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那他的后代过得如何?

my19861115


伴君如伴虎的定律,使得身处其中的人想出来,还不想让与自己亲近的人进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伴君”虽然没有“王冠”之重,但却有杀头之险,涉及到掉脑袋的事情,没有小事!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刘伯温是朱明开国功臣,即使在明初的政治舞台上,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本人被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空气,是与诸葛亮媲美的神人,刘伯温斩龙脉的事情,被传为神学佳话,虽然准不准吧。

但毕竟剩了长白山一条龙脉,而且满族真就在这个地方发展壮大了起来,最后还取朱明而代之,这听起来就比较吓人了。

但是,虽然刘伯温本人头上冒着神秘的神学光环,但凡在帝王身边搬弄“陆力怪神”的,其实那是知道什么“神”的旨意,如果说他通晓天文,倒不如说他谙熟人事,通晓社会处世大道,直白点讲,这就是人精中的人精先把人看透了。

斩龙脉管不管用在其次,朱元璋在想什么,顺着这个往下说往下做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刘伯温最专长的,如果再编排一个合适的故事,比如说斩龙脉,就更能让朱元璋称神了。


朱元璋心里面最害怕的就是皇位被手底下的这些精兵强将篡夺,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可以说很好的契合了朱元璋内心的想法,而且还让朱元璋认识到了比自己意识到的更严重的问题。

而这些刘伯温都可以解决,刘伯温不富贵都没道理,但是“摸龙须揣龙意”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了荣华富贵,荣誉加身;搞不好,身死名灭,株连九族。

尤其是嗜杀的朱元璋,刘伯温应付起来已经自顾不暇了,就自己的子孙,断不可能有此才能和智慧应付朱元璋的猜忌和疑虑!

即使刘伯温做了特殊叮嘱,刘伯温的子孙也没能逃过厄运,在刘伯温与胡惟庸的政治斗争中,虽然有朱元璋做后台,但是刘伯温还是被胡惟庸毒死,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跳井自杀,一个被朱棣逼死,还是在政治斗争中身死名灭!


历史三日谈


刘伯温之死是刘伯温自己没看透明朝中央的政治格局和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和其它皇帝一样,这是个没有文化的人,因此格局也不算太大。他认为,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是对的。

但朱元璋也认为,只有安徽老家的文化人才是可靠的,比如李善长、胡惟庸等,而诸如刘伯温这样的江浙士子则是要防范的。

在明初的政治格局中,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系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江浙系斗争激烈,朱元璋的态度决定成败,而朱元璋则必然站在李善长、胡惟庸这一边,因此刘伯温的失败已成为必然。

刘伯温死前,告诉自己的儿子:无情最是帝王家,此生慎入朝中堂;平安度日是福份,功名利禄皆祸端。

然而刘伯温的儿子却并没有明白父亲的苦心,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长子刘琏因不满胡惟庸专权和迫害江浙党,被迫害坠井身亡。

次子刘璟也是个聪明人,早早就告诉建文帝,朱棣估计要造反,宜早日除去,却没有引起重视。朱棣夺权上位后,刘璟誓言不为朱棣出力,后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刘琏的儿子刘廌看透官场,决心再不入仕,在家悉心读书,后将刘伯生前的文献编集成《翊运录》,现有《盘谷集》传世,共10卷。而朱元璋的后人是不会放过他的,借口他的书有问题,取消诚意伯的爵位。

明孝宗朱佑樘上位后,非常崇拜刘伯温,于是找到刘氏后人刘伯温的第九世孙刘瑜出任处州卫指挥使,继承刘伯温的诚意伯。刘瑜的孙子刘世延也曾袭诚意伯的爵位。刘世延的下一位继承人就是刘荩臣,再之后就是刘荩臣的儿子刘孔昭。

据统计刘伯温的后人在温州支系庞大,并向全国发展,最远的后裔在外国,共有6万多人,居住在温州的也已经有2万多了,每年祭祖刘伯温的嫡系后裔都会从远方赶回来,现有500多桌的规模。

到现在在部分刘氏的族谱中还可以找到刘伯温的后人,刘氏也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前有刘邦开汉族,后有刘伯温灭元朝复兴华夏。刘氏后人自当传播天下,散枝开叶。


新知传习阁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虽然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最后结局很悲惨。

据说是朱元璋暗中支使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在送给刘伯温治病的药中下了毒。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了,此时他心里早已明白了。


临死之前,叫来了两个儿子,告诉他们,刘家以后的子孙不准学帝王之术,同时嘱咐大儿子,把他毕生所做的《百战奇谋》这本书,和他一起埋了。

刘伯温缓了口气,又说道:“儿啊,为父就要去世了,我死之后,我们刘家的诚意伯爵位会断绝,但是在五世之后,会重新得到一个武将的官职,从此爵位就可以长久的继承下去了,《百战奇谋》这本书,皇帝肯定要找,你一定要埋好,若干年后有人会得到它。你们要切记啊!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刘琏,1348年在老家温州青田出生,从小用功学习,考上进士后入朝当官,但是由于与胡惟庸一派意见相左,暗地遭到胡惟庸的陷害,最终落井身亡,年享二十九岁。


二儿子刘璟,出生于1350年,与哥哥一样,发奋读书,最终入朝做官,但他是朱允炆的党羽,后来由于朱棣造反,被抓入狱。

原本朱棣打算从轻处理这些朱允炆派的大臣,但刘璟坚信一臣不侍二君的原则,坚决拒绝再次当官的要求,并且刘璟到处说朱棣是谋权篡位的贼子,朱棣非常生气,立即将刘璟抓了起来,最后被杀悬尸示众。

两个唯一的儿子死了,刘家的传香火的愿望就落在了孙子刘廌的身上。

就这样刘伯温的孙子刘廌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但以后因言获罪,被革除爵位,刘家诚意伯的爵位就此断绝。


刘廌对朝廷十分失望,由于刘廌祖上名望很大,有人请他再去朝中做官,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他发誓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进入官场了。

后来他带着自己的母亲,回到老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每天过着清闲的日子,偶尔会去父亲、伯伯的坟墓处进行清理,并且整理了祖父刘伯温的数卷书籍,编成了《盘古集》等刘家书籍以传后世。

话说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怀念起刘伯温的功勋,下圣旨命人查找刘伯温的后代。


当时刘伯温的五世嫡孙因为犯罪被抓进监狱,结果圣旨一下,立马被无罪释放,还被任命为处州(浙江丽水市)指挥使(正三品武官)。

当时人人都认为这是盖世的奇遇。而刘伯温能够预料到五世之后的事情,真乃神人也!

至于他的《百战奇谋》这本书,朱元璋费尽心思都没找到,到了崇祯帝时,却意外的被李自成得到了,于是,李自成称帝做了83天的皇帝。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秉烛读春秋



刘伯温本人的结局算不得好,虽然后代也未曾位列重臣之位,但是却和大明朝共存了300年,与其他明朝开国大臣相比,算是非常幸运了。

刘姓后人现今以温州为中心,散布全国各地,远至世界各国,多达8万多人。曾有新闻报道说,每年祭祖都会有很多刘伯温后人从各地赶回,席开500多桌。


明朝初期,对开国大臣的血洗是很严重的,我们再来看一下刘伯温死后,他的儿子们的遭遇。

刘伯温长子刘琏,生于1348年。1377年,因为与胡惟庸的党人争斗,被胁迫投井而亡。

刘伯温次子刘璟,生于1350年,刘璟为人正直,聪颖,能掐会算,算是得到刘伯温真传。

刘璟能下一手好棋,朱棣又是棋迷,因此朱棣对刘璟还是颇多赞赏的。朱棣未当皇帝时,一次下棋,刘璟将朱棣逼入绝境,朱棣就对刘璟说,你就不能让我一下吗?刘璟直言不讳,“该让的我会让,不该让的我是绝对不会让的。”,让朱棣尴尬不已。

但是朱棣并不记仇,后来当上皇帝后,刘璟一直称朱棣为“殿下”而不是“陛下”。这也就算了,朱棣念及旧情,还召刘璟入殿,要赐刘璟官职,结果被刘璟一句话给怼回去了,“殿下死后,都逃不过一个篡字”,坚决一臣不事二主,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身亡。

刘璟死后,有大臣向朱棣建议判刘璟连坐,抄家灭九族,朱棣念刘家对大明朝有开国之功,又和刘璟有故人之交,便放过了刘家一脉。相比于方孝孺连诛十族算是很幸运了。

由此刘家才传承下来,留存至今。


0立夏团子0


帝王之术很危险,学不好没官做,学好了有官做,但可能没命。遗憾的是,尽管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子孙也很听话,但他还是险些断子绝孙,两个儿子一个被迫坠井而死,一个在牢狱中被逼自杀。

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和胡惟庸有杀人嫌疑

真实的历史上,刘伯温少年天才,博通经史,尤其精通天文术数、兵法谋略,他是朱元璋的第一谋士,为大明开国立下功勋,被封为诚意伯。

民间传说中,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甚至传说他是神仙转世,能掐会算,先知先觉,料事如神,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民间把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在大明开国后主动辞职,回乡隐居,淡泊名利,远离政治是非。

刘伯温在65岁时患病,朱元璋派右丞相胡惟庸和御医前去探望,御医还给刘伯温开了药方。

刘伯温按药方抓药服用,结果用后不但不好,反而病情加重,数月后去世。

刘伯温一死,朱元璋和胡惟庸成了最大犯罪嫌疑人。

刘伯温死前留下遗嘱,不让子孙修习帝王之学

刘伯温认为胡惟庸可能在药方中动了手脚,因为他曾劝阻朱元璋任用胡惟庸为相,胡惟庸心胸狭窄,很可能借探望之机,对刘伯温实施报复。

死前,刘伯温向两个儿子交代完后事,他让长子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书。

表面上这是一本天文术数的书,实际上却暗藏玄机,乃是适用于帝王和谋臣的帝王之学。

刘伯温指着这本书,对刘琏说:“我死后你立刻把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要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看来刘伯温深知伴君如伴虎,辅佐帝王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为了子孙安全着想,还是不学为好。

刘伯温本来打算给朱元璋写一封详细的遗表,把毕生所学精华献给皇帝,但考虑到胡惟庸还在担任丞相,写了也是白写,于是只向次子刘璟口头传达遗言,以便今后向皇帝密奏。

刘伯温长子刘琏,被胡惟庸所逼,坠井而死

刘伯温的子孙忠实遵照祖宗的遗言,没有学习所谓帝王之学,但他们的下场仍然凄惨。

刘伯温去世时,他的长子刘琏已经在官场上小有成绩,朱元璋很为刘伯温的死惋惜,打算重用一下刘琏,但胡惟庸斩草除根,硬是指使自己的党羽胁迫刘琏,刘琏无力抗争,被迫堕井而死。

刘伯温次子刘璟,被朱棣下狱,自尽而死

刘伯温次子的刘璟很有才华,自然也是胡惟庸的眼中钉,但因为他很得朱元璋的喜欢,老朱经常召刘璟入宫聊天,胡惟庸不敢下手,刘璟才逃过一劫。

但刘璟还是没能逃过另外一劫,燕王朱棣造反成功后,想召刘璟为自己效力,刘璟却很有骨气,说朱棣是篡位的乱臣贼子,几百年后也改变不了,惹得朱棣龙颜大怒,把他下狱,准备问罪。

朱棣可能没想干掉他,但刘璟很忠烈,他在狱中自尽而死,宣告了自己的忠诚。

刘伯温孙辈上有后人,继承诚意伯爵位

两个儿子死了,刘伯温差点断子绝孙,还好刘琏是有儿子的,名字叫刘廌。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打算让次子刘璟继承父亲的爵位,刘璟却把机会让给了哥哥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刘廌,于是刘廌就当了世袭的诚意伯。

刘廌吸取祖宗教训,无心仕途,他辞官不做,归隐故里,默默无闻,诚意伯在他以后就断了。

直到100多年后的嘉靖年间,有人向嘉靖皇帝建议不能忘记开国功臣之后,于是皇帝下令让刘廌的六世孙,也是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继续世袭诚意伯,是为第3代诚意伯。

刘瑜死后,他的孙子刘世延世袭诚意伯,此后的万历、天启年间,世袭罔替,一共传至第6代。

明朝灭亡后,世袭的诚意伯没有了,不过刘伯温的香火没断,据说刘家的支系十分庞大,遍布全国,有的甚至跑到了外国。每年祭祖时,国外、国内各地赶过来的刘伯温后代居然多达数万人,声势浩大,好不热闹。

数百年下来,刘伯温的人气比起诸葛亮,仍然不落下风,也是一个小小奇迹。至于这些是真正的刘伯温后裔,还是乱认祖宗的好事者,就无从考证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刘伯温的后代总体来说算过得非常好了,是少数和大明朝共存近300年的功臣家族,诚意伯爵位一直传承到南明时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朱元璋此次封赏6位公爵、28位侯爵、2位伯爵。伯爵看起来比较低,但明代爵位难得,也算还不错了。洪武四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后来被胡惟庸构陷,入京谢罪。洪武八年回乡后不久病死。

刘伯温的2个儿子这一辈命运比较差。长子刘琏与胡惟庸党人发生冲突,被投井而死。次子刘璟仕途不错,但忠诚于建文帝,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最后被永乐皇帝朱棣所杀,但朱棣顾忌刘伯温是功臣,没有进行株连,比方孝孺之类好多了。

长子刘琏的这一支传承诚意伯爵位,一直到明朝灭亡。明代开国功臣中,能一直传承到明末的,诚意伯家族是少数的几家之一。

南明的弘光时代,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也是一位很活跃的人物。

刘伯温临终前,不许子孙学习的是《天文书》。刘伯温能得朱元璋重用,与精通天文、术数关系很大。


仁勇校尉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经常用这句话将自己和诸葛亮比较,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一谋臣,神机妙算,为朱元璋多得天下立下不世之功,观其一生,可谓是通经史、晓天文、知地理、精兵法还擅长奇门遁甲、帝王之术,然而他的这一切都要随着他的去世尘归于土,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写入《百战奇谋》这本书中,可惜并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又是为什么?

刘伯温临终前将儿子刘琏、刘璟唤来说:“我观你们两个,都不是做谋臣将领的人,你们志不在此,而我又有这本《百战奇谋》,在我死后你们就将他烧掉,免得带来祸患。”

因此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也没有子承父业,而他的两个儿子也都没有得到善终,长子刘琏生于1348年,1377年时和胡惟庸有意见冲突,被人迫害,最后坠井身亡;次子刘璟(字仲璟)生于1350年,因为明成祖朱棣篡位,他发誓一生不入朝为官,还要将朱棣篡位的过程全部写入史册,最后被抓入狱,在狱中自杀。

刘伯温的后代究竟过得如何?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死后,自己的伯爵“诚意伯”就传给了刘琏的儿子刘廌,刘廌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官场黑暗,尔虞我诈,于是决定不入仕途,安心在家善待母亲以及处理家中的大小事务,还不忘将祖父刘伯温的御书、御诏、诰命、行状编集成《翊运录》,现有《盘谷集》传世,共10卷,对了解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的意义。

自刘廌后直到第九世孙刘瑜出任处州卫指挥使,再次继承了刘伯温的“诚意伯”,接着再传给了刘瑜的孙子刘世延,再到刘荩臣、最后传给刘荩臣的儿子刘孔昭,之后就没有记录了。

从这里看来刘伯温自孙子刘廌之后的后代应该是过得还可以的,实际上到现如今刘伯温的后代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在浙江温州一带,支系庞大,全国都有甚至国外都有刘伯温的后代,有心人专门查过刘伯温的后代将近6万人,温州地区就高达2万人,特别要说的是,每年到了祭祖的时候,他们大多都会赶回来,据说场面大概有500多桌的规模,极其壮观。

如果说里面比较有名、有成就的后代,应该就属刘化章,他是刘伯温的21世嫡孙。主要研究催化剂的,在科技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还有个就是刘显佑,是曾经瑞安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委员,毕竟后代太多,所以就不再阐述了,无论过得好与差,他们的太祖刘伯温应该得到我们国人的尊敬。

(刘化章)


羽评郡主


刘伯温是明初朱元璋的重要谋臣,相当于汉初的张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在民间传说里,他与诸葛亮一样,都是神机妙算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爵,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食禄两百四十石。洪武四年,刘伯温告老回到青田老家。

洪武八年的正月,刘伯温得病,朱元璋让丞相胡惟庸带着太医去看望刘伯温,太医给刘伯温看了之后,开了药方,刘伯温照方吃药,但觉得肚子里面有石头一样,十分的难受。

二月,刘伯温去觐见朱元璋,暗示朱元璋说,他吃了胡惟庸带来的太医吃的药之后,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的情况,但是朱元璋不置可否,建议刘伯温要安心养病,刘伯温一听,心就凉了。后来中丞涂节告发说是胡惟庸下的毒,也有说法说是朱元璋指使太医下的毒。

三月,刘伯温在长子刘琏的陪同下回到青田老家,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就叫来了两个儿子(刘琏,刘璟)交待后事。他把写好的《天文书》交给了刘琏,说:这本书,我死后,你赶紧交给皇上,而且以后我们家的后代子孙不要再学这个了。所以刘伯温要求后代子孙不要学的,不是帝王之术,而是天文方面的学问。

他对次子刘璟交待了一些为政时需要考虑的一些东西,然后他又对刘璟说:我本来想将这些话写成遗表交给皇上的,可是胡惟庸还在,我写了也是白写,等以后胡惟庸失败之后,皇上可能会想起我,就会问你们我的临终的遗言,到时候你们再把我刚才的话告诉他吧。四月,刘伯温病逝。

刘琏,洪武十年,担任了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朱元璋本来想重用刘琏的,但在洪武十二年,被胡惟庸的人所胁迫,堕井而死。

刘璟,担任谷王朱橞的右长史,也喜欢兵法,帮助过唐胜宗打败过温州叛贼丁香,朱元璋称赞刘璟确实是刘伯温的儿子。朱棣起兵后,随谷王到京师,献了十六策没有被采纳,做了大将军李景隆的参军。

朱棣成功后,刘璟回归家乡,朱棣召刘璟,刘璟不到,就被抓到京城,见了朱棣只称殿下(燕王殿下),而不称陛下,而且还说殿下百年之后,还是逃不过一个“篡”字,朱棣大怒,刘璟下狱而死。

但是刘伯温的诚意伯先后传给了刘廌(刘琏之子),刘瑜(刘廌之六世孙),刘世延(刘瑜之孙),刘荩臣(刘世延之子),刘孔昭(刘荩臣之子),而刘孔昭活到了公元1646年,也是说明朝灭亡之后。


历史简单说


刘伯温不准学帝王之术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他毕生学作书籍《百战奇谋》不准子孙学习,要一起陪葬,还有一说法是不准子孙学习《天文术》因为他是靠这个发的家。刘伯温为朱元璋开创了明朝立下了大功封诚意伯的爵位,后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气绝身亡,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估计也是想让子孙庇祸。

刘伯浊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刘琏,1348年在老家温州青田出生,从小用功学习,考上进士后入朝当官,在官场与胡惟庸一派意见相左,暗地遭地胡惟庸的陷害,最终落井身亡,年29岁。次子刘璟,出生于1350年,也发奋读书,最终入朝做官,但他是朱允炆的党羽,后来由于朱棣造反,被抓入狱。但刘璟坚信一臣不侍二君的原则,拒绝朱棣再次当官的要求,最后被杀县户示众。

刘伯温的孙子刘廌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后因言获罪,被革除爵位,由于刘廌祖上名气很大,朝廷有人请他再去朝中做宫,都被他婉言拒绝了。后来他带着一家人回到老家找个偏僻的地方,过清闲日子了。

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怀念刘伯温功勋,下圣旨命人查找刘伯温的后代,当时刘伯温的五世嫡孙因为犯罪被抓进监狱,圣旨一下,马上释放,被任命为处州指挥使(正三品武官)。


麻花小张


刘伯温,又名刘基,他自幼聪颖过人、饱读诗书、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能掐会算,而且精通兵法,善作诗文,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元勋,辅佐朱元璋安天下,为了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还斩断了多处龙脉。


刘伯温不爱财来也不好色,一心只为社稷苍生,如此忠心耿耿,却不招朱元彰的待见,只封了一个诚意伯,后来还暗许胡惟庸在药中下毒,导致刘伯温病情加重,慢性中毒而死,可见“伴君如伴虎”。



刘伯温临终前叫来两个儿子告诉他们,刘家以后的子孙不准学帝王之术,同时嘱咐大儿子,把他毕生所著的《百战奇谋》这本书,和他一起埋了。而且预知其死后,诚意伯爵位会断绝,但是刘家在五世之后,会重新得到一个武将的官职,从此爵位就可以长久的继承。


究竟他的后代过得如何呢?且听分解:


一、长子坠井身亡


长子刘琏(1348年~1379年),曾任考功监丞和试监察御史等职,刘琏很有文采,著有《自怡集》。刘琏与当时权倾朝野的胡惟庸派意见冲突,最后被迫害坠井身亡。



二、次子狱中自尽


次子刘璟,生于1350年,他自幼就有着超乎常人的聪慧,通晓诸经,懂兵法,最像刘伯温,深得朱元璋的喜爱,让他任“閤门使”,每天上朝都带在身边。


但是刘璟性格太刚正,与朱棣下棋不相让;朱棣称帝后借病不受召,后来被硬抓入宫,面见时仍以“殿下”旧称称之;还直言朱棣将以篡位永写史册,引发了朱棣的怒火,逐将刘璟关进监狱,刘璟随后在狱中自尽。原本朱棣想将他全家一起问罪,后来考虑到刘伯温的旧功,赦免了家人。



三、长孙隐归故里


长孙刘廌(生卒年不详),他是刘琏的长子,世袭诚意伯、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但因失言获罪,被革除爵位,刘家诚意伯的爵位就此断绝。


由于祖父、父亲、叔叔均被胡惟庸所害,刘廌无心仕途,他带着母亲隐归故里,每天过着清闲的日子,偶尔会去清理祖坟,并且整理了祖父刘伯温的数卷书籍,编成了《盘古集》传后世。



四、第五世孙再续诚意伯爵位


自长孙刘廌之后,后来的刘氏都没有人出仕。后来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怀念起刘伯温的功勋,下圣旨命人查找刘伯温的后代。


当时刘伯温的五世嫡孙刘瑜因为犯罪被抓进监狱,结果圣旨一下,立马被无罪释放,还任命为处州指挥使(正三品武官)。


据说刘伯温所著的《百战奇谋》,朱元璋费尽心思都没找到,到了崇祯帝时,却意外的被李自成得到了,于是,李自成称帝做了83天的皇帝。


五、诚意伯爵位继续传承


据记载,刘瑜死后诚意伯的爵位传给了刘瑜的孙子刘世延。刘世延的下一位继承人就是刘荩臣,刘荩臣并没有什么作为,后来清朝建立,传到刘荩臣的儿子刘孔昭,后面的记载就断了。



六、当代子孙遍布世界各地


据统计刘伯温的后人在温州支系庞大,并向全国发展,最远的后裔在外国,共有6万多人,居住在温州的也已经有2万多了,子孙后代从事着各行各业。


每年祭祖活动,刘伯温的嫡系后裔都会从远方赶回来,大家热热闹闹欢聚一堂,每次都有500多桌的规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