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失去了土地的日本德國那麼富強,而得到土地的蘇聯卻那麼貧窮?

用戶64077400


德國和日本都是作為戰敗國,兩個幾乎被摧毀的國家在不到30年內能重新崛起。而蘇聯作為戰勝國,取得巨大成就和土地後,越來越落魄,最後解體。最本質的區別是一個是工業國,一個是農業國;一個實行市場經濟,一個實行計劃經濟。

圖為50年西德柏林的街景,已經告別了戰爭的陰霾。

德國和日本在1938年二戰爆發以前,就開始實行自由市場經濟,1938-1945年實行國家集權戰時經濟體制,1948年以後走上市場經濟道路。當年兩個遍地廢墟、被分割肢解、被限制生產的戰敗國;一個食不果腹、疲憊不堪、只剩下職業技能、知識經驗和生存下去的信念的兩個戰敗民族,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三的工業強國。

經過西方國家援助,50年代西德逐漸恢復了生機。

德國和日本能夠快速崛起,從外部條件來說,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把西德和日本作為與社會主義國家對抗的的前哨陣地,加以特殊的扶植,例如免除德、日戰爭賠款,同時提供大量援助,提供軍事保護,為兩國節省大量軍費開支,用以經濟建設。

圖為60年代東京,日本1964年已經開通了高鐵。

從德國和日本內部條件來說,這兩國保存了先進的生產力基礎,有相當多受過良好教育的科學技術人才,和相當多的機器設備。德國人和日本人又有奮鬥和進取精神,特別是日本人有一種“臥薪嚐膽”的意味,而德國在經濟崛起之前經濟方面的立法達4400多種,非常完善。

圖為柏林牆倒塌後,到西德去!

二戰對於蘇聯來講,是一場傷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戰爭,到1950年蘇聯雖然通過集體化經濟,恢復到戰前的工業生產能力,但是經充一的價格、指令性配給的供應方式,軍事手段管理經濟,運行機制越來越僵化,矛盾衝突。蘇聯領導人其實也看到了問題所在,紛紛大刀闊斧改革經濟,但說實話,蘇聯領導人最擅長的是內鬥,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到後來的葉利欽,為給俄羅斯找出路,連“休克療法”都用上了。


圖文繪歷史


借用一首兒歌來解釋,那就是“我有一個好爸爸!好爸爸!我有一個好爸爸!”

而蘇聯,自己是爸爸!如果說德國和日本是美國爸爸下的富二代的話,蘇聯就相當於自主創業的苦逼老闆!

可以說,在二戰結束後,美國對德國和日本的扶持,是德日能夠迅速恢復經濟,併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第三經濟體的重要原因。

但是,馬克思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因素!所以美國的扶持,絕對不是唯一的條件,決定德國和日本富強,人民生活水平超過蘇聯的,是自身的因素。同樣,決定蘇聯“貧窮”的,也是自身的因素!

先說領土問題:

  • 德國

德國在1871年統一時,領土面積為61萬平方公里,一戰戰敗後,德國損失約8萬平方公里,領土縮水至53萬平方公里。而經過了二戰的戰敗,德國在此損失17.3萬平方公里,最後只剩下35.7萬平方公里。而這35.7萬平方公里土地還被直接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直到1990年才走向統一。

  • 日本

相比德國高達40%的領土損失,日本的領土損失較小。16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實力迅速膨脹,先後於1879年侵佔琉球;1895年甲午戰爭後侵佔寶島;1905年擊敗沙俄後獲得南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南部;1910年日韓合併,徹底吞併朝鮮。

二戰後,根據《開羅宣言》,日本被限制在日本四島之中,起於包括琉球、寶島、澎湖等地應全部歸還。因為日本本來就是島國,因此實際的損失為幾個海島,今天的日本面積為37.8萬平方公里,大於德國。

  • 蘇聯

十月革命爆發後,蘇俄建立,為了避免崩潰,蘇俄政府和德國媾和,簽訂《佈列斯特條約》,將西白羅斯、西烏克蘭等大片土地割讓德國。後來德國戰敗,蘇俄趁機收復國土,但是並未全部收復。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隨即二戰爆發,蘇聯出兵波蘭,奪回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

隨後,1939年11月,蘇聯進攻芬蘭,付出慘重代價奪得卡累利阿地峽;1940年3月,蘇聯紅軍開進波羅的海三國,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強行併入蘇聯;1940年6月,蘇聯出兵羅馬尼亞,奪取比薩拉比亞地區。

通過蘇德的分贓,蘇聯奪得了大片東歐土地。

1944年,蘇聯吞併唐努烏梁海;

1945年5月,德國投降,蘇聯奪取德國東普魯士地區;

1945年8月,蘇聯出兵東北,並奪取南千島群島以及庫頁島全部;

以上的領土增減沒有起到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相反,面積縮水的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最發達國家,而龐大的蘇聯則成為“貧窮”的代名詞,最後不得不解體。

關於這一點,靜夜史認為,歷史的積澱和道路選擇的差異造就了這匪夷所思的一切:

1、德國日本一直領先於俄國

1868年前的日本倒幕運動和1871年的德國統一,雖然是轟轟烈烈的戰爭,卻也是德國和日本技術革新的關鍵時期。等到明治維繫和德國統一後,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來,德國和日本抓住機遇,直接高起點開始發展。

德國在歐洲的經濟水平超越傳統殖民帝國英法,而日本則在亞洲一枝獨秀。

而同時期的沙俄,一直在蹣跚前行。教科書上將沙俄1861年廢除農奴制視為沙俄改革的啟幕,事實上,除了廢除農奴制,沙俄真正進行的改革真的是少之又少,雖然開始向資本主義轉變,但是和德國日本沒法比。

此時的沙俄,只是空有一副大皮囊的落後帝國,這是沙俄在一戰中被德國吊打,最後引爆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給德國和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除了高起點進行技術運用外,還培養了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以及高素質的人才。

在今天的國家發展中,人才是絕對的主力,這決定了即使戰爭損失大量軍隊平民,戰後損失大片領土,德國仍舊可以利用雄厚的人才積累完成戰後重建!

日本和德國類似,雖然日本經濟水平不如沙俄,但是國民素質遠遠超越沙俄,而且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刻意保護理科生,讓文科生上陣當炮灰,報全了大量的重建力量!

相比之下,俄國的工業化起步就很晚了。十月革命後,蘇俄才開始了經濟復甦。列寧去世後,斯大林領導蘇聯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運動,雖然經濟實力迅速超越了德國和日本,但是人均數據遠遠落後。

蘇聯實行的是重工業優先的政策,再加上國有企業佔有大多數,因此民眾依舊貧窮。

因為歷史積累的差別,所以即使蘇聯領土擴張了,但是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民眾生活質量遠遠不如德日。

另外,很有意思的就是,二戰後期,蘇軍進入德國和東北後,將德國和日本的很多工業設備直接拆掉運走。雖然德日損失了設備,卻可以直接重新開始。而蘇聯則只能抱著老舊的機器擴大再生產。

2、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具有活力

按照馬克思的構想,共產主義革命應該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國家爆發,比如美國等國家,但是列寧卻改變了這一切。

因為不走尋常路,所以革命勝利後的蘇俄政府只好摸著石頭過河,在摸索中前進。在蘇俄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列寧推行了“新經濟政策”。但是列寧去世後,斯大林否定了列寧的思路,轉而進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毫無疑問,計劃經濟體制對於恢復國民經濟、挺過戰爭摧殘方面,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和平建設時期,特別是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其作用就有心無力了。

二戰後,蘇聯陸續進行了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經濟實力迅速恢復到戰前水平,顯示了計劃經濟的強大能力。但是隨後,蘇聯的增長就開始出現乏力。

赫魯曉夫想要改變這一切,但是歸於失敗,本人也黯然下臺;隨後上臺的勃列日涅夫則是重拾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政策,終於將蘇聯推向崩潰的不歸路;到戈爾巴喬夫時代,蘇聯已經病入膏肓,無力迴天!

相比之下,資本主義從17世紀英國光榮革命後確立開始,在世界上已經發展了300多年,經濟制度上相對成熟。資本主義推行市場經濟,在發展形式上比計劃經濟更有活力,德國和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後,很快就出現了巨大的增長。

但是,由於市場決定經濟,由此帶來的供需失衡讓資本主義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經濟危機,且因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全球性,所以每次經濟危機幾乎都會席捲全球。

不過相對於計劃經濟,資本主義的擴張性使得資本主義資本積累更血腥,由此帶來的國家也更富裕。資產階級作為德國和日本的執政者,一直致力於為德國和日本崛起更多的財富。在二戰後,這些海量的財富投入到社會保障以及就業醫療等民生方面,提高了德國和日本的國民生活水平。

而蘇聯的計劃經濟,因為沒有辦法進行海外掠奪,因此只能依靠犧牲其他行業的發展,特別是農業和輕工業來保障重工業的發展。而重工業的財富轉化速度不及其他行業,因此蘇聯人民在做出了巨大犧牲後,遲遲難以享受到國家發展帶來的福利。

因此,德國和日本的人民生活水平要遠遠高於蘇聯!

概括起來,領土的增減和國家發展的水平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有的時候領土大和國力強不一定劃等號。如果按這個邏輯,大陸要比港澳臺富,但實際上大陸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港澳臺相比還有待提高。蘇聯和日本也是同樣道理。我看評論區都說什麼什麼是爸爸,這種看法是極端不成熟也是不理智的。需要指明,日本人在二戰前就是工業大國,有工業基礎人才儲備以及技術儲備。而蘇聯則是坡了腳的巨人,重工業一流輕工業不入流,這也和沙俄一個農業大國急需轉變為蘇聯工業大國的政策有關。即便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奪取很多土地,但大部分都是在亞洲,遠東地區發展度著實不高,對蘇聯國防有重大意義但對國民經濟反而是拖累。所以蘇聯乃至俄國一直比日本窮,但是即使蘇聯窮到解體,日本人仍然不敢惹怒蘇聯去奪回領土。國際關係相當複雜,不是靠一個兩個指標就能以偏概全的,既然我國國民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分析事情就不要意氣用事,說一些外行話只會貽笑大方,對自己也沒有什麼益處


火車站的橘子


這個問題非常好。所以決定富強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地只是其一,還不是最關鍵。天時地利人和。人和最為重要,首先要人心團結,互相尊重。把自己一家人搞得三六九等,死的死,逃的逃,裝傻的裝傻,腦奴一大批⋯


佛基1


這個題問得非常好。悟空問答有很多關於領土的問題,但是主流的問法都是:美國這麼強大,為何不吞併某某某;中國是如何失去某某土地的,等等。

這些問法,首先體現了對領土的重視,畢竟領土是國家的重大利益(不是核心利益,因為核心利益不容談判,而領土爭端很多都通過談判解決了,談判就意味著要妥協讓步,否則談判不可能成功)。但是,大家重視領土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是經濟考量,而是民族尊嚴,或者說將領土幅員等同於國運。似乎歷史教科書灌輸給我們的一個觀念就是:當某某王朝領土達到極致時,也是其鼎盛時期,因而似乎幅員等同於國運。

其次,體現了一種“弱肉強食”的思維,或者“領土飢渴症”。往往將領土問題置於一切問題之上。似乎為了多得到一點領土,放棄多少利益都可以,進而為清朝末年大量割讓領土而惋惜。然而這些人卻不一定了解的是,清朝末年割讓的很多領土,第一併沒有幾個漢族人(當時和目前中國的主體民族,佔比90%以上)居住。第二,當地的少數民族數量也少的可憐,否則外國侵略者即使佔領也難以長期統治。第三,清王朝對割讓領土的統治極為鬆散,甚至幾年都不巡視一次(目前我國邊防軍在條件最艱苦的西藏、新疆也能做到半個月“用腳丈量”一次邊境地區),更別說建立穩固的行政管理機構了。在缺乏實質性統治的情況下,被強國滲透侵略是很容易的,而丟失這些領土,在當時也並未引發國內輿論的關注,最主要的就是丟失這些領土對政府的實際統治能力(財源、兵員等)沒有任何影響。第四,中國古代王朝從未有明確的邊境概念,可以說有邊關,但無邊境。這也是為什麼康熙朝的“皇輿全覽圖”根本沒有標清邊界的原因。邊境是需要通過雙邊條約確定的,也需要立下界碑。在缺乏明確邊界的情況下,列強進佔、殖民、實質佔領,然後侵吞是必然的。中國對沙俄割讓的大量領土,本質上都是在既缺乏邊境,也缺乏實質管理的情況下丟失的。但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通過簽署一系列條約,規定了明確的邊境走向,從而為以國際法方式捍衛領土主權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回到題主的問題,談一下關於領土的經濟價值的問題:領土的經濟價值體現於兩方面,第一是它上面承載的人口,以及由人口所帶來的市場、勞動力、創造力等;第二是它地下蘊藏的可開採的自然資源。

蘇聯土地廣袤,但是其大量的土地,特別是遠東、西伯利亞、中亞地區,都是地廣人稀的地方。換言之,雖然擁有大片土地,但是對國家的賦稅收入、生產力水平沒有提高多少,缺少經濟價值。遠東西伯利亞地區雖然資源多,但是很多在凍土層以下,難以開採,因此也限制了其經濟開發價值。需要注意的是,財富的根本來源是人而不是自然資源。資源富足國家容易陷入“資源詛咒”,就是因為某一種或幾種資源太豐裕,人們主要開發這些資源,而對技術研發、製造業等缺乏興趣,最終導致經濟競爭力下降、社會分配不均等一系列嚴峻問題。這就是說,決定經濟繁榮與否的根本原因是人,而不是土地。

當然,現在大家關心領土問題,還有一個原因是安全上的,也就是能夠提供較大的安全縱深,甚至利於防守的戰略要地。這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萊蒙夫人


二是蘇聯並不是非常貧窮,但是它確實是國家強而大多數人民貧窮。這其實也是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和分配製度的問題,而與國土面積無關。在二戰後的二十多年中,蘇聯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在勃列日涅夫執政的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初期,蘇聯經濟形勢相當不錯。第八個五年計劃(1966-1970)順利完成,增長率達到7.4%,遠高於同期西方國家的增長率(應該指出,把蘇聯的工農業生產總值與西方的GDP相比並不科學。因為這兩個統計體系的內容與方法差別甚大。簡單來說,GDP包括產品與勞務,而蘇聯的統計體系不包括勞務,GDP只計算最終產品,沒有重複計算,而蘇聯的統計體系包括了中間產品的重複計算。限於資料,只能權且作此比較)。到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達美國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而農業總產值達到85%。但是,蘇聯計劃經濟下的這種高增長是靠大量投入資源而實現的,缺乏技術創新與生產率的提高,因此不具有可持續性,到七十年代後期增長率就放慢了,從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工業總產值增長從8.5%下降到5.9%,農業總產值從4.3%下降到1.1%,勞動生產率年增長從6.8%下降到3.2%。靠投入增加來實現增長走到盡頭了,又缺乏技術創新,經濟只能停滯。

蘇聯發展經濟的目的不是富民而是強國。它的目標是使自己在軍事與空間技術上足以與美國對抗,並不惜以舉國之力來實現這個目標。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也必然放棄其他目標。所以儘管蘇聯在軍事及空間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但這與整個國民經濟並沒有關係,相應的技術也並沒有運用到國民經濟中。而且,把資源應用於這方面,必然減少了用於其他方面的資源。蘇聯崩潰的深層次根源正在於經濟停滯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強國而不富民。


古風93814281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都作為美國在歐洲和亞洲反對共產主義兩個橋頭堡,長期得到美國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這使得它們能夠快速在廢墟上建設起來。而俄羅斯(前蘇聯)把大量資金用在國防,科研和基本建設上,整體人均GDP比德國和日本低,而且在相當長時間也追不上,但這並不影響俄羅斯大國地位。


北山殘雪


社會制度不同。日德為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大部分掌握在私人手中,所以社會中很富足。蘇聯其實也很富,是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掌管經濟,國家的經濟資源高度集中在國家手中,而平民百姓手中的財富貧乏。


duh23333


德、日都是美國為遏制蘇聯扶植起來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