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为何手下出现的叛徒很多?你怎么看?

Liona·Lh


三国时代各个阵营都有“叛徒”,曹魏有于禁等,孙吴有韩综等,但相比而言刘备阵营里的叛徒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地位也都挺重要,叛变后造成的损害也最大,孟达、麋芳、傅仕仁、黄权、潘俊、张达﹑范强等都是蜀汉著名的叛徒。

麋芳、傅仕仁叛变,刘备失去了荆州;孟达叛变,刘备失去了上庸三郡;张达﹑范强叛变,刘备失去了张飞。蜀汉由盛而衰,某种程度上就是由于这些叛徒造成的。刘备以善于团结部下、会带队伍著称,为什么他的手下反而叛徒更多呢?

第一,刘备唱红脸行唱白脸不行。

刘备出身于草根,了解基层的艰辛,加上情商很高,所以很会与人打交道,这一点从青年时代就有突出的表现,《三国志》说刘备年轻时“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刘备除了跟关羽、张飞“恩若兄弟”,跟诸葛亮“如鱼得水”,还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人来追随他,《三国志》说“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簋”就是北京簋街的那个“簋”字,有人戏称是中国最早的火锅。

也就是说,即使你是陌生的朋友,又第一次上门,刘备也会邀请你一起吃饭,用一个锅吃“麻辣烫”,这说明刘备完全没有架子,对人从不挑剔,所以众人都愿意归附他,刘备的这个优点保持了终身,可以举出许多这方面的生动事例。

这样的人很仗义,但往往也有缺点,那就是在朋友面前拉不下脸来。刘备很少当面批评人,更不要说处罚、诛杀手下了,认为马谡不行,刘备也是只给诸葛亮去说说,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那些老战友,刘备几乎没杀过一个。

第二,蜀汉没有惩治叛徒的机制。

将领在前线带兵打仗,如果出了问题损失会很大,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机制来制衡、约束前线的将领。魏明帝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随同任命书一块下达的是征司马懿儿子为郎的诏书,不仅要把人留在洛阳,还要弄到身边,表面上是照顾你家孩子给你个官当,其实是更好地看管起来。

这几乎是一种普遍规则,刘焉到益州任职,4个儿子里有3个在朝廷做事,只有一个儿子因为有“狂疾”也就是精神病而得以留下自己身边,那几个儿子都有职务,但说白了是人质的角色。

将领在外面打仗,家里的人一般都会留在后方当人质,你在前面有什么想法,必须考虑后方家人的安危。沮授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抓住,曹操爱才,想收降他,但沮授坚持不肯投降,不仅不降,而且被绑住后还“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

沮授为何“大呼”,这其实是一种保护家人的举动,万一有谁回到了袁绍那里,报告说沮授投降了,那就危及家人的生命,沮授临死前故意“大呼”,是告诉世人“我没有投降”。

有迹象表明刘备在这一点上比较“开通”,比如孟达,肩负着上庸三郡的安危,家眷却不在成都,孟达的家庭情况不太清楚,但他至少有一个儿子叫孟兴,在孟达投降曹魏后,孟兴被曹魏那边任命为尚书郎。

还有麋芳,自己脑子一热就投降了,家眷是不是在成都不清楚,但成都有个哥哥麋竺,麋竺给刘备来个了“负荆请罪”,刘备竟然不再追究了。

黄权投降后,曹魏那边马上传言刘备“诛权妻子”,在曹魏大概这是常规举动,但黄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黄权还说“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一问之下果然没有,刘备不仅没有追究黄权的家人,黄权的儿子还继续在蜀汉当官,最后与诸葛瞻一起战死于绵竹。

第三,蜀汉内部有一定“叛徒基因”。

刘备不太追究部下叛变,除了性格上的因素外,还与刘备集团的历史有一定关系,在刘备创业过程中,包括刘备自己在内就有过多次“叛变”的经历。

刘备初投公孙瓒,后离公孙瓒改投陶谦,虽算不上“叛变”,但也是改变了门庭。后来刘备又投吕布、叛吕布,投曹操、叛曹操,投袁绍、叛袁绍,不断地改换门庭,刘备自己知道这样做都是迫不得已的,所以当部下出现类似情况时,刘备一般不会那么痛恨。

刘备手下的关羽也有过叛而复归的历史,关羽到了曹操那里,杀了人家袁绍的大将,再回头投刘备,而刘备那时刚投的袁绍,按理来说关羽归来后必被追究,但刘备若无其事,提也不提,因为他认为这没有什么。

第四,刘备大起大落催生叛变。

但说到底,形势的变化才是催生叛徒的重要原因,早期情况即如此,刘备一路坎坎坷坷,这才造成他本人以及关羽的叛来叛去。

到了后期,刘备取益州、占汉中后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但随即又急转直下,刘备接连遭遇战略性失败,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在曹魏、孙吴方面基本上没有发生过。

刘备集团的大部分叛徒都出现在这个急速失利的过程中,严峻形势面前人都有自保、求生的欲望,这也是叛徒出现的重要原因。


南门太守


不知道题主从哪儿得来的:三国之中刘备手下叛将最多!这一说法。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三国志中记载最多的反而是曹操。


我们先来说说刘备

整部三国之中,刘备手下最著名的叛将只有两位:害死关羽的糜芳以及投降曹魏的孟达。

随着凤雏庞统的阵亡,诸葛亮和张飞前往益州支援刘备,留下关羽和糜芳等人镇守荆州。

大家都知道关羽的性格是瞧不起士大夫而非常爱护士卒,因此有意无意中得罪了刘备小舅子糜芳。


在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的时候,糜芳还不敢如何,但是等到东吴和曹魏夹击关羽,关羽败走麦城之时,糜芳落井下石,不提供补给也不出兵救援。等到关羽真死了糜芳又害怕刘备杀了自己,干脆就叛变投降东吴。

孟达更是一方诸侯,自持有兵有粮有地盘,在魏蜀之间给自己争取最大利益,先叛蜀投魏,后来又叛魏投蜀。结果大意之下被司马懿千里突袭,一举斩杀。

我们再来看看曹魏

曹操起兵之时就屡次碰上士兵叛逃和亲朋叛逃,甚至自己非常看重的人叛逃。


三国志记载,曹操有一次刚招募了两千士兵,半夜的时候士兵突然炸营造反,曹操手杀数人才止。

还到龙亢,士卒多叛。-三国志

曹操年轻时的好友张邈,俩人好到都互相托付妻子的地步了。结果因为曹操杀了名士边让,寒了大家的心,被陈宫说动张邈叛逃,投奔吕布。后来大家都知道,陈宫和张邈铁了心和曹操作对,陈宫最后被曹操所杀,张邈全家都被曹操所杀。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三国志

曹操的别驾毕谌是个人才,张邈叛变时老母亲也沦陷了,曹操就跟他说,你要是过意不去,就去投奔张邈吧,我不怪你。

毕谌于是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指天发誓,说自己绝不叛变。曹操很开心,结果这哥们出门就叛变曹操投奔张邈去了。

还有曹操非常欣赏,亲自举荐的人才名叫魏种,兖州叛乱的时候,曹操跟手下人说:别人都会叛变只有魏种不会叛变。

结果没几天就接到魏种叛变的报告,气的曹操说走遍天下也要把魏种抓回来杀掉。

当然毕谌、魏种二人最后还是受到曹操的原谅,才得以名列史书中,也算命大。




再就是关羽水淹七军时,跟着曹操起兵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竟然投降了,这让曹操不满意了很久。最后被放回来的于禁也被曹丕逼死在曹操陵前。

还有刚投降曹操就又反叛的张绣,更是害死了曹操长子曹昂、从子曹安民、大将典韦。

更不用说,在曹操大本营中忠于汉室的伏完、董承等人的叛乱了。

这么看来,题主还认为刘备麾下的叛将最多吗?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刘备以德服人,为何手下会有叛徒?

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是刘备的左右名,可以说刘备的仁德之心,古今少有。三国中有很多能表明刘备仁义之君的事例,其一就是徐州牧陶谦曾为讨好曹操,因部下造反导致曹操父亲等亲人被杀,曹操一怒之下率军攻打徐州,陶谦八方求救,然而袁绍、袁术、刘表等用兵几十万的诸侯纹丝不动,而刘备率关张赵只有区区几千人,前来营救,其根本原因是刘备念及陶谦是仁德之主,曹操有篡汉之心,而陶谦曾三次让徐州,刘备均拒绝,足见刘备仁义之心。


其二荆州之主刘表病危,曾多次要把荆州交给刘备,诸葛亮也曾告诫刘备要取荆州,而刘备却说与刘表是同族宗亲,不可取荆州,就算刘表死了,还有其子刘琦,刘备断然不做无义之事。后来刘琮投靠曹操,长坂坡刘备携带新野百姓,日行数十里。曹操铁骑眼看就要赶上,但刘备却说:宁可百姓抛弃我,我绝对不抛弃百姓,如此仁德之君天下少有。然而刘备虽然仁义,手下却出了很多叛徒,如糜芳富士仁,范疆张达,以及孟达等,刘备以仁义自居,为何会出现叛徒,笔者认为大多是因为外部因素,与刘备的关系不大,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糜芳傅士仁叛乱投敌,是因为关羽的指责和威慑。糜芳本为陶谦的部下,后来跟随刘备,刘备攻取汉中后,糜芳被任命为南郡太守,屯兵江陵,傅士仁屯兵公安。但二人均遭受关羽的轻视,大多是因为二人没有什么战功,而又身居要职。关羽樊城大战,糜芳傅士仁奉命供给粮草,但后来关羽的粮草供应不足,导致军中缺粮,关羽以贻误军机之罪要出发二人,并声称回到荆州后绝不轻饶。二人本来就惧怕关羽,听到消息后更是慌慌不可终日,于是二人商议不如投奔吴国,另谋出路。由此看来,糜芳傅士仁的反叛,主要是由于关羽的追责和威慑,与刘备没有太大的关系。


其次范疆张达反叛,因不堪忍受张飞的侮辱。关羽死后,刘备举全国之兵要讨伐东吴,张飞听到后大为振奋,便命令部下范疆张达只做白旗孝服,供三军伐吴时使用,并限定三日之内要完工。二人以时间紧、任务重为由,请求宽限时日,但却遭到张飞的责骂,并让人拖出去重仗五十,二人被打的爬不起来,张飞再次下令要求一日之内便要做好,二人无奈只能应允。


二人回去后商议,三日都不能完成的任务,限定一日,再加上二人有伤,根本来不及。于是二人商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杀掉张飞,投奔吴国。于是二人趁张飞深夜熟睡的时候,将其人头砍下,飞奔东吴去了。显而易见,范疆张达的反叛,是由于张飞鞭策士卒,制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左右都是个死,二人只能投奔东吴,二人嗯跑也是被逼,显然与刘备没有太大关系,而刘备也多次告诫张飞,不要醉酒打骂士卒,早晚必有期祸,只是张飞一直不听劝。


再次孟达反叛,一者是受刘封的管制欺凌,二者是由于刘备的威慑,最主要是其就是和摇摆不定的人。刘备进攻三中,孟达奉命攻取上庸封地,因功劳卓著,孟达被委以重任,后来刘备因担心孟达能力不足,或者佣兵自己,于是派遣义子刘封前去辅助孟达。刘封毕竟是刘备的义子,孟达对于刘备来说也不过是降将,因此孟达处处受制于刘封,刘封还伺机找孟达的麻烦,这一切孟达只能忍耐。


后来关羽北伐樊城被围,曾派遣廖化前往上庸求救兵,但刘封孟达以上庸刚被攻取,立足未稳为由,拒绝发兵救援,于是廖化前往成都求救刘备,后来关羽便被捕杀害。孟达本来就是个降将,更知道刘备关羽义结生死,因担心刘备责怪,祸及自身,故而反叛刘备,投奔曹魏,而孟达在曹魏也收到曹丕的亲切接见,并委以重任。由此看来,孟达是个左右摇摆不定的人,但刘备攻取益州时,孟达过不可没,刘备因没有看出孟达的性格,导致上庸反叛。

你是如何看待刘备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题主这样说是不对的,三国里面,叛将的最少的恰恰是蜀国,而最多的却是魏国,比如投奔到蜀汉的王平、姜维、夏侯霸,还有淮南三叛,好多是背叛了魏国投降了吴国,而吴国往魏国跑的,那也是相当多的。

那我们来看看所谓的蜀国叛徒跟刘备有没有关系。

第一个,关羽,有些人说关羽投降了曹操,是对刘备的背叛,但是要知道在之前刘备可是带着关羽、张飞投降曹操的,而关羽一打到刘备的消息之后,就对张辽说,刘备与他有过誓言,生死与共、

虽然曹操对他很好,但是他会报了曹操的恩之后,就会去寻找刘备的,所以关羽杀掉颜良之后,就将曹操的赏赐都封存了,去寻找此时在袁绍那边的刘备。

第二个,糜芳,傅士仁,我们就重点说糜芳吧,糜芳可是糜竺的弟弟,刘备的小舅子,糜竺的地位可是在诸葛亮之上,糜芳之所以会投吴,也是因为关羽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刘备的原因。

第三个,孟达,孟达投魏,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和荆州,也是主要是被刘封给欺负了,才会投魏的,离开的时候还写了一封信给刘备,解释自己为什么为投魏,而且后来又想叛魏归汉。

第四个,黄权,刘备伐吴的时候,黄权就劝谏让他做先头部队,刘备坐镇后方,但是刘备拒绝了,派黄权在江北防魏军,后来刘备败于夷陵,黄权归路被陆逊阻隔,又不能向吴国投降,只能投降魏国。

按道理说,黄权投降魏国,黄权在蜀汉的家人应该受到牵连,而刘备认为是自己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他,对待黄权的家人往常,后来黄权的儿子还随诸葛瞻战死于绵竹。

曹丕问黄权,你弃蜀投魏,是想效仿弃项投汉的陈平和韩信吗?黄权说,刘备对我很好,我只是不能降吴,又回不去,才降魏的,我只是想活下去而已。蜀国投降的人说,黄权的家人被刘备给杀了,黄权说刘备不会这样做的,后来果然跟他说的一样。

由此可见,蜀汉的这几个叛将,并非是刘备的原因,而且他们的表现,其实也更能体现出刘备的仁德。


历史简单说


在战阀纷乱的的年代,刘备当然有仁、有义。不然也成不了气候,又怎能当蜀汉之主呢?可仁义之中也露出杀气跟霸气。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仁和义也是要利益来均衡的,而利益须要靠力量来维护,用智慧来实现的,如果做不到这些,光靠嘴给甜头,到了生命存亡之时,手下的人及百姓得不到保护,或利益受到毁伤时,那末仁是靠不住的,义又在那里呢?





例如官渡之战曹操领军进攻徐州,曹兵一到,刘备就跑,连关张的面都来不及见。叫人不可思议。如果命都没有,那仁和义有什么价值呢?




象孟达这样的郡守,黄权这样的名将,傅士仁这样的老臣,都委以重任,连刘备最亲的小舅子糜芳又何况不是呢?关键时刻却做出另样选择。把大仁和大义抛到身后。想的是自已人的利益,这何尝不是仁和义呢?这样的小仁和小义被人们所不齿。答毕!

于2018年11月10日午后发表:


兔吐2


刘备的仁义就是假仁义,张飞把刘备媳妇没保护好弄丢了,刘备为了笼络张飞说出了,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千古名句,赵云为了找回刘备不争气的儿子在曹营七进七出差点丢了性命,刘备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后为了笼络赵云,就把儿子丢向赵云,「刘备知道赵云一定接的住他儿子」,后痛哭流涕说差点损我一员大将,有点太假了,这也是没有办法了,因为当时几乎没有人才可用,再不把现有的人哄住就成光杆司令了,在当时曹操已经很强大了,要是投奔曹操风险系数会小很多,多人叛逃也许就是为了规避风险,也可能是看清刘备太假,儿子和媳妇都不要了,太不合常理了


小乐9960


这位仁兄,此言差矣。刘备手下并没有人背叛他,所有人都对他死心塌地,很少有背叛的举动。他从来都不靠权威以及利益来制衡别人,而是采取了‘攻心为上’这种更厉害,更高明的手段。他用‘桃园三结义″,把关羽以及张飞牢牢拴在自己身边,让他们从精神上依赖自己,永远都不背叛他。还有一点很重要心胸宽不宽广,能不能容得下那些头疼的人,因为心胸越是宽广,越能得人心,自然成就的事业就越大,比如说廖立,他经常上书指出刘备集团的问题,很多时候甚至直接评论刘备的得失。即使这样,刘备也并没有惩罚他,而且还给他说话的权利。这对日厉夺取益州,笼络当地士民有很大帮助。除此之外多方采纳别人的意见,不论他们的意见是怎样时,刘备他都虚心接纳。刘备与曹操不同的是,曹操在攻心上大多威逼利诱,软硬兼施,而刘备攻心则是仁以怀之,德以报之,信心用之。包括他摔阿斗,让赵云对他忠心不二等等。


微笑378733689819


刘备以仁厚,重感情,受到众人敬佩。对自己的下属约束不严,罚力不够,到致叛徒增多,对叛徒的朋友家属不打压反而还进行升官,忍让,这种忍让的态度让叛徒更加疯狂。你看曹操对叛徒的做法,就是疯狂镇压,对自己的下属约束多么严格,管理的众人服服铁铁,当君主敢爱敢恨,不然难压众人。


七星印月


没有曹操手下多吧?他待云长那么好,上骑提金,下马提银,云长不是还是离开他走了吗?



痴骑朽翁


额 应该这样回答 首先区分叛与降 刘备或者概论蜀汉政权的叛将实际上并不多!相对比率与曹魏及孙吴应该不相上下. 多的是降!

什么是叛!这个大家都清楚 倒是要准确定义却很难,吕布肯定是叛变过很多次了!那于禁算叛还是算降!于禁如果算叛的话 关羽算什么?性质基本一样!所以他们那种行为应该定义为降!

刘备的势力出的降将确实非常多!但是主要是由于其势力小 地盘总丢失! 比如丢平原丢了陈群以及当地部曲! 丢徐州损失陈登等一大波!荆州的失守更是降了很多!最后夷陵之战后.黄权降魏 其他很多就地降吴.但是究其原因很难扯得上刘备人品啥的 这些行为很正常 刘备如果把他当一位创业者!他凝聚核心团队的能力是极强的!他数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核心团队依然追随他,就好比现代社会 你去了一家创业公司 公司倒闭了 自谋生路的一定是大部分 极少人会继续跟着老板去再次重新创业

具体来说:比如陈登 徐州本地士族大家 迎立刘备的主要人物。 当刘备失去徐州时 他投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迎立了曹操! 你觉得这是叛变吗? 我不这样看 陈登考虑的并不是他个人的好恶或者他和陶谦 刘备 曹操的个人关系 他的角度是陈氏家族的利益及发展! 他离开刘备后至少史书上没写过他说过刘备不好!刘备更是对其推崇备至 跟人争论时给予陈登极高评价! 陈登为曹魏抵御孙吴 安定徐州,也不是对刘备的背叛 只能说 他忠于的是自己的家族及徐州百姓!

三国时期毕竟是汉家自己的内斗 ,不比汉代 或宋时的与外族斗争!更换阵营 更像是现代职场的跳槽! 在战败后投降 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降和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