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战争中阵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除非是对方投城、和平解决战争,否则,其他任何一场刀兵相见的战争,都有可能出现死亡,有时死亡较少,损失不大,但有时死亡人数众多,境况惨烈。战争结束后对死亡士兵尸体处理,是考量一支部队是否有战斗力的表现,往往有五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随打随收。这是在局部战争初期和小范围战争时发生少量人员伤亡情况下,交战双方一般都会安排一队专门人员,负责向下抬伤员和战死的士兵尸体,这些被抬下的尸体或就地掩埋,或就地火化,或运输至后方交给亲人处理,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方式。
第二种是胜方收集。当战争呈一边倒势态时,一般败的一方会一去不复返,那打扫战场、清理死亡士兵的尸体事情就交由胜利一方或红十字会来具体负责,如果确实人数众多,就会采取垒积火烧或就地挖坑集体掩埋方式处理,很快将尸体处理干净,因为,如果处理不快,极易导致尸体腐烂,瘟疫流行,尤其是在夏天还有春雨季更甚,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其危害将比一场毒气战及细菌战的杀伤力都大,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战争结束后,胜方会在第一时间考虑收尸;当然,如果在一场战争结束后,另一场新的战争又要来临,在交战双方反复出现抢夺阵地的情况下,对方都有可能将这些死亡士兵的尸体作为掩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第三种是各自收集。收容战场上各自战士的尸体时,交战双方一般都很有默契,如果对方想要替战友收尸,那胜利一方出于人道考虑,一般会提供便利,让对方把自己战友尸体抬下去,这也是因为大部分胜方并不想替敌人处理这些大麻烦。第四种是弃之不管。如果参战双方或多方,均不以占领地盘为目的,各方均可能将士兵尸体弃之荒野,任由野兽分食。当然,战争地附近村民帮助出面处理尸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情况的不足。
第五种是作为军粮。这是一种最残忍的方法,因为天时、地利等原因,战胜方特别缺少粮食,无奈之下,只能将对方死亡士兵的尸体直接变成军粮,这种灭绝人性的做法,纵观历史上并不多见,但确实存在过。在《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中就曾有过描述:“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此情真假与否,只有历史知道!
閱讀更多 覃小懶講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