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開拓者(上篇)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2018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4月24日,春雨微茫,山巒微綠。甘肅省鳥鼠山歡騰而下的清澈溪流匯聚成河,渭河即起源於此。

渭河源村,位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是渭河滋養的第一個村子。為了更好地保護渭河源頭,2016年渭河源村從鳥鼠山腳下搬遷出來。紅頂白牆,炊煙繚繞,村民蘆福榮成為村裡第一批辦起農家樂的人。“村裡通了公交車,環境變美了,來渭河源頭遊玩的人越來越多,村裡人的日子也越過越好,大家更加愛護門前的這條河了。”蘆福榮笑著說。

港口社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是渭河匯入黃河前流經的最後一個社區。一個人,一條船,漁民王鐵蛋就在渭河、黃河裡捕魚為生,他開辦的漁家樂遠近聞名。“這幾年渭河水質好了,魚也多了起來。門前就是正在建設的溼地公園,景色好得很,不怕沒人來!”王鐵蛋興奮地說。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君住渭河頭,我住渭河尾,共守一河水。

渭河,這條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黃土高原邊緣與秦嶺西端——兩大地質構造的交接帶,被譽為陝甘兩省的“母親河”。她裹挾著黃土高原的風塵,吸收著巍峨秦嶺的無數溪流,在八百里秦川,最終形成泱泱大河,在陝西潼關緩緩匯入黃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行走渭河,就是對人們保護這條“母親河”,並最終與其和諧相處的一次巡禮。從渭源縣出發直至潼關縣,沿渭河河岸,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塊藍色的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寫著各級河長的姓名、聯繫方式和保護職責。

從破壞性的“大開發”到保護性的“生態修復”,818公里的長度,13.48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2000多萬的居住人口,共同見證著綠色發展理念如何讓渭河煥發新生的。

你是怎樣地流入陝西

東經104°7′,北緯35°08′,這是秦嶺山脈的西延部分鳥鼠山系地理座標。4月,黃土高原上才冒出一抹新綠,鳥鼠山系上的冰凍尚未完全消融,無數溪流在山間流淌,匯聚成渭河的主源頭。

《山海經》中記載:“鳥鼠同穴山,渭水出焉。”《尚書·禹貢》篇中也記載:“(大禹)導渭自鳥鼠同穴。”“滄海桑田已過。古書中記載的渭水源頭即被稱為‘品字泉’的三眼清泉,如今已經幾近枯竭。本著河流源頭唯遠唯長、水量唯大的原則,我們縣將同樣發源於鳥鼠山系的清水河確定為渭河的源頭。”渭源縣政協文史委主任何金文說。

一岸是秦嶺涓涓溪流不斷匯入,一岸則是來自黃土高原的泥土不斷被沖刷,渭河還沒有流出渭源縣,就被染上了大地的顏色。“現在我們這裡已經沒有汙染企業。渭河主要的問題是河道採砂和黃土疏鬆導致的河水渾濁。”渭源縣水務局工作人員王寶貴說。

為了涵養水源,建設渭河源頭生態屏障,以渭河源頭為起點,至渭源縣峽口水庫6公里範圍內,被甘肅省列為渭河渭源源頭水保護區,這是全國重要水功能區。2015年至2017年,渭源縣在渭河流域完成退耕還林0.71萬畝,實施各類綠化工程10.7萬畝,營造6000畝水源涵養林。依託渭河源頭打造的渭河源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維護了渭河源頭的生態平衡。

“根據甘肅省水環境檢測中心定西分中心監測資料顯示,渭河干流渭源縣監測河段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三類水質標準。”王寶貴說。

從這裡開始,渭河緩緩地流過隴中大地,成為甘肅定西、天水兩市的“生命線”。為了改善渭河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沿岸人們做著不懈的努力。

在定西市隴西縣鞏昌鎮,渭河在一處黃土丘壑下流過,丘壑上一排排柏樹透著新綠。這樣的場景在渭河南岸的黃土丘壑地帶隨處可見,愈向東行,綠林愈加茂盛。

“這是火焰山,山上沒有水,無法生長植物,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山上種的每一棵樹都需要人工澆灌才能成活。經過15年的綠化,火焰山已經形成了超過2萬畝的綠化面積。昔日的荒嶺變了模樣,成了渭河的綠色屏障。”隴西縣水務局抗旱防汛服務隊隊長劉來春說。

水土保持有沒有效果?在渭河上的第一個水電站,寶雞市陳倉區坪頭鎮的雞冠巖水電站的水輪發電機葉片上,記者找到了答案。

“2010年前,渭河上游水中的泥沙含量太大,能在水輪發電機近10毫米厚的鋼板葉片上打出深深的劃痕。我們每兩年就得更換一次葉片。2010年後,渭河水泥沙含量越來越少,我們只需要對葉片進行維護就行了,再沒有更換過葉片。”4月27日,陝西深寶水電開發責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軍說。

緩解了黃土高原的乾涸,掙脫出群山的束縛,在寶雞峽水利樞紐稍作停留,渭河通過引渭灌溉工程進入了寬廣的關中平原,開啟了一段壯美旅程。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千年的輝煌因你而起

渭河上有兩座橋,以文載道,相映成趣。

一座是位於渭源縣縣城的灞陵橋。這座始建於明洪武初年的橋,因“渭水繞長安,繞灞陵,為玉石欄杆灞陵橋”之語,得名灞陵橋,被稱為“渭河第一橋”。如今的灞陵橋是在民國時期建造的,是全國唯一一座純木質疊梁拱橋,如一道長虹懸於渭河之上。精美的橋樑和渭河獨特的意義吸引歷史上眾多名人在此題詞、留匾。

一座是位於西安市北郊的灞渭橋。這座2014年才建成的灞河入渭口防汛交通橋,是陝西渭河綜合治理建設中跨度最長、投資最大、景觀最美、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景觀橋。觀景平臺廊道及橋頭漢闕彷彿讓人們穿越了歷史,橋樑的景觀廊道里還雕刻著“關中八景”等展示關中文化的內容。

文明,是渭河貢獻給中國最寶貴的財富。沿歷史的長河追本溯源,千萬年來,渭河帶來泥沙沖積而成的平原,土壤肥沃,讓關中成為最早的天府之國,開拓出八百里秦川的繁榮富強,最終將中華民族古代文明推上高峰。

“在天水市考古發掘的大地灣遺址,發現了史前遺蹟、先民使用的彩陶和西北地區最早的農業文化。其後,華夏民族沿渭河向東遷徙,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公元10世紀前中國的主要偉大創造都是在渭河流域完成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王若冰說。

2011年,王若冰完成對渭河流域的文化考察,“從上古時代的伏羲女媧、三皇五帝的傳說,到周秦漢唐文明,一條河流對中國的影響已滲入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領域,嵌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塑造出秦人開放、包容、創新的性格特徵。”王若冰說。

“善治秦者先治水。”

“一泓清波、鳥歡魚躍、百舸爭流。”歷史上,渭河兩岸水草豐盛,是一條生態河流。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人們就在寶雞岐山縣一帶,引渭河水灌溉,從事農桑活動。戰國時期,秦國在渭河及其支流上修建水利工程,用了10餘年修成著名的鄭國渠,“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自秦以來,在鄭國渠的基礎上演變形成了漢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以渭河水澆灌關中平原,孕育漢唐盛世。民國時期,水利大師李儀祉在鄭國渠遺址上修建涇惠渠,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座應用現代水利工程技術建成的灌溉工程。以涇惠渠為代表,陝西先後在渭河流域修建了寶雞峽水利樞紐等重要水利工程,成為穩定陝西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今天,作為中華文明的“中軸線”,同時也是關中平原重要的生態資源,渭河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2018年1月,《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發佈。渭河流域成為引領和支撐西北地區開發開放、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承載地。渭河沿岸生態帶成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渭河在陝境內502公里,其中從寶雞峽渠首至潼關入黃口的關中平原段全長388公里,灌溉著兩岸1400多萬畝良田,養育著陝西省64%的人口,支撐著全省65%的國民生產總值,在陝西乃至西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以柔性治水為特徵的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和渭河生態區建設,是關中平原城市群環境治理的重點工程。其中,既包括實施渭河干流灘面整治、河道疏浚、生態修復及溼地建設、水生物保護等工程項目,也包括實施渭河沿岸工業汙水治理工程和渭河主要支流水汙染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工程。隨著這些工程的推進,渭河步入與城市和諧共生的新時代。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記者手記

你說世界是多麼遼闊

渺小的我們擁有什麼

延續一條河的文明長度

這是一條入世的河流。

在中華民族的遠古神話中,就有了她溫柔的身影:從伏羲觀渭河始畫八卦,大禹導渭於鳥鼠同穴,她滋養著沿岸的先民,讓華夏民族度過了矇昧的童年期。

在人類文明的記憶中,她孕育出無與倫比的農耕文明:從周朝的禮制,到秦朝的郡縣制,再到風靡世界的漢唐雄風,她推動著華夏民族一步步走過最英姿勃發的青春期。

進入工業文明時代,與眾多具有悠久歷史的河流一樣,取水過度、汙染過度、生態補水減少等諸多問題讓渭河不堪重負,成為一條失去生機的河流。

沿渭河走來,一路的文明印記讓人感嘆這條河流的偉大,而一路的採砂遺留的坑窪河灘和一個個曾經的排汙口如同嵌在“母親河”身上的傷疤,讓人頓覺羞愧。

人們必須重新思考渭河與人類的關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新時代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宣言書,也是渭河重獲新生的根本保障。

今天,渭河沿線的城鎮都在重新定位渭河。

在甘肅,河道整治正在穩步推進,沿河鮮見採砂活動,以生態方式進行的河道修復正在火熱進行著。在陝西,渭河綜合治理一期工程成效顯現,渭河基本實現“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

生態文明不僅僅止步於此,需要人們進一步去探索實踐,從根本上轉變原來粗放式、破壞式的發展方式,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發展。

“以前總覺得渭河有水務局、環保局等單位專門管理,我們就很少操心。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要發展這個地方,就必須把渭河的生態考慮進去,而且是優先考慮。”採訪中,不止一位河長感慨道,河長制讓人們對渭河的責任心大大提升了,也讓保護渭河的力度大大增強了。

作為解決我國複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河長制正在推動渭河治理進入一個新階段,以綠色發展理念為特徵的生態文明正在賦予渭河新的內涵。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推進黨的建設

新的偉大工程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文化视野」渭河 八百里秦川开拓者(上篇)

長按左邊二維碼

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