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說方言嗎?那皇帝上朝,怎麼聽懂大臣說話?

小遲年年


不會就要學啊,如果當了京官,首先一條,就要把官話說好。如果不會,那就要吃虧了。

歷史上,因為不會說官方話吃虧最多的就是廣東省跟福建省,現在這個兩個地方的人還是有口音,普通話說得不太好。

比如有一位叫林廷美的,永樂年間的進士,是福建人,這哥們長得帥,文章也可以,永樂皇帝殿試,一下就看上他了,準備把他留在身邊,就問他是哪裡人。一答,朱棣的眉毛就皺了起來了,口音太重。朱棣當場就改變了主意,不留身邊了,留在京城吧。

林廷美告退,沒走兩步,又被朱棣叫了回來:老蠻子也,沒若福。

說他是老蠻子,把人家弄到山東當地方官去了。

其實福建林家可不是什麼蠻子啊,他們應該是中原人遷過去的,而且他們說的福建話,其實在唐朝應該是官話,誰知道風水輪流轉,他的話變成了蠻話。

一位廣東人也中槍了,這個人叫黃奇遇,他是廣東揭陽人,潮州人,有一天獲得了跟崇禎皇帝吃飯的機會,可以發表一下建議之類的,結果因為口音重,崇禎壓根沒聽,專聽另一位叫劉湘客的人說去了,劉湘客是陝西人,北方語系,比較好懂。

其實潮州話以前就是陝西一帶說的話,王朔就講:秦始皇說的就是潮州話。

用潮州話讀唐詩也特別帶感,沒想到,風水輪流轉,千年以後,竟然成了難懂的方言。現在潮州話也跟外星話差不多,好難懂。

除了這兩個省,南方各省也有吃虧的,像浙江的吳語。

唐朝時有一個官員叫王伾,他就是說吳語,史書上記載他:唯招賄賂,無大志,貌寢陋,吳語,素為太子之所褻狎

列舉了他的四大缺點:受賄、沒有大志,長得醜,以及說吳語。

那如果官員官話說得好,是有加分的,像明朝的首輔夏言是江西人,人家不但長得帥,青詞寫得好,就是官話也說得好。所以他一說話,皇帝聽著不費勁,都聽懂了,當然容易表現並受到重用。

其實皇帝也很重視 這個口音的問題,雍正皇帝就下令官員必須說好官話:

“朕每引見大小臣工,凡陳奏履歷之事,惟有閩廣兩省之人仍系鄉音,不可通曉……”

我們胡建人跟廣洞人再一次感覺到了深深的傷害。


腦洞歷史觀


這個問題純屬是想多了。古代有“雅言”,就是類似於通行的普通話。《論語》裡說孔子,“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意思是說孔子在讀《詩》、《書》以及贊禮的時候都用雅言。當時的雅言指的就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語言,也就是東周王都洛邑地區的洛語,洛語是當時通行的普通話。春秋時期各國語言不統一,孔子是魯國人,平時都用魯國的方言。

洛語在秦漢時期一直通行。南北朝時期北朝仍用洛語為雅言,南朝則用金陵雅言。隋統一南北之後編《切韻》,隋唐用“漢音”,宋稱之為“雅音”。元以燕山以東地區的漢語為“天下通語”。明代以中原雅音為通行語,但這個中原雅音的基礎是指南京官話。

清代前期仍然延用南京官話為通行語,雍正時期開始推行北京官話,並設立正音館。尤其對於閩廣地區,雍正特別下詔“諭閩廣,正鄉音”,特別提出學習官話,因為官員有蒞民之責,其語必使人人知曉。至今深圳的古城區還有“諭閩廣正鄉音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