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说方言吗?那皇帝上朝,怎么听懂大臣说话?

小迟年年


不会就要学啊,如果当了京官,首先一条,就要把官话说好。如果不会,那就要吃亏了。

历史上,因为不会说官方话吃亏最多的就是广东省跟福建省,现在这个两个地方的人还是有口音,普通话说得不太好。

比如有一位叫林廷美的,永乐年间的进士,是福建人,这哥们长得帅,文章也可以,永乐皇帝殿试,一下就看上他了,准备把他留在身边,就问他是哪里人。一答,朱棣的眉毛就皱了起来了,口音太重。朱棣当场就改变了主意,不留身边了,留在京城吧。

林廷美告退,没走两步,又被朱棣叫了回来:老蛮子也,没若福。

说他是老蛮子,把人家弄到山东当地方官去了。

其实福建林家可不是什么蛮子啊,他们应该是中原人迁过去的,而且他们说的福建话,其实在唐朝应该是官话,谁知道风水轮流转,他的话变成了蛮话。

一位广东人也中枪了,这个人叫黄奇遇,他是广东揭阳人,潮州人,有一天获得了跟崇祯皇帝吃饭的机会,可以发表一下建议之类的,结果因为口音重,崇祯压根没听,专听另一位叫刘湘客的人说去了,刘湘客是陕西人,北方语系,比较好懂。

其实潮州话以前就是陕西一带说的话,王朔就讲:秦始皇说的就是潮州话。

用潮州话读唐诗也特别带感,没想到,风水轮流转,千年以后,竟然成了难懂的方言。现在潮州话也跟外星话差不多,好难懂。

除了这两个省,南方各省也有吃亏的,像浙江的吴语。

唐朝时有一个官员叫王伾,他就是说吴语,史书上记载他:唯招贿赂,无大志,貌寝陋,吴语,素为太子之所亵狎

列举了他的四大缺点:受贿、没有大志,长得丑,以及说吴语。

那如果官员官话说得好,是有加分的,像明朝的首辅夏言是江西人,人家不但长得帅,青词写得好,就是官话也说得好。所以他一说话,皇帝听着不费劲,都听懂了,当然容易表现并受到重用。

其实皇帝也很重视 这个口音的问题,雍正皇帝就下令官员必须说好官话: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事,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

我们胡建人跟广洞人再一次感觉到了深深的伤害。


脑洞历史观


这个问题纯属是想多了。古代有“雅言”,就是类似于通行的普通话。《论语》里说孔子,“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是说孔子在读《诗》、《书》以及赞礼的时候都用雅言。当时的雅言指的就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语言,也就是东周王都洛邑地区的洛语,洛语是当时通行的普通话。春秋时期各国语言不统一,孔子是鲁国人,平时都用鲁国的方言。

洛语在秦汉时期一直通行。南北朝时期北朝仍用洛语为雅言,南朝则用金陵雅言。隋统一南北之后编《切韵》,隋唐用“汉音”,宋称之为“雅音”。元以燕山以东地区的汉语为“天下通语”。明代以中原雅音为通行语,但这个中原雅音的基础是指南京官话。

清代前期仍然延用南京官话为通行语,雍正时期开始推行北京官话,并设立正音馆。尤其对于闽广地区,雍正特别下诏“谕闽广,正乡音”,特别提出学习官话,因为官员有莅民之责,其语必使人人知晓。至今深圳的古城区还有“谕闽广正乡音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