橫截面積了。尾椎和機體之間引入了佔據尾椎的全 部長度過渡段,同時減少了尾椎的橫截面積,尾椎形梁的佈局進行了更改,末端變為圓柱形,併成為後 油箱的一部分。這樣,內部油箱的載油量提升到了9.4t。機身下的發動機吊艙也經過修型,在減輕了 重量的同時也適配了上置附件機匣的 AL-31F 發動機(T-10-3 與 T-10-4 安裝的是下置附件機匣的的 AL-31F發動機)。在進氣道總體氣動佈局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在進氣道的下表面加裝了輔助進氣門, 在進氣道內增加了防止外來物破壞(FOD)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在滑行、起飛滑跑階段放下防護格 柵,阻止外來物通過進氣道進入發動機。


T-10的進化

蘇-27戰機的武器裝備包括30mm口徑高射速航炮,R-27中距空對空導彈,R-73 與 R-14 近距空空導彈,可以攜帶8枚導彈,包括4枚R-27導彈或R-27E改進型遠距雷達/紅外製導導彈。

蘇-27的41項世界紀錄

1986 年年末,媒體報道了蘇聯新飛機——P-42 創造的爬升率新紀錄。 1986 年10 月27日,飛行員維克多·普加喬夫創造了 25.4s 爬升到 3000m 的紀錄,而10月15日他剛剛分別在 37.1s,47.0s和 58.1s內爬升到 6000m,9000m和12000m,以2s的優勢打破了由美國飛行員史密斯駕駛F-15創造並保持了十年的爬升記錄。創下這一紀錄的飛機分類為噴氣機以及 12~16t 的勤務飛機,這樣的分類讓富有經驗的航空專家感到十分驚訝,很快他們就意識到 P-42 背後隱藏著蘇聯新型戰鬥機蘇-27。 問題是 20t 級的飛機無論如何不會歸類到 16t 及以下飛機的行列。國際航空聯合會公佈的信息顯示 P- 42 的起飛重量是 14,100 kg,這比蘇-27 的空重還要輕了2噸,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為了創造紀錄。 蘇霍伊設計局領導層決定用蘇-27 的第一批原型機中剛剛完成測試的T-10-15來進行改裝。總設計師米哈伊爾·西蒙諾夫稱,這架飛機不同尋常的編號是由於以下原因:“P-42 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衛國戰爭的轉折點——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在那場保衛家園的戰役中,蘇聯的航空工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架飛機拆除了火控系統以達到設計要求的重量。除此以外, 縮短了尾椎,減小了垂尾的面積,拆除了減速傘和腹鰭,固定了機翼的增升裝置,更換了一個更輕的金屬雷達罩,並採取了其他一些 措施來減輕重量。每次進行創紀錄的飛行時,飛機的油箱中的燃油十分有限,只夠完成起飛、完成科目、降落而已。設計師還嘗試給發動機增加推力,每臺發動機增加了超過1000kg的推力(國際航空聯合會的記錄中發動機是R-32,推力是13.6噸)。這些措施讓飛機在起飛的時候推重比達到了2, P-42在垂直爬升狀態中可以持續加速至突破音障。


創造紀錄的P-42飛機

蘇-27座艙

蘇-27三視圖

未完待續……



漢魂威龍


蘇27是俄羅斯的經典的三代機,由蘇霍伊設計局設計,是一款經典的單座雙發全天候重型空中優勢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各種任務,雖然蘇27的機動性在三代機也是很好的但是主要還是以在本土作戰為主。對外攻擊主要以米格29為首。



蘇27是屬於由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設計的氣動外形,採用了和米格29近似的外形,都是流體學院的作品,都採用了翼身融合技術,懸臂式中單翼,中央升力體佈局使整架飛機給飛機提供升力。


蘇27於1969年開始研製的。於1985年正式服役,進行了多次的推倒重新設計,蘇27比F15要晚10年服役,所以要求在各項性能勝過F15,達到F15戰機的1.1倍戰力。

蘇27在三代機中無論是氣動,航程,機動性,發動機上都是不錯的,但是缺點就在航電上,雷達上,尤其是雷達上,蘇27所用N001雷達由於電子工業的落後,為了追上F15戰機上所用的APG63雷達,不得不採用更大的體積,導致雷達超重幾百公斤,不得不對蘇27進行瘋狂的減重,甚至設計師還拿出現金說出減重一公斤就發多少獎金的故事。





本身蘇27採用中央升力體佈局,機身比較薄。蘇聯的鈦合金加工工藝和複合材料就比不上美國,導致其機身結構強度比F15差很多,比如美國F15用一體成鑄成框架,而蘇27則用拼接框架,雷達超重讓設計師們在飛機上減重,出現了所謂的挎音速陷阱,就是說蘇27可以飛出9G的過載,但在0.85馬馬赫到1.25馬馬赫之間,飛行過載不能超過6.5G。

蘇27空重17.4噸,正常起飛重量22.5噸,最大載油量9.4噸,最大武器載荷7噸,實用升限18000米,最大航程3790千米,做戰半徑1500千米,採用兩臺AL31F渦扇發動機,推力12.5噸,最大飛行速度2.35馬赫。



蘇27在航程,氣動佈局上優於F15,在航電雷達上弱於F15,發動機基本持平,雖然說蘇27在氣動佈局上優於F15,但由於蘇27要求內載油量大,所以機體比F15大一圈,讓蘇27在氣動佈局上的優勢與F15持平了,機動性上基本都差不多。


墨天工


蘇27型戰鬥機作為蘇聯第四代(蘇標)戰鬥機,是蘇聯/俄羅斯的主力重型戰鬥機,於1969年開始研發,由設計師辛波設計,於1977年進行首飛。但是由於多項指標不達標,於1979年西蒙諾夫進行了重新設計,基本上對蘇27的每一個零件都進行了重新設計,我們才看到了今天的蘇27。

準備空中加油的蘇27

蘇27 誕生的時候,空中的天平已經在向西方傾斜,所以,最高統帥部認為他們需要一種新型的戰鬥機來維護西線的空中優勢。當時的西方已經開始了重型四代機的研製工作,其中代表就是美國的F-15戰鬥機,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空中劣勢,蘇聯決定:開啟蘇聯四代機的研製工作。這樣,蘇27的戰術需求就被提出:要求碾壓當時以有的西方戰機,同時還要和西方新研製同級別的先進四代機。事實證明,蘇27確實做到了。在面對F-15時,由於蘇27在設計時採用了升力體佈局,擁有著更加優秀的盤旋性能。並且因為蘇27的內部油箱更大,燃油係數甚至超了28%,可以肆無忌憚的使用加力,這都是蘇27擁有的優勢。

蘇27的假想敵:F-15

而且在面對西方二三代戰機時,蘇27表現一樣驚豔。蘇27可以先利用更加先進的雷達系統發現敵方戰機並且鎖定,在進入射程後搶先發射中距彈,逼迫敵機規避,或者直接擊落。在面對敵方轟炸機時能夠自身掛載的電子戰吊艙,快速穿過西方戰鬥機的掩護,並向轟炸機發射中距彈,在中距彈進入自鎖範圍後直接轉向逃跑,大大提高了截擊作戰的效率。在蘇27完成了他的基本任務後,蘇聯又開始了對他的潛力的全面挖掘。在蘇聯解體前,蘇聯完成了對蘇30、蘇33、蘇34等一系列的改造工作。這些改造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改進蘇27的最終成果:蘇35

蘇聯解體後,其大部分國力的繼承者俄羅斯接管了蘇霍伊的生產能力。然而,隨著五代機的擴散和自己科研實力的落後,俄羅斯的蘇27系列已經越來越難以維護俄羅斯的利益,只好用蘇霍伊的頻繁出口為蘇57的艱難起飛攢下寶貴的盧布。


軍情解析


評價蘇27得評價這個家族!

蘇27機體設計極為優秀,堪稱完美,這麼多年來各個衍生型號都是小改,在非隱身時代堪稱完美,甚至超越F15!

早期雷達一般,現在最新蘇35上面的雪豹則是非同小可!咱中國人搞的雷達據說不比雪豹差!

發動機也是蘇27家族強項,AK31系列如今仍然是中俄軍機標配!蘇35的F117S發動機更是強勁!耐用度比美帝差些!

飛控是早期蘇27家族弱項!但咱中國人擅長,自用殲11 15 16系列都是咱自己的!

至於配用武器和頭盔瞄準等就不再詳述,是另一個問題了!


AK95兔


蘇二七氣動佈局先進但是航電電子落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