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賜給弘曆一塊白水煮成的肥肉吃,後者吃完後為何被立為太子?

文史磚家


帝王登基後很快便會面臨一項十分棘手大難題:如何挑選靠譜的接班人,使江山社稷永在一家一姓手中傳承。為解決這個問題,帝王們費勁腦汁,用盡各種方式來考驗潛在人選的能力,有些看上去還顯得很荒誕、奇葩。比如雍正帝用一塊白水煮成的肥肉來考驗皇四子弘曆,最終決定將他秘密立為儲君,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康熙帝晚年,隨著太子胤礽的二度被廢,皇子們爭奪儲君之位的爭鬥更呈白熱化趨勢,而皇四子胤禛(雍正帝)之所以能從“九龍奪嫡”中勝出,固然緣於他的才幹德行被康熙帝看重,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便是他有一個好兒子-弘曆。據正史記載,弘曆在十歲時第一次見到了祖父,當時他的聰明伶俐、膽識卓絕給康熙帝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見之下便歡喜的不得了。



康熙帝因為喜愛弘曆,便將他養育在宮中,親自為他挑選師父教授詩書、騎射,還命他跟隨自己巡遊承德避暑山莊,待遇遠過其他皇孫。某日,在避暑山莊圍獵時,一隻熊突然衝到弘曆的馬前,侍衛們嚇得魂飛魄散,但弘曆卻神情自若,絲毫沒有恐懼之色。


待康熙帝下令侍衛將熊射殺後,對孫兒的表現讚不絕口,由此便有了把江山傳給胤禛,繼而再傳給弘曆的打算,一如當年的周太王看好孫兒姬昌(周文王),而將王位傳給季歷。由此來看,胤禛之所以能從奪嫡之爭中勝出,弘曆功不可沒。


隆準頎身,聖祖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受學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復學射於貝勒允禧,學火器於莊親王允祿。木蘭從獮,命侍衛引射熊。甫上馬,熊突起。上控轡自若。聖祖御槍殪熊。入武帳,顧語溫惠皇太妃曰:“是命貴重,福將過予。”見《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


雍正帝登基時已經44歲(1722年),擺在他眼前一個很緊迫的任務,便是擇立可靠的“接班人”。鑑於康熙朝“九龍奪嫡”給政局帶來的動盪,雍正帝決定正式廢除實施近兩千年的太子制度,改而實行“秘密立儲”制,並於健在的皇子中進行擇選。


雍正帝即位前後共生有十子,但要麼是早夭,要麼是尚在襁褓之中,值得託付大業的,唯有三位成年皇子,即三子弘時、四子弘曆和五子弘晝。三位皇子中,弘時、弘晝皆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唯有弘曆少年老成、天縱英才,不僅深受康熙帝喜愛,還幫助自己在奪嫡之爭中勝出,實在是再好不過的接班人選。



所以並沒經過良久的考慮,雍正帝便把年僅13歲的弘曆作為自己心目中的儲君。然而立儲畢竟是關乎到帝國安危的大事,不能輕率從事,所以雍正帝在秘密立弘曆為儲君之前,對他進行了一次別有用心的考驗,以考察他是否具備成為人君的素養。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皇帝前往天壇舉行祭祀儀式,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到儀式結束返回皇宮後,雍正帝下令將弘曆召進養心殿,在一番訓話後,便命內監將一塊胙肉賞給弘曆吃。胙肉是用於祭祀的豬肉,系由白水煮成,不加入任何的油鹽醬醋等調料。之所以如此,據說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神靈的賜福。



胙肉沒有任何味道,且多是肥肉,對於一般人來講,實在難以下嚥。而雍正帝將一大塊胙肉賞給弘曆吃,其目的就是觀察他是否會得到神靈的賜福,更貼切的說,是看他有無遠超常人的忍耐力,配得上稱孤道寡。當然對年僅13歲的弘曆來講,他可能根本沒有考慮這許多,所以在接受父皇賜予的胙肉後,便毫不猶豫地將肉吃光,隨後向雍正帝跪安,退出養心殿。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駕崩,內侍取出密旨,宣佈由弘曆承繼大寶,後者這才明白,原來在那次“別出心裁”的測試後,他的名字便被寫進密旨,成了帝國的“接班人”。多年以後,弘曆尤且對父皇當年的良苦用心久久難忘,認為正是那塊“承福”的胙肉,才堅定雍正帝付託帝國之心。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見《清高宗實錄》。


史料來源:《清史稿》、《清高宗實錄》


文史磚家


過分解讀比干脆讀不懂史料更可怕,也是古今皆有的通病。題主及有些答主所講的吃一塊水煮白肉後就被選定為清王朝的接班人,便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清高宗實錄》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不少人從這條史料出發,開始大肆渲染雍正對乾隆的寵愛,認為在雍正元年時,皇帝在祭祀典禮後賜給弘曆“一臠”,便表明了打算要傳位給他。

當然,這條史料本身也是這麼講的。然而,儘管時人這麼寫,我們卻不能這麼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是《清高宗實錄》,也就是記載乾隆皇帝事蹟的官方史料。說白了,撰寫這部分實錄時,弘曆已經是皇帝,而描寫的這段情節,卻是雍正朝的事。

實錄雖然叫實錄,卻是依據起居注、上諭檔、脈案等諸多文獻修撰而成的,其中有不少刻意美化和誇大的成分。《清高宗實錄》中關於雍正賜給弘曆“一臠”的記載,便是一種美化和拔高。

眾所周知,雍正即位後鑑於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之爭,決定實施秘密建儲。他將選立接班人的事秘而不宣,為的就是避免悲劇再次上演。所以,即便他中意於弘曆,也不會過於張揚。

古代帝王舉行祭祀大典時,會專門製作肉食,稱之為胙。舉行典禮後,會根據情況賞賜給皇子和群臣一部分食用,以示恩寵,稱作“分胙”。題主所講的情節,便是指的這一事。

所謂的
賜食一臠,指的就是一小塊肉,它既沒有個別題主說的那麼難吃,也並非是一大塊,不過是一種恩澤的象徵罷了。

縱觀大家的解答,其實都是源於某網絡寫手的一篇文章,而網文的撰寫者顯然是在刻意尋找“賣點”,以便博人眼球。可以非常肯定的說,能從實錄中翻出這條文獻並編造出一篇長文的人,絕非泛泛之輩,想必也是賺得金盆滿缽了。當然,更多人還是從《延禧攻略》來編造撰寫的。

然而,正是這些充斥於網絡中的看似有理有據的文字,會在不斷傳播中造成更多的誤解,可謂貽害無窮。

其實臠所指的就是一小塊肉,實錄中的臠就是雍正在典禮後分賜給大家的胙,也就是祭品。得到賞賜的,一般不會僅有一人,但多半是寵幸的皇子或是近臣。這種禮節,早在先秦時期便已出現。

《清高宗實錄》中刻意渲染了這一情節,並刻意說明,雍正當時已經有了想把皇位傳給弘曆的想法。事實上,這不過也是拍馬屁的寫法罷了。所以說,由原來的那篇網絡文章演化而來的題目及個別看似有理有據的回答,著實是一種為提問而提問、為寫作而寫作了。


夕陽下的晚楓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上面這句話是出自《高宗實錄》,這裡的高宗就是指的愛新覺羅弘曆。相對於雍正的九子奪嫡來說,乾隆的皇位來得就比較輕鬆一點。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麼一種說法,是說雍正讓乾隆吃了一塊生肉,然後就把皇位指定給了他,那一年乾隆才剛剛十歲。

據說在雍正初年,他剛剛登基之後,就確定了以後傳位弘曆的想法。並把這份傳位詔書,藏在了養心殿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後。其實這不是簡單的一塊肉,而是清朝皇室的傳統,正規的說法是“承福受胙”。這裡的胙指代的就是胙肉,是清朝用來祭祀的肉塊。

這種肉的做法很簡單,只需要放在鍋裡用白水煮爛。裡面不可以放任何的調料,而且也會有很多的肥肉。現在很多人在做飯之前,會用熱水把肥肉卯一遍,清朝時期把這種肉稱作是胙肉。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肉都比較難以下嚥。


但是清朝一直把這種作為傳統,甚至認為吃這種肉的人有福氣。這種做肉的方法起源於努爾哈赤時期,後世也就一直傳承了下來。意思是為了憶苦思甜,讓後人體會到努爾哈赤打江山的艱辛,也不失為一種教育手段。

有關於這一傳統,在之前熱播的電視劇《延禧攻略》當中播出過。乾隆皇帝對製作胙肉的怡親王嚴懲,可見乾隆對他的重視程度。因為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曾經被雍正試探過一次。雖然乾隆並不是長子,但是卻是為數不多里面相對較好的。

當時雍正只是將他作為考察對象,看看他是否擁有當皇帝的潛質。所以雍正按照曾經的祖訓,賞給了乾隆一塊胙肉。當時乾隆才剛剛十歲左右,正是嬌生慣養的年齡。但是他看到這塊吃肉之後,二話沒說直接嚥了下去。因此雍正從這件事當中,認為乾隆吃得了苦沒有被慣壞。


而且有關於“承福受胙”的傳統,一般情況下都要在坤寧宮舉行。在明朝的時候,坤寧宮一直都是皇后的住所。清朝入關之後才將它改建,變成了清朝祭祀的地點。因為根據滿人的傳統,他們更加偏向於祭於寢。

因此在坤寧宮被改建成功之後,這裡每天都要宰上兩頭活豬,遇上盛大的節日,還要增加祭祀的數量和種類。由於這種情況,坤寧宮很難住得下去人。除了滿清剛入關的時候,皇后還會經常住在這裡。從此之後也就只有剛剛結婚的時候,皇帝與皇后才會搬到這裡小住幾天。


史之策


在雍正帝當政期間,民間傳說雍正帝賜給年僅十歲的兒子弘曆(後來的乾隆)一塊白水煮成的肥肉吃,弘曆一口氣吃完後,雍正於是決定立他為太子。


▲康熙

其實這個傳說有點扯,至少把前因後果倒置了,雍正立弘曆為太子不是吃一塊肉就能解決的事,假如雍正想立弘曆為太子,吃白水煮成的肥肉只是過程而已,無非就是向外界傳遞一種信息——弘曆將來要做太子。

你以為弘曆當太子就那麼容易嗎?他的父親雍正在這方面深有體會,當初雍正做太子是經過了“九子奪嫡”才終成正果的。雍正沒理由不認真選好自己的接班人。

弘曆(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子,歷史上“康乾盛世”說的就是他和他的爺爺康熙的事。如此看來,雍正就是承上啟下的人物。在乾隆身上有許多的歷史之最和傳說。乾隆是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也是歷史上掌握實權最長的皇帝。



▲乾隆

傳說就更多了,比如乾隆的出生地之說: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出生在雍和宮,一種說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乾隆身份之謎,有種說法他是海寧陳世倌的後代,是漢人,是乾隆的母親生了女兒和陳家來了個“女換男”。還有他的生母之謎,一說是承德避暑山莊裡的一宮女。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有“吃肥肉”當太子之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乾隆能成為太子是偶然中的必然。乾隆出生於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夜,他自己認為是生於北京雍親王府東書院“如意室”,生母是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她是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

說偶然是因為乾隆的大哥弘暉、三哥弘昀都先後去世了。前面的競爭對手自然消亡。這樣一來,年長於乾隆的只有二哥弘時一人,雖然乾隆在雍正諸子中排行第四,現在看來實為第二子。



▲弘曆

說必然是因為康熙很喜歡這個孫子,據說乾隆自幼聰明,五歲能誦讀,有過目不忘之能。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在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曆,當時弘曆十歲,祖父康熙帝“見而愛之”。我估計這就是“隔輩親”吧?現在一些老頭老太太都喜歡自己的孫子,看孫子成了老年人的樂趣。

雍正“愛屋及烏”,老爺子喜歡兒子,老子臉上有光,於是也很喜歡乾隆。這時候乾隆的哥哥弘時卻做的很差勁,弘時喜歡浪漫,時時出宮尋歡作樂,說話不講方式,行事張狂放縱。兩箱對比,雍正愛的天平自然傾斜到了乾隆這一邊。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僅十歲的弘曆作為自己心目中的儲君看待。 他更是著力培養弘曆。為他選了張廷玉為他的老師,後來還鍛鍊他的軍事能力,讓他參與了處理平定準噶爾叛亂和貴州苗民起義等重要軍事活動。

後來,雍正為了向外界傳遞一個信號,在一次宮廷祭祀活動中,雍正做出了讓弘曆吃“白水煮肥肉”之事。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雍正繼位後的第三年春節,帶領百官天壇祭祖,當時諸皇子都參加了,祭祀完畢,雍正皇上給了弘曆一塊肥肉,十歲的弘曆想也沒想就立即吃下去了。可能大家很奇怪,吃一塊肥肉有什麼大驚小怪呢?

原來這塊肥肉是祭品,但肥肉的製作並不精良,簡直有點粗製濫造。烹飪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把它煮熟了而已,沒有任何佐料,故此沒有口感可言。一般人都不願意吃這種肉,這是祖上流傳下來的規矩。但那個時候,雍正給了乾隆這塊肥肉,乾隆毫不猶豫就吃了下去。

在古代,人們把用來祭祀的肉叫做胙肉,而“胙”其實就是“阼”,古代意思為廟堂的東邊階梯,如果登上“阼”階就相當於是登基的意思。 弘曆稱帝的第一步就是做太子,其實雍正在給弘曆那塊祭祀的肥肉就是表明立他為太子的意思。所以雍正讓弘曆吃肥肉只是表演而已,結果其實早就在雍正考察過程中決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