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关系中的五服是指什么?

金石28224076


“五服”和“家族”讲的都是亲缘关系,但范围又不相同,有互相覆盖的部分,也有各不相同的部分。

家族的范围比较大,没有限定。家族建立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基础上。家族从父系以父子相承的关系上溯下延。父子相传的主线为大宗,余子再传为小宗,就是主线之外的旁枝。族内有家,家有父,父是家内至尊,家联合起来成为族,族以大宗为尊之统,所以家里的父又要受制于族之宗子。

这样不断繁衍,可能在一个世家大族遍布各地,互不相识。比如《红楼梦》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对贾雨村说,“老先生的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这就是指贾雨村和荣国府贾家是同一个家族。当然这是一种恭维,世家大族人口庞大,传承多代,很可能互相之间和陌生人一样。

还有刘姥姥进荣国府拜见王夫人是以姻亲的关系。因为刘姥姥的女婿姓王,祖上做官,和王夫人以及王熙凤的娘家是联了宗的。

五服,指的是按生者和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的五种丧服制度。五种丧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最重的是斩衰,最轻的是缌麻。

生者如为死者服斩衰,那就是最亲的亲属关系,比如子为父、父为长子都是斩衰。缌麻最轻,关系也最疏远,比如男子族曾祖父这类。还有女婿为妻之父母等等。

五服的关系范围要比家族小得多。家族说起来应该是有共同的先祖,从理论上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五服所论的远近亲疏不只有血亲,还有姻亲。比如对女婿 ,对兵父母等。

但不管家族还是五服,都是重男轻女的。另外,如果是论血亲关系,五服之内,也就是对方死了需要为对方服丧的,这算是比较亲的亲戚。而家族之内出了五服的只能算同姓,算不上是亲戚了。


沅汰


中国远古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那么五服自然也是指父系这边的家族关系了,以自己为基准,上四辈,也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母,父母,下四辈,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包括自己,那就是一共是九代,也就是本宗九族。

那么五服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

五服共有四层含义,第一种,根据《尚书·禹贡》和《国语·周语》的记载,以王城为中心,每五百里为一个服,依次是甸服是邦内,侯服是邦外,宾服是侯卫,要服是蛮夷,荒服是戎狄。用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那就是一环到五环。

第二种,当时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五层关系,身着五等服式,也叫做五服。

第三种,根据亲疏关系的五种丧服,由近及远,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第四种,自己及祖上四辈,分别为高祖父,曾祖父,父亲,自身一共五代,所以也叫五服。

而我们现在所认为说的五服,就是本篇开头说的本宗九族五服,如果不是九族之内的,也就出五服了,而出五服之后,就不用再为之服丧了。相应的古代说的诛九族,有一种说法就是按这个本宗九族五服来算的。

另外这五服在晋朝的时候也纳入了律法之中,也就是说之五服的关系越亲,那么五服之间成员的犯罪的处罚就会越重,如果关系越疏远,那么处罚也就相应的会越轻。


历史简单说


详细解释的话,五服其实就是五种“衣服”。按照我国民间的文化传统,人死了以后亲戚都要来服丧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办丧事的时候跟死者关系不同的人穿的丧服也是不一样的。按照传统,丧服分为五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丧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服。当然了,这是古代的叫法,现在这几种丧服虽然还在,但是这个叫法已经没人用了。

具体什么人穿哪个,是按照亲属关系来定的。关系最亲的穿斩衰,也就是麻衣,而且是最粗的麻。有一个词叫披麻戴孝,说的就是这个。这个都是直系亲属中关系最亲的穿的,也就是父母、子女。这是第一服。

第二服就是直系亲属中关系很近的亲戚,比如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叔伯姑姑、侄子侄女等等。第二服的亲子在办丧事时候穿的是齐衰,用粗麻布做的。

第三服关系指的是堂叔伯、堂兄弟姐妹、堂爷等等,到了这一层关系,丧服就不用太重了。

第四服的关系其实就已经比较远了,一般人基本上就是跟三服内的亲戚还有走动。出了三服基本就不怎么亲了。第四服指的是从兄弟姐妹、从叔伯姑姑等。

到了第五服除了高祖和玄孙,还有就只能称为本家了。

出了五服基本就不算亲戚了。



漂浮菌


俗话说:灵棚底下分远近,也就是只有红白事才能体现五服地位。日常生活中,也许第五服走动的比第三服还好也更显得亲近。白事亲戚来吊唁,丧主要回谢贴,谢帖上要把五服内的兄弟 子孙都标注上,显示血缘关系远近,一目了然。第一服:亲兄弟,第二服:堂兄弟 称 期服。第三服:堂堂兄弟 称 功服。以此类推 第四服 称 偲服。第五服:称 伍服。出了五服就不上谢贴了。


狐狸糊涂0318


题主问的“五服”是指家族的五代人。



首先要说历史上的“五服”是什么?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也就是规定亲朋好友去世了,什么人应该穿什么衣服。



其次,“五服”到底指的是哪五代人呢?从自己开始算起是一代人,往上推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一共是五代人。再从自己算起往下推,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也是五代人。



题主和他是平辈,肯定是同姓,但也有表亲的异姓。不见得平辈就没出五服,小到一个寨子里成百上千的同姓人家,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同姓同根,就像人们常说的“一棍子撂不着边”,没有五代的血缘关系。


言劝


用“五服”划分亲属关系的标准是以父亲家族为标准划分的,范围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人,被称为本宗九族,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

“五服”本身是指五种不同规格的丧服,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适用范围各不相同。

“斩衰”就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的衣服。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这是是最重的孝服。

“齐衰”用粗疏的麻布制成的丧服,衣裳分制,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面料比“齐衰”稍好的丧服。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丧服。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使用面料最好的丧服,也是丧仪最轻的。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因为“五服”的穿戴标准是以血缘关系亲疏不同划分的,因此后来代指亲属关系。出“五服”就是已经没有丧服的关系,只有同姓的关系了,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


当狗容易做人难


春秋晚期以后,人们通过丧服轻重和丧期久暂来显示生人与死者的关系。因服与期主要有五种,故称“五服”,即斩衰三年,齐衰期,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而服术的六种原则为亲亲、尊尊、名、出入、长幼、从服,又主要以亲亲为准则。

至于五服的原则正如孔颖达所概括的:“

同父则期,同祖则大功,同曾祖则小功,同高祖则缌麻,高祖外无服。”(《礼记·丧服小记》),服丧的时间分别为一年、九月、五月、三月、无服。即按照亲疏远近来服丧。杜正胜依据此理论,结合财产等因素,将“家庭”、“家族”与“宗族”按照五服制度来区分,即大功以上是共财的最大范围,主要为父、己、子三代,最广可以推广到同祖父者,这是“家庭”的范围;小功至缌麻同出曾高祖而不共财,是“家族”;至于五服以外共远祖之同姓,为“宗族”。(杜正胜:《传统家族试论》)换言之,大功以上为家庭,小功至缌麻为家族,五服以外为宗族。虽然,对于杜氏将“家族”与“宗族”区分开来存在着争议,但是其以五服来解释家族、宗族确是另一种视角。

如果简单点,五服为代表的丧服制度是一种礼仪,但同时也是对宗族关系亲疏远近的界定方式。


楚邾


家族关系中的五服指的是亲戚关系中的亲疏关系,五服内的亲戚关系是比较亲的,家里面有红白喜事五服内的亲戚都是要来往的。

五服外的亲戚关系比较远了,血缘关系淡了,人情世故可以不用往来走动了,也可以考虑通婚。


古代的“五服”是指五种孝服,为死去的亲属服丧,为有服亲属。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为: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也就是指亲人去世后,按亲疏关系什么人应该穿什么丧服的意思。



现在的“五服”是指亲戚关系的五辈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也就是指与自己为圆点,自己往上四辈(父亲、爷爷、曾祖、高祖),自己往下四辈(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超过这四辈人的亲戚关系就是“出五服了”,直白点讲就是爷爷的爷爷那代过了就是”出五服”了,亲戚关系淡了,以后家族的红白喜事可以不用通知、参加了,也可以考虑通婚了。



家族中五服内的亲戚,各家庭互相之间有红白喜事要通知,参与的。谁家里有喜事要随礼,出钱出力帮忙的;谁家里有人过世了,按亲戚身份戴孝服奔丧的。五服内的亲戚之间人情世故来往交集比较密切,五服外的人情世故不用走动了。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家族中的人都是各自有家,很多都是分散在各地生活工作的,自家兄弟姐妹都难得聚在一起,家族中的人要聚在一起更难得了。现在基本上都是三代为亲,三代之后不了了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一、文明时代即夏商周服制演变


1.夏朝服是一种统治制度。

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所以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
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侍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殷商时代的服

殷商时代继承夏代服制,又有所演变。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3.周代实行分封、宗法制度服含义发生改变

由于有周一代,改变了自夏而来,殷商成熟的内外服制度,随着疆域扩大,周代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度。服的含义发生改变,由原来统治制度变为以血缘关系远近来有别于亲疏的一种制度。即古代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等以血缘远近服式。这就接近中国现代服制了。

二、封建社会的服制发展

1.父系血缘五服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

2.五服制度化

1.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


3.西晋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亲属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自西晋定律直至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三、现在五服

现在五服已经没有了封建社会的严格等级制度和不可逾越礼仪规范,仅仅成为维系家族和亲友的一种工具。再加上人口的减少,人口的迁徙,五服越来越没有过去辉煌。离人们的视线越来越远。具体五服是:

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


海右亭


不看百度,就所知道的简单说一下。五服通俗名称叫:齐衰、斩衰、缌麻、大功、小功。即根据与亡者的亲疏关系,家属与亲戚所穿的孝服制式之区别。一般情况下,直系亲属,如儿子为父母、孙子为祖父母出殡所穿丧服为齐衰(发音为兹崔),具体尺寸大概为二丈四尺长不锁边的生麻料布。斩衰是本家侄子为伯父与叔叔出殡所穿,为一丈八尺长锁边熟麻料布。后三种,依次类推,孝服尺寸越来越短,最末一等小功,是一个家族同一个高祖的堂兄弟为长辈所穿。再向后,就是出了五服,不用再穿孝服了。关于丧葬礼制,实在太多了,几张纸都写不下,只写了一小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